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tán霏fēi玉yù屑xiè

释义

形容言谈美妙,滔滔不绝。

名家解读

“谈霏玉屑”这个词语是形容人说话的时候美好的言辞像玉的碎末一样,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用来比喻言辞美妙。书写时要注意把握好这个词语的结构,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都应该是名词,不可能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知道了这个,就不会把“霏”错写成“飞”了。(钱文忠)

辨析

“霏”是形声字,从雨,非声。本义是形容雨、雪很盛的样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道“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霏霏”就是形容“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

你知道吗?

《孟子·尽心下》一文中有孟子关于善于言谈的名句:“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意思是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后来人们多用“言近指远”称赞人们善于言谈。

字里字外

玉是大自然中一种温润、坚硬、美丽的石头,在我国,发现和使用玉的历史已经有上万年了,人们对玉器的加工和使用要比金、银、铜、铁器早很多年。中国人尊重玉、喜爱玉、佩戴玉、欣赏玉,形成了悠久而独特的玉文化。

我国古人将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赋予了玉不同寻常的权力与宗教象征意义。玉制品首先是身份地位的标志,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六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不同的玉器。其次,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神秘的宗教意义。西晋时期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可见,古人以玉殓葬,覆于人体各部位,是因为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保护尸体,防止腐朽。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

我国古人常常用玉来比喻人的德行,在《礼记》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孔子在《礼记》中赋予玉“十一德”,即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因此,玉成了这十一种品性的代表和象征。可见,古人对玉的喜爱并不仅仅在于它美丽的外在,而是看重了它内在的含义。《诗经·卫风》中有诗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称为君子,就如加工“骨”“角”“玉”“石”必须经“切”“磋”“琢”“磨”的繁复工序才能焕发美丽一样。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