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yàn语yǔ

【释义】

一种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它往往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

【辨析】

《说文解字》中有“谚,传言也”的说法,意思是说“谚”指的是口耳相传的话语。“谚”和语言有关,所以是言字旁,读作yàn。

【起源与演变】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明唐顺之在《又与洪方洲书》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其中“腊鼓鸣,春草生”和“开口见喉咙”都是当时流传的谚语。

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谚语产生。谚语一般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口头流传,但有些产生于古代的谚语,因为流传甚广,也会被记录在某些古代典籍中,并渐渐成为现代常用的成语,如“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利令智昏”等。

【例句】

觉英却在旁边笑起来,一面背诵谚语挖苦淑华道:“大懒使小懒,小懒使门槛,门槛使土地,土地坐到喊!”

巴金《秋》

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

【字里字外】

谚语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把经验、知识、道德等总结而成的民间格言。

谚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诸如农业、社会、家庭、卫生、处世、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是关于农业的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是有关卫生的谚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有关学习的谚语等等。

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某些谚语会带有一定的时代性或地域性。比如“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是闽南地区的谚语,放到其他地区可能就不太合适。

和成语一样,谚语也是熟语,不过它与成语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从来源上看,成语多数来自古代文献,而谚语则来自民间,由群众口头流传。从形式上看,成语多是四字格,大多不能独立使用,只能做句子的某个成分;而谚语则更加灵活自由,几个字的都有,一般都是短句,可以独立使用,基本不会充当句法成分。从内容上看,成语意思大多比较含蓄;而谚语的意思则相对比较直白明确,光看字面就可以理解。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