第二章 互联网革命的本质是什么?

信息传播革命:从印刷术、电信技术到互联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不读历史,我们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互联网这个“东西”能对传统产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不能真正看清它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发生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上次类似的变革,是在一百多年前。互联网作为更先进的信息传播工具,正在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享有国际盛誉的社会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著有《工作的终结》《生物技术的世纪》《路径时代》,每本书都被翻译成15种以上的语言。杰里米还是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的主席,曾经担任过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曼·普罗迪的顾问。2012年,他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新作,叫作《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认为,塞尼菲尔德在1796年发明了平版印刷术,印刷业中的蒸汽动力所依赖的主要能源是煤,以报纸、杂志以及书籍等形式出现的印刷材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的通信手段,改变了之前口耳相传的信息传播途径;“煤炭、蒸汽动力、火车+印刷术”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形态,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催生了大量垂直的、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

他认为,电信技术与燃油机的结合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话、收音机和电视机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分散居住成为可能,催生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网络;“石油、内燃机、汽车+电信技术”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形态,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催生了分散郊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线性的外延式发展。

在他的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里,他进一步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资源的结合,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双向沟通的效率大幅提升,极大地缩短了沟通的渠道,消除了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技术”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形态,也将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的结果与前两次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未来的希望。

历史上,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纵观人类历史,新型的通信技术与能源体系交汇之际,正是经济革命发生之时。现在,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即将融合,并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意味着传统企业必有转型的可能。

印刷术、电信技术(电报和电话)、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告诉我们,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由一次重大的“沟通效率”的提升最终引爆的:如果不是印刷术,人类的知识无法如此广阔地传播;如果没有电报、电话,人类不会顺利地大迁徙;而今天的互联网,将再次引爆“第三次工业革命”,促成原子(实体经济)与比特(数字经济)的结合。

互联网不是终点,它只是不断提高沟通效率的革命中的一个台阶而已。我们往回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印刷术—电信技术—互联网”这三个台阶;向未来看去,也许更多台阶还在前面,只是以我们今天的知识和智慧还无法预见而已。

社会交往革命:从河流、航线到互联网数据

我不敢妄言什么才是互联网的本质。

从技术角度来说,互联网是一些被连接在一起的设备。但是,这些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对我们的生活、经济,甚至是政治制度,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

我深表赞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互联网的历史意义:人类是社会动物,有交往的本能(荀子认为“人能群”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阻碍人们交往的是远距离带来的高成本;不断消除距离,让地球成为交流无障碍的“地球村”,这种渴望推动着技术进步。互联网是截至目前的最高技术成就,是人性本质的最佳体现。

19世纪20年代英国修筑铁路,是人类近代史上大幅度消除距离的例子。铁路的影响要早于互联网,而且更迅速一些。而当时的铁路建造者并未看到它的潜质,他们仅修了一条很短的铁路,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首先发现铁路重要性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s),他们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从维也纳到布拉格。

电信技术进一步消除了沟通的距离。现在很多金融服务机构的客户服务电话业务部(专门处理从客户那里打来的电话,诸如“我的股息支票在哪里”等)从美国中西部移到了印度的班加罗尔(Bangalore)。印度有相当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讲英语的妇女,她们去上学的目的就是学到纯正的美语。如果你从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打电话给这个业务部门,你根本分辨不出你在和谁说话。如果客户问到一些非常规性问题,这些接线生就会将电话转给美国本部。作为顾客而言,你根本不知道那些处理客户电话的人在哪里工作。将公司客户服务部放到印度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工资水平的不同,而且是因为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中,你根本找不到愿意做这种极为枯燥工作的人。

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早前,中国的两个陌生人想要互相认识,可能需要借助三姑六婶的帮助和介绍,依据“六度分隔”理论,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5个人。也就是说,中间平均需要5个人牵线搭桥,才能认识。那么这个时代,人们认识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只要关注其Twitter、微博,或者通过朋友间的微信群即可。六度空间的原理没变,但是一个微信群,就让六度瞬间变二度。

以往,物理空间是个很大的成本和载体,写信需要双方的具体地址;打电话虽然跨越了空间限制,但是双方需要同时在线上。而现在,我们的沟通已经打破了地域以及时间限制。比如:微信、微博上的一个问题,对方可以即时回复,亦可以在半小时后再做回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已经高到其成本趋于零的地步。相对来说这比异步的传统邮件方式更为便利。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受对方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的地域以及时差的限制。以往通过写信的方式传达消息,可能需要长达两个月,而现在,可能只需两秒钟的时间。

手机、移动设备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做到了“接近同步的异步”。相较于以前电脑客户端供选择的“离线、忙碌、隐身”状态,微信已经完全没有所谓的“在线状态”。我们可以认为,手机应用,比如微信的设计,是基于手机是人身体的一部分的假设,正如广发手机银行的宣传语所说:“随时随地随身随享,这是自由。”

所以说,互联网最大的影响,就是通过提高沟通效率的方式,消除了距离。

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文明,是随着沟通效率的提升而不断升级的。根据下面讲到的历史经验,互联网作为更先进的社会交往工具,必将再造人类文明。商业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被互联网再造实是“天注定”。

图1 人类文明发源地都围绕着河流产生

一开始,人类的文明围绕着河流产生。因为水源让耕种成为可能,河流对古代文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见图1)

图2 全球的交通系统(来源:http://news.buzzbuzzhome.com/)

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如空中航线、海上航线,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到达远方,所以,交通是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见图2、图3)

图3 2010年全球交通图(来源:http://www.internet-history.info/)

物理距离的延伸,慢慢随着电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话)发展和引爆。

图4 2012全球互联网地图(来源:http://www.internet-history.info/)

如今,“大数据生态河流学说”提出了观点,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流通,就像“信息的河流”一样,孕育产生了新的文明:信息文明。

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沟通的效率,消除了距离,并甚至因此提升了人类的文明水平。从欧亚大陆文明领先于大洋洲和南、北美洲的历史经验来看,信息越密集、交互越快速,文明就越先进。(见图4)

企业竞争的迅猛升级:从地段、流量到时间

企业永远在追随客户的脚步。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在商铺里流连忘返。企业争夺的是进入更多、更好的商铺。身处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广州上下九、杭州武林路、重庆解放碑,天天都过“三八”节,它们是女性心中的圣地,是这个时代的象征。在互联网普及之后,人们开始在电脑和智能手机里度过幸福的“虚拟人生”,“下单帷幄之中,发货千里之外”成为经典的消费模式。那么,企业如果还想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就必须转移战场。

传统经济的商业距离:地段

我先引入一个“商业距离”的概念,用以描绘如何来度量商家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李嘉诚经营房地产的金科玉律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不仅是李嘉诚衡量一块商业地产、住宅地产的价值标准,也是所有房地产商、商户以及普通市民的标准。不管各种地产项目怎么宣称自己适于投资、开店和居住,地段永远是大家考虑的第一要素。

为什么大家这么在乎“地段”呢?有人会说,这是常识啊,这还用讨论?让我们以商铺为例,看看常识背后的道理。

如果价格不是问题,那么开店的可能都希望在北京王府井百货或者上海的恒隆广场有一间自己的门店。这两个地方不管周一还是周六,无论早上还是晚上,都是人流如织。如果价格不是问题,那么租办公室的,总希望在最繁华的地段——地铁、公交、开车都很方便的地方——有一间自己的高档办公室,不仅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省出行的时间,客户也更愿意上门拜访。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好的地段,沟通效率更高。

喜欢购物的人,已经养成了去逛王府井或者南京西路的习惯,那里的商业密集,每到周末,大批的女孩子以及陪着女孩子的男孩子,就会出现在这些商场或者购物中心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如果你想开一家商店,那么你希望把店开在这里的原因是,在这里可以更加密集地和更多的潜在客户“见面”,虽然你得付出更高的租金。

写字楼也一样。因为商业密集、人群密集,交通发达,所以不管你走出去,还是你的客户登门,都方便你和他们“见面”。

在传统经济领域,很多生意都是“见面”后才最后敲定的。见面才有更高的沟通效率,因为你可以亲自摸一摸“衣服”的质地、看一看颜色是否喜欢、试一试是否合身。而这些,在电话里是比较难讲清楚的。

好的地段,就是在同一时间段聚集更多的潜在客户,用见面的方式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颜色、款式、大小、对人的信任、讨价还价等),提供更高的沟通效率(人流更密集,沟通更深入),促成生意。

所以,你会发现,一些专业的公司决定在哪里开店的时候,他们会派人在那里蹲点半个月,计算白天以及晚上、工作日以及周末的人流量,计算人流密集度,用数字化的方法,决策开店的地段。

于是,我们就有了“地段为王”的说法。

PC互联网的商业距离:流量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以及阶段性的“真理”。

熟悉物理的人都知道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ma

这条物理学定律,一直被奉为经典,它也确实非常完美地解释了几乎一切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以至于很多人相信,它就是“上帝的那只手”,左右着人间的一切运动。

直到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人们才发现,原来牛顿的力学定律解释不了“微观粒子”——这个人类以前无法观测的物理领域。牛顿的力学定律也解释不了接近光速运行的物体的运动规律——这个人类以前无法理解的速度极限。

牛顿力学在这两种情况下,就是错的。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但适用于微观粒子、光速运动,同时也适用于低速物体。所以,有人把牛顿力学称为“经典力学”,是真正的物体运动规律在低速环境下的一种近似。

“地段”,就是一种“低速沟通”下测量“商业距离”指标的一个近似单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加精确的距离刻度被发现,那就是:流量。

电子商务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培训公司教大家如何到网上开一个自己的网店,设计网页、陈列商品、选择支付方式、连接库存系统。很多实体店铺花了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在网上开了一个店后,以为可以一劳永逸了,因为网上店铺是不需要付租金的,因为除了域名和空间托管费用(每年几千元)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开支。

但是后来很多人发现,这些“没有店铺租金”的网店,生意惨淡,因为没有人去访问。这就和在了无人烟的深山里面开了一家肯德基一样,除非你派直升机接送,否则,炸鸡做得再好吃,也不会有生意。

互联网这种没有中心的自由形态,使得无论你把店开在哪里,只要没有由外而内的“链接”(如同现实世界的道路),就不可能有人来访问;就算有了链接,如果没有“流量”(如同现实世界的人流),道路上也是空空荡荡的。谁拥有流量,谁就有机会与客户沟通。

流量,成为PC互联网时代的商家与用户沟通的新的“商业距离”。流量,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互联网用户,顺着你由外而内的链接(或者是从浏览器敲入你家地址主动访问),来到了你的网站。在PC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收集流量、分发流量,就成为PC互联网时代的一门大生意,它的地位就像传统行业中的商业地产商一样。做这门生意的,在中国,有三家平台型公司最知名: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

百度如何批发流量

百度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提供搜索服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站越来越多,信息在迅速爆炸。一个用户找到一个对自己有价值的网站、一条有价值的信息越来越难。所以,很多人打开浏览器,打开的第一个网站是——百度。然后在搜索框里输入一些关键字,比如“北京—西安机票”,或者“西安的天气”,或者“西安的土特产”等,找寻自己想要的信息。

百度搜索确实解决了很多人的问题,当“有问题,百度一下”变成很多人上网的第一站后,百度就成功地收集了流量。然后,它再通过搜索页右侧根据你输入的关键字弹出的“上下文相关的广告”,把一批流量“卖给”一些商家。理论上左边的搜索结果是免费的,因为那是对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右边的广告是向目标商家收费的,因为百度给他们带去了流量。

比如,2014年2月1日,我在百度搜索“最好的手机”的结果。(见图5)

图5

·网页左边,“目前最好的手机-ZOL中关村在线”是根据我输入的关键字“最好的手机”,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来可能对我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条下面都是这类信息。

·网页左边最上方“iPhone 5s”,显示“推广链接”,说明苹果公司花钱把“最好的手机”这几个字买下来了,每当用户搜索这几个字的时候,就会在这个位置显示“iPhone 5s”。如果用户点击这个链接,就会给苹果网站带去流量。

·再看右边,买下“最好的手机”这五个字的,还有“大眼E7 1600万像素手机”。看它的明显程度,也许花了比苹果公司更多的钱。

“买下关键字”的概念,就是当用户用这个关键字搜索的时候,展示广告主的指定内容,按照每千次展示,或者按照每一次点击收费。也就是说,如果我点击了一下上图中“iPhone 5s”这个链接,苹果就要为我的点击(通过“链接”,带去“流量”)给百度付钱。

所以,本质上,百度就是一家通过收集流量,再分发流量赚钱的平台型公司。

阿里巴巴如何分发流量

淘宝也是靠做平台来实现赢利的。

理论上来说,在没有中心的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站越来越多,用户找到一个对自己有价值的网站、一条有价值的信息,这个行为,都可以叫搜索。百度做的是综合搜索,淘宝做的是购物搜索。

2003年5月,淘宝成立,在eBay需要收取成功交易的手续费的时候,宣布全免费交易。这就让很多小的商家(B, Business)或者个人(C, Customer)燃起了在淘宝上开店的热情。经过10年的发展,淘宝上的店铺已经非常之多,占据了中国电子商务绝对的垄断地位。

随着淘宝店铺的增多,10年前开一家店就可以很容易获得关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下图是我于2014年2月1日在淘宝网搜索“徒步鞋”的结果(见图6)。这个关键字的搜索结果显示有100页。我不知道是不是100页后还有结果,只是不再显示了。如果你是一个做徒步鞋的店铺,靠搜索结果被找到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想要获得流量,你可能就要考虑购买右边“掌柜热卖”的广告了。

图6

互联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中说,天猫(淘宝的B2C的平台,B2C即Business To Customer)现在的交易手续费大概是4%,而一个商家大约有40%的成本花在了广告以及各种各样获取“流量”的成本上,这可能也是淘宝、天猫更大的收入来源。淘宝、天猫的广告,采取了和百度一样的“竞价排名”策略,也就是所谓的“价高者得”,这个成本会随着竞争而越来越高。

这个数据来源未经验证,但基本表明了商铺“和用户沟通”的成本在上升。

2008年,淘宝封掉了来自百度的链接,也就是断掉了淘宝商铺从百度而来的流量,马云称,这是因为不法商家利用百度竞价排名、SEO优化(搜索引擎优化)等手段骗取消费者信任。2013年,淘宝封掉了来自腾讯微信的链接,也就是断掉了淘宝商铺从微信而来的流量。关闭微信通道的原因是当时有大量用户反映,他们通过微信上朋友圈或者营销账号发来的链接点击进入了伪造的淘宝网店,掉入钱物两空的陷阱。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百度、腾讯危及了淘宝的“流量生意”。有人形象地比喻,淘宝在用户和商家中间架设了一条高速公路,把流量分发给商家,但是这条路上架设了无数收费站。如果百度、腾讯这两大流量分发机构,能够把用户直接带到淘宝、天猫商家,就像在这条高速公路的两边,又架设了两条公路,断了阿里巴巴的财路。这岂是马云所能忍受的?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流量之争不管谁是谁非、谁赢谁输,我们几乎都可以确定一件事情:本质上,阿里巴巴就是一家收集购物流量,再分发购物流量的平台型公司。

腾讯如何分发流量

目前中国有8亿活跃的QQ用户——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腾讯的QQ和百度的搜索、阿里巴巴的淘宝都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只有一个人使用,QQ本身就没有任何价值。但是随着使用的人数越来越多,QQ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QQ和电话网络、互联网络的本质最为接近,是靠更多的用户黏住更多的用户,形成正向激励,不断增长。进入了社交网络的用户的最大迁移成本,是他的朋友们不会一起走。

所以说,腾讯用社交的方法,收集了最具黏性的一批用户,而且正向激励增长了很多年后,已经到达8亿的量级。于是,腾讯开始分发这个流量。但是,在PC互联网时代,腾讯更多的是在体系内分发。

2002年,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之后,腾讯开始销售虚拟物品(如人物形象服装、背景等)。2003年8月,腾讯推出QQ游戏,并以其VIP服务收取用户费用。在2012年第二季度,这两笔收入之和占腾讯总收入的74%。其间,腾讯还尝试过把流量分发给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QQ团购、C2C的拍拍网、B2C的QQ商城、腾讯财付通以及一些腾讯投资的自营电子商务网站等)和网络广告业务(腾讯网及腾讯视频、腾讯微博、QQ音乐及QQ弹窗广告等)。

把QQ用户的流量分发给自己的QQ游戏,成为腾讯兑现自己流量价值的最大手段。从这点来说,在PC互联网时代,腾讯是一家用QQ聊天收集流量,然后把流量分发给QQ游戏的游戏公司。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PC互联网时代,流量收集和流量分发,是解决“商家与用户的距离”的真正方式。在网上没有流量的商家,就如深山里的店一样,门可罗雀。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靠流量收集和流量分发赚到了钱,就像实体经济里的商业地产一样。

在PC互联网时代,盈利公式从原始的“营业额=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变为了更加精准的公式:

营业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如果我们倒过来,用“流量”的思维来解释“地段”的概念,就会发现,原来在实体经济中,我们为好的“地段”付出的租金,其实就是按月支付的流量批发费。越好的地段,可预期流量的数量和质量越高而已。

在PC互联网时代,随着沟通效率的提升,衡量商家与用户距离的刻度,已经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地段”,变为更加精准的概念“流量”。

移动互联网的商业距离:时间

那么,“流量”是不是衡量商家和客户之间距离的终极刻度呢?

图7

我们说,移动互联网不是PC互联网的延伸,它几乎是一种全新形态的互联网。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高度可交互设备(智能手机,以及正在兴起的可穿戴式设备)的出现,模糊了设备和人体器官的边界。从手机到可穿戴式设备,到未来也许会出现的“可植入式设备”,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再次极大地提升。

“随时在线”成为现实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流量的宽度”,也就是“时间”。(见图7、图8)

图8 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来源:InMobi)

沟通,发生在我们和“媒体”接触的时间。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平均每天接触媒体的时间如果是5.8小时,其中接触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的时间加在一起有102分钟,使用PC互联网的时间有100分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有104分钟。

我们以前把PC互联网称为新媒体,从接触时间的角度,发展了20年的新媒体,已经完全可以对抗发展了数百年的传统媒体;如果我们把移动互联网称为“新新媒体”,那么我们必须注意到,刚刚发展了几年的新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瞬间超过了发展了20年的PC互联网。

如果以100分钟为临界点,传统媒体数百年,PC互联网20年,而移动互联网只用了几年。这张图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沟通效率”提升的速度。我们在前面讨论了信息的文明——沟通效率提升的速度,也就意味着文明发展的速度、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接受,整个社会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会越来越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因为沟通效率的低下,这世界上有延续数百年的望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随着沟通效率的提升,社会变革越来越快,百年企业已不多见;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后,沟通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3年前还无限风光的企业,可能今天就轰然倒掉,身体还是热的。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信息文明环境中的快速生存法则。

当流量已经达到“光速”(网站点击,背后是电线和光纤的传输)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流量的宽度”,就成了衡量商家与用户距离的新刻度。

让我们用“时间——流量的宽度”的思维再来看一下用户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分配。

现在每个人平均每天使用微信60分钟,手机QQ34分钟,而花在新浪微博上的时间只有2分46秒。微信、手机QQ和新浪微博同样都能分发用户的流量,但是显然,微信能够分发的“流量宽度”更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随身设备,我们从分发流量的时代,进入分发时间的时代。

占据用户60分钟时间,是非常可怕的。这60分钟正好等于用户看电视的时间。也就是说,光是微信这一个产品,从时间分发的角度来看,就足以对抗整个电视产业。腾讯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微信能够占据60分钟,挤占了大量用户的闲散时间,甚至挤占了用户吃饭、睡觉、工作、娱乐的时间。

2000年我在微软时,被安排参加一个中国移动的会议。我清楚地记得,中国移动公布了一个数字,一年移动短信总量10亿条左右。几年后,仅仅是春节那几天的短信,就达到了72亿条。这个数字一直在攀升。微信出来以后,很多人发短信的数量骤降。如果你在用微信,你有没有注意过,自从有了微信之后,你发短信是不是比以前少了?今年的拜年话你是用短信还是用微信发的?

不仅是短信,自从有了微信,我打电话的数量也明显减少,很多沟通都是通过微信里面的语音留言功能完成的。我一个朋友,VeryCD的创始人黄一孟,曾经在微博上发起一个活动:废用手机号码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生活。他发现也活得挺好的。

本质上来说,移动、联通、电信都是“基础电信运营商”,管理的就是地下那些光纤里跑的数字内容。电话(语音)、短信、上网费,其实没有本质区别。电话、短信只不过是光纤里流量的一种包装方式。因为经过包装,加上其特有的定价权,所以获益颇丰。微信的本质,也是对光纤里流量的一种包装方式,比语音、短信更加丰富的是,可以视频通话、传输文件、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照片、感悟,更重要的是,完全免费!

不管运营商相不相信,“完全免费”这件事情,腾讯并不是冲着他们来的,这只不过是互联网界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最基本的功能免费,以此占据移动互联网的有利地形,然后再从其他地方(游戏、支付、商城等)赚钱。

微信抢到的用户时间的价值是非常惊人的,在合适的商业模式的支持下,将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有传言说,在微信上的第三方游戏的收入,开发商拿10%,腾讯拿90%。这个数字未经腾讯官方证实,但是已经足以体现“时间分发者”的威力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沟通效率的提升,衡量商家与用户距离的刻度,已经从“地段”变为“流量”,进一步转变为“时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就是抢夺与用户交互“时间”的竞争。

传统企业需要深刻理解这种转变。

可穿戴设备时代正在到来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饰中的一种便携式设备。相比智能手机,这是能进一步“偷走”用户时间的神兵利器。

谷歌、Facebook、微软和三星等企业都在角逐这个巨大的新兴市场。

2012年4月发布的谷歌眼镜是目前谷歌公司最成功的可穿戴设备,它是一款“拓展现实”的眼镜,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

谷歌眼镜的技术进步野心是无止境的。

2013年11月,谷歌眼镜发布一系列新功能,包括搜索歌曲、扫描已保存播放列表以及收听高保真音乐等。

美国南加州大学在2014年8月开设一门使用谷歌眼镜的课程“Glass Journalism”。学生均被要求佩戴谷歌眼镜上课,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将有机会同应用专家和媒体机构携手开发同新闻编辑、采访行业相关的全新谷歌眼镜应用。课程开设者之一的罗伯特·赫尔南德兹教授表示:“我们的课程并非基于假设或者未来的抽象概念而建立,我们并没有在高谈阔论新闻编辑行业的未来,而是在重塑这一行业。”

硅谷精英们不会容忍谷歌一统江湖。

2014年3月26日,Facebook突然宣布,将以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头盔Oculus Rift的制作厂商OculusVR。

Oculus Rift虚拟现实设备可以佩戴在头部,作为显示器和控制器来使用。与Oculus Rift相连的PC或安卓设备将进行数据处理,创造一个三维的虚拟现实环境,而用户的头部运动可以触发在虚拟世界中的运动。其第一代产品价格为300美元,发货量达到7.5万台。

Facebook计划将Oculus在游戏领域中的现有优势扩大至新的垂直领域,如通信、媒体和娱乐、教育及其他领域等。Facebook认为虚拟现实技术有机会成为下一代社交和通信平台。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表示:“移动(互联网)是当前的平台。目前,我们也开始为属于明天的平台做准备。Oculus有机会开发有史以来最具社交性的平台,改变我们工作、游戏和通信的方式。”

在同月举办的旧金山游戏开发者大会上,索尼发布了虚拟现实头戴设备项目Project Morpheus,这将成为Oculus头盔的竞争对手。索尼也认为,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并不仅仅局限于游戏,未来这一技术可以被用于预订酒店等功能。

从硅谷到北京,每天都有没人听说过的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冒出来。众多的大中小企业迟早能发明可穿戴设备领域里的“iPhone”“iPad”,它们的普及必将进一步推动传统商业的互联网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机其实就是可穿戴式设备的一种初级阶段。手机随身的程度,已经不亚于任何一种戴在头上、套在手腕上的设备,它只是放在口袋里而已。可穿戴式设备是手机的未来,手机是可穿戴式设备的现在。

万物互联时代初露曙光

所谓“万物互联”,就是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智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网络连接变得更加相关,更有价值。

科技先驱、3Com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认为,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网络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使得万物互联令人难以置信地强大。

“万物互联”在提升消费者生活质量以及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更多的新功能和更高的经济价值方面,具有出色潜力。

2013年初,思科进行了有关“万物互联”的潜在经济影响的分析和发布。它们的分析表明,在“万物互联”兴起的背景下,未来10年,全球私营企业将面对亟待挖掘的多达14.4万亿美元的潜在商机,“万物互联”有潜力在未来10年将全球企业利润总计提高约21%。

这么诱人的蛋糕从何而来?思科有什么依据?

思科互联网业务解决方案事业部经济与规划高级总监约瑟夫·布拉德利透露:“思科估计,99.4%的物理对象至今尚未连接到互联网。这意味着全球1.5万亿事物中仅有100亿已经连接到互联网。即便如此,我们也已毫无悬念地进入了物联网(IOT)时代。而未来10年,在人员、流程、数据及事物‘万物互联’的影响下,互联网的下一轮显著增长即将到来。”

思科集团的CEO钱伯斯表示:“我相信,迅速把握‘万物互联’优势的企业和行业将得到利润增长的更大份额的回报,这一回报将是以那些观望或不能有效应变的企业和行业的损失为代价的。这正是潜在商机‘利益攸关’的原因——这是一场真正的争夺战。”

万物互联时代真正到来之际,就是传统商业全面洗牌之时!

消灭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在不断提高效益,消除距离。

所以,在商业领域,信息文明要做的事情,就是用越来越高的沟通效率,逐步消灭或者边缘化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商业将全面信息化,这是过去20年发生的事,而且越来越快。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看清互联网怎样对以往的信息流做减法,从而彻底改造传统商业。

比如携程(一次消灭信息不对称)和去哪儿(二次消灭信息不对称)。

创立于1999年、总部设在上海的携程网,做了一件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其实非常不简单的事情,就是把所有航班的剩余机票放在网上销售,让大家几乎能实时地按照不同舱位的余票情况购票,一下子让很多依靠“信息不对称”为盈利模式的“黑中介”的空间被挤压到最小。在没有互联网时,这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在互联网时代,这可能就是一件“小事”。这件小事,让携程网的员工发展到16000余人,目前公司在16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在南通设有服务联络中心。2010年,携程网完成了中国大陆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的布局,向超过6000万会员提供全方位的旅行服务,被Fast Company(《快速公司》)评为“2010年最具创新力十大中国公司”之一。2011年10月,携程入选《福布斯》“最佳中小上市企业”。在2012中国旅游集团20强排名中,携程网排名第二。

如果说携程网是一次消灭信息不对称,那么去哪儿网就是二次消灭信息不对称。去哪儿网把互联网上出售机票的网站二次聚合起来,提供统一的搜索结果,让用户几乎能做到一秒钟找到某趟航班的全网最低价,完全透明。去哪儿其实就是一个垂直搜索网站,做了一点“小事”,但是这点小事,让上线于2005年5月、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的去哪儿网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旅行平台。根据2013年1月艾瑞监测数据,去哪儿网以7474万月访问人次高居旅行类网站榜首;移动客户端“去哪儿旅行”更拥有超过3400万的激活用户量。2013年10月,去哪儿网荣获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牌的“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首批诚信示范企业”称号。2013年4月,去哪儿网荣获iResearch Awards金瑞奖“2012—2013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旅行应用——最佳创新力奖”。

再比如淘宝(一次消灭信息不对称)和一淘(二次消灭信息不对称)。

淘宝网成立于2003年5月,允许个人或者商家在其网站上开店,售卖各种商品;另外一端,允许用户在一个窗口按照“价格、信用、人气”等标准搜索或者过滤商品。用户一下子就可以在同一个页面上看到同一样商品的不同卖家,任随挑选。截至2011年底,淘宝网拥有近5亿注册用户,每天有超过6000万的访客,同时每天的在线商品数已经超过了8亿件,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根据Alexa的统计,淘宝网是全球浏览量最高的二十个网站之一。淘宝网(C2C)和天猫网(B2C)在2012年前11个月的交易额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光是“双十一”期间,一天就成交350亿元人民币。淘宝用一套极其透明的交易机制,“无条件尊重买家”,消灭信息不对称。因为透明,所以信任,淘宝改变了之前“买家永远没有卖家聪明”的不平衡。

淘宝网一次消灭了信息不对称,一淘网二次消灭了信息不对称。一淘是全面覆盖商品、商家及购物优惠信息的网上购物搜索引擎,由淘宝网于2010年10月推出,2011年6月成为独立业务。一淘旨在为网上消费者打造“一站式的购物引擎”,协助他们做购买决策和更快地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一淘的搜索结果,除了淘宝、天猫本身外,同时涵盖了亚马逊中国、当当网、国美、一号店、Nike中国及凡客诚品等购物平台。一淘官方称其搜索引擎已收录了超过20万优质网店以及600家B2C网站,有1000万用户在一淘淘吧求购商品、分享经验,为中国最大的购物搜索引擎。也就是说,你在一淘上搜索某样商品,它会告诉你几乎所有主流网站的价格,进一步实现消灭信息不对称。

又比如美团(一次消灭信息不对称)和360团(二次消灭信息不对称)。

以美团网为代表的团购网站,是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形态,2010年的发展非常迅猛。团购网站携众多用户,在线下和一些商铺谈判“团购价格”,设立最低“成团”数量,销售给用户,为用户争取低价,为商户带去客户。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很多人买电影票的首选方式,也养成了人们到哪里吃饭,到了门口查一查有没有团购的习惯。

2011年2月23日,奇虎360公司在北京宣布推出360团购开放平台,通过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符合资质的团购网站可以接入该平台,共享360的用户资源,进一步二次消灭信息不对称。其实360团就是一个团购搜索平台,包括拉手网、满座网、美团、点评网、糯米、24券等国内主流团购网站在内的超过500家团购网站加入了该平台,每日团购的商品总数也已突破2万款,覆盖全国130多个城市。

在某个垂直行业,代替传统企业提供更加透明的产品或服务的,都是在用互联网一次消灭信息不对称,而行业垂直搜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二次消灭信息不对称。两次之后,在那个特殊领域,传统的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就会面临极大挑战,变得举步维艰,甚至被消灭。

当然互联网“消灭信息不对称”的功能不仅可应用在商业领域,也可用于公益或者公共服务领域。比如中国稀有血型库。

以往由于信息不对称,人们想要找匹配的血型很困难。位于上海市血液中心的中国稀有血型库建立了网站,解决了特殊血型配对的难题,通过稀有血型筛选项目,提前让特殊血型者登记注册,同时将所有稀有血型的血液以及稀有血型献血者的信息资料都保存起来,以备未来不时之需。同时成立Rh阴性俱乐部,积极鼓励稀有血型者参与互救和自救。

信息流通正在不断走向对称,沟通效率正在飞速提升,互联网正在变得和水、电一样,成为一种商业和经济的基础元素。

随着互联网对距离的消除,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或者被信息不对称所制约的商业模式,都将变成传统的商业模式。一切依靠传统商业模式运转的企业,都将变成“传统企业”。

马云说,很多人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到最后来不及。马云还说,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思维。而我个人认为,传统的思维只有一条:捍卫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既得利益。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有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传统企业),都要审视一下自己,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建立在“距离”上。如果是,那么我们就要进一步审视,这个“距离”,将会被什么样的方式消除,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改变。

互联网革命正在踢门,这是一波不可阻挡的趋势,你看见了吗?你准备采取行动了吗?

《互联网+战略版: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