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

就在张四维父子纵论朝局之时, 远在重洋之外的扶桑, 同样有两人正坐在屋檐下的回廊上品论茶道。

“连歌曾写道:晨霜遍原野, 秋色业已深。眼前景色, 正如歌中所说,极凄极美啊!”小西行长笔直地跪坐着, 抬头望向屋外飘落的黄叶, 感叹道。

丰臣秀吉笑了笑, 拿起旁边侍女刚刚煮好的茶汤, 轻轻啜了一口, 道:“唐土有诗云: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茶之妙处,叙之不尽, 说之不穷。唐诗的精妙,在于寓意深远,纵观我大和历史, 就从未出现过如此生动美妙的诗句。”

小西行长肃然:“唐土确实地广物博, 人才辈出, 但是如今的唐土, 早已不是当年的大唐,而大人统一日本,各方人才都聚集在您麾下,比起占据了唐土的明国来,也分毫不逊。”

一片黄叶被风吹过,轻轻落在矮榻边上,丰臣秀吉执起来,手指拭去上面的灰尘。

“你知道,我统一日本是为了什么吗?”

小西行长跟随丰臣屡立战功,征战南北,是一个将领,却不是一个谋臣,闻言便有些接不上话,张了张嘴,半晌才道:“大人是为了大和民族的将来。”

丰臣秀吉赞许道:“你有如此见识,当真长进不少。大和民族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我们不怕吃苦,更不怕死,无论生死,都该像樱花与蝴蝶那样绚烂璀璨,不负一生,然则纵观日本四岛,国土却尚不足唐土的十之一二,资源稀缺,人口众多,就算牺牲再多的性命,也不过是在这须臾小岛上争来抢去,平白浪费了吾辈大好时光。”

他叹息一声,续道:“千年以来,我大和民族,一直为西边那片陆地的附庸。大化年间,孝德天皇就曾经对遣唐使说过,对唐帝国务须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疑,毋为诡激,堂堂天皇,竟要如此卑躬屈膝,何其令人感慨!”

小西行长的神色越发肃穆,腰身挺得笔直,凝神听着他说的每一句话。

“日本虽小,胜在生机勃勃,反观唐土,如今的明国经过两百多年,已经形成日渐腐朽之势,他们的官员,成天只想着讨好皇帝和捞钱,他们的皇帝,有的沉迷于女人,有的沉迷于道术,现在在位的万历皇帝,听说倒是雄心勃勃,可惜国内弊病丛生,就够他喝一壶的了,他们的军队腐化落后,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振作起来。所以,弥九郎,统一日本,只是一小步,却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也并未意味着你们的成功,日本需要崛起,大和民族需要崛起,希望就在朝鲜,就在唐土!”

他顿了顿,看着手上的黄叶,慢慢攥紧手指,把叶子揉入掌心,想是在对小西行长说,又似在对自己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地图!”

小西行长无疑被他这番话所感动,任何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将领,都不能不为丰臣秀吉的这番话所感动。他蓦地弯下腰,伏地身体,额头在地上重重叩了一下。

“弥九郎誓死追随大人!”

就在此时,侍女跪在门外禀告,说有一位尼德兰商人带来重要信函,说想求见大人。

区区一个佛郎机商人,怎么有资格来觐见自己。

丰臣秀吉皱了皱眉,却没说什么,还是接过那封信,打开。

不过片刻,他的表情就从不耐烦转而露出笑意,小西行长暗暗惊奇,也不敢吭声。

丰臣秀吉笑道:“想要睡觉,就有人递上枕头,真是天助我也,你且先下去吧,我要会会这位使者。”

来者身材高大,一头红发,不是侍女以为的佛郎机人,而是当时被明朝称为红夷的尼德兰人,也就是后来的荷兰人。

对方不会说日语,所以随身带了一位翻译,进来之后按照日本的礼仪鞠躬,问候,跪坐,显然事先练习过,这让丰臣秀吉又多了几分好感。

“很高兴来到这里,在下是明克•范德里恩,感谢尊敬的摄政王在百忙之中拨冗接见我。”

丰臣秀吉挑眉:“我只是关白摄政,不是王族,不用称呼我为摄政王。”

明克笑了笑:“在明国,大人这般的地位,大权在握,连天皇都要对您俯首,只有摄政王这样的称呼才配得上您。”

好话人人都爱听,虽然丰臣秀吉没把他的话当真,但这无疑不会让人反感。

“你在信函上说,你有值得我接见你的价值,会为我提供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克狡黠一笑:“大人希望得到什么?”

丰臣秀吉并不着急:“那就看你们能给我什么了。”

“我们能给大人的,绝对比您想象之中的还要多。”明克接过侍女递来的茶,道了一声谢,目光在对方露出半截的雪白颈项上停留了片刻,才恋恋不舍地挪开。

“大人,我虽然只是一个商人,但是您知道,我的身份,不仅仅是行商,有时候也可以代表尼德兰。”

丰臣秀吉点点头:“我知道,我曾经与你们国家的商人打过交道,从他们口中听说你的大名,然则照你信上所说,你们希望占据明国的濠境,那么你应该去和明国的朝廷打交道,让他们把濠境从佛郎机人手里拿过来,日本距离濠境不止千里,与我说,又有何用?”

明克哈哈大笑:“明国人有句话说得好,叫打开天窗说亮话,大人,我听说您有攻打朝鲜之意,实不相瞒,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可以为您提供更加精良的大炮和□□,助您一举攻下朝鲜!”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