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纪

章 帝

肃宗孝章皇帝,名炟,是明帝之子。在位十三年,庙号肃宗。

原文 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尚书陈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曰:“臣闻先王之政,赏不僭,刑不滥,与其不得已,宁僭无滥。往者断狱严明,所以威惩奸慝。奸慝既平,必宜济之以宽。夫为政犹张琴瑟,大弦急者小弦绝。陛下宜隆先王之道,荡涤烦苛之法,轻薄棰楚以济群生,全广至德以奉天心。”帝深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

直解 永平,是明帝年号。棰,是竹片,楚,是荆条,这两件都是刑具。明帝性喜苛察,俗吏争尚严切以称其意。至章帝即位之初,此时承永平年间故事,吏治还尚严切,尚书官决断众事,科罚人罪,大率务近于重,不肯从轻。尚书陈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刻之俗,乃上本说道:“臣闻先王之政,赏必当功,而不至于僭差;刑必当罪,而不至于滥及。这二者都不可过,然与其不得已而过,则宁可赏有僭差,不可刑有滥及。盖过于赏,犹不失为忠厚之心,而过于刑,则遂至伤生灵之命。故赏可过,刑不可过也。往时朝廷断狱,每过于严明者,盖以法度久弛,奸慝未平,故特用刑威以惩治之,所谓政宽民慢,则纠之以猛者耳。今奸慝既平,必宜轻省刑罚,而济之以宽,然后政为得中,人无冤滥。岂可复循前世之政,而以猛济猛哉?夫为政者,譬如张琴瑟一般,张琴瑟之弦,须缓急得宜,大小相调才好。若大弦忒紧则各弦都要紧以应之,那小弦微细,必至断绝矣。然则为政者,上严密,则下何所容?上急促,则下必扰乱,其弊亦犹是也。今陛下宜隆尚先王宽仁之道,荡涤近世烦苛之法。将笞杖等刑一一轻减其数,以济活百姓每生命。推广好生之德,以奉顺上天之心。救时之政莫切于此。”章帝览陈宠所奏,深嘉纳之。于是除钳钻之刑,罢妖恶之禁,每事务从宽厚,而汉之法自是称平矣。盖人君之治天下,以宽仁为本,而其仁天下,尤以刑狱为要。汉家法网,既伤于密,而永平之间,有司又承望上旨,争以酷刻为事。观楚王英一狱,株连者至数千人,则当时之刑,冤滥可见。故章帝承其后,不得不济之以宽也。光武、明帝以明作振之于前,章帝以敦大养之于后,此东汉之治所以为盛欤。

原文 二年,太后兄卫尉马廖,虑美业难终,上疏劝成德政,曰:“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太后深纳之。

直解 卫尉,是官名。创字与疮字同。结字与髻字同。章帝之母马太后,天性俭朴,内外从化,永平建初之间,助成朝廷美业,天下称其贤。至建初二年,太后的兄卫尉马廖,恐其富贵既极,不能久持,盛美之业难以克终,乃上一疏,劝成德政,说道:“夫政出于朝廷,风行于郡国,或美或恶,改变移易,都有个本原,不可不慎也。古书说道:‘昔日吴王阖闾喜好击剑的武士,以其善斗也。此风一倡,那百姓每都去学剑,往往为剑刃所伤,身上多有疮痕。楚灵王喜好细腰的女子,以其善舞也。此风一倡,那宫中妇人,或减食以求腰细而多至于饿死。’盖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今京师中也有俗语说道:‘京城之好尚,乃四方所观法。若城中喜用高髻,则四方之髻必至于一尺,比城中又高矣;城中喜画阔眉,则四方之眉必至于半额,比城中又阔矣;城中喜着大袖的衣服,则四方之袖必至于用全匹丝帛为之,比城中又大矣。’这样言语虽似戏谑,其实上行下效,理势必然,切于事理,非虚谈也。今诚能常持俭朴,无变初心,则德政可成,而美业可终矣。”太后闻其言,深加听纳,故终太后之世二十余年,俭朴如一日。诸舅兢兢,不敢少逾法度,朝廷政化大有裨益,而外家恩宠亦得保全。若马廖者,可谓识明而虑远者矣。

原文 四年,校书郎杨终建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帝从之。诏太常:“博士、郎官及诸儒会白虎观,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作《白虎议奏》,名儒丁鸿、楼望、成封、桓郁、班固、贾逵及广平王羡皆与焉。

直解 石渠阁,是藏秘书的去处,在未央宫北。白虎观,是白虎门的楼观,在北宫。章帝建初四年,校书郎杨终建议说道:“先朝孝宣皇帝曾广招众儒生每,就石渠阁上讲论五经同异,亲赐裁定,使诸说有所统一,学者知所遵守,其后稍稍以衰乱废业。中兴以来,天下治平无事,学者趁此时,正好从容讲求,以成就学业。而浅陋之徒各主其师说,章分句析,穿凿附会,以破坏大体。异说纷纷,都失了圣经的本意,学者不知所从。今宜如宣帝石渠故事,会集诸儒,与之论定,垂示永久,以为后世法则。”章帝依杨终所奏,就命太常官,率所属五经博士及各署郎官与众儒生每,会集在北宫白虎观里面,讲论五经中注释同异,将那诸家所说的参酌其是非。章帝亲自览诸家之说,传旨裁决务求至当,以归于一,使天下学者依此诵习,而不惑于异说。于是作《白虎议奏》凡四十篇,引经断义,即今所传《白虎通》是也。当时名儒如侍中丁鸿、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玄武司马班固、卫士令贾逵,与明帝第三子广平王刘羡,都在其中。自是五经训诂赖以仅存。其后宋儒得有所据,以为注释而发明大义,羽翼圣真,亦汉世诸君之力也。大抵人君亲儒臣,讲经义,为益甚多。记诵博,则闻见广;思索勤,则智识开。专心致志,则内无放逸;体验扩充,则外有资助。审学术之邪正,可以辨人才;察事理之当否,可以决政务。以胜嗜欲,则养寿命之源;以希圣贤,则垂明哲之誉。其视声色玩好、射猎逸游之娱,无益而有损者,万不侔矣。故曰:“明君以务学为急,治天下者,岂可以为粉饰太平之具,而不加之意哉?”

原文 八年,中郎将窦宪恃宫掖之势,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乎!久念使人惊怖。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宪大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

直解 章帝八年,有中郎将窦宪,是窦皇后的亲兄。那时章帝宠厚外戚,把窦宪兄弟都擢居贵近之职,亲幸无比。因此窦宪就倚恃皇后的声势,把贱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庄田。公主畏其势,不敢与他论价,章帝也被他瞒了,只说是两平交易,到后来这事发觉,才知他倚势强买。章帝大怒,召窦宪入宫,切责他说道:“昔赵高欺秦二世皇帝,当面指鹿为马,蔽主行私,而秦以之亡。如今你自家想前日欺谩着朝廷,强夺公主家庄田,比赵高指鹿为马之事相去几何?仔细思量起来,使人十分惊怕。想你所恃的,不过说你是皇亲外戚,不好行法耳。不知王法无亲,若将我祖宗的法度行起来,便弃舍了你一个窦宪,也只当孤雏腐鼠一般,何足介意!”窦宪闻帝之言,始大惶惧。皇后乃脱了冠服,替他再三谢罪,许久才得解释,姑饶了他。观章帝此一事,可谓能裁抑贵戚矣。然竟不能加罪而宠任之如故,则为窦宪者将何所复惮乎?故其后窦氏专恣愈甚,势倾天下,几致大祸,实章帝之姑息,有以养其乱也。古人论君德,以刚为尚。若章帝者,岂非短于刚德之为累哉!

原文 二年,诏曰:“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朕甚厌之,甚苦之。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令刘方,吏民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他异,斯亦殆近之矣!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治,民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

直解 章帝留心吏治,于元和二年,下诏书说道:“夫国家设立官长,本以为民,故为官的,必能爱养斯民,方为实政。如今世俗做官的,不务本等职业,只去粉饰那虚文外貌之间,要取名誉,虽若可喜,而其实无益于民,这等的官我甚厌之,甚苦之。若那安静之吏,只是诚心爱民,朴朴实实的做去,不事矫饰,外面全无才华可观,眼前虽不见他有赫赫的功绩,到久后与百姓相安,却受他的利益处甚多。课其治效,以日计之,虽若不足,以月计之,实为有余。这等的才是好官。如襄城县令刘方,吏民每与他相安,众口一词,都说他刑清事简,安静不烦。看他行政,虽未有别样卓异,然拟诸悃愊无华之吏,亦庶几近之矣,此我之所甚喜者也。夫俗吏之弊有四:以行事苛细,显他精察;以问事深刻,显他聪明;以轻出人罪,市他恩德;以重入人罪,逞他威严。若只这等做将去,那下民必被其害,而有愁怨之心。为民父母者,岂宜如此?我诏书累下,惓惓以四事为戒。赍诏的使者,冠盖相接于路,晓谕不为不勤矣。而为吏者,不见加修其政治,百姓每或至不遂其生理,其过安在?无乃视诏令为虚文,而不肯奉行之故欤?自今其勉思向来的诏令,加意奉行,以称我爱民望治之意焉。”夫俗吏伤化,而能要显名;良吏便民,而类鲜近效。今章帝乃厌苦矫饰之为,而崇尚悃愊之政。如刘方无他异能,特以不烦之故,至蒙褒奖,可谓深知民生之休戚,灼见吏治之是非者矣。百世之下,读其诏令,犹可想见温厚恻怛之意,虽古之仁君,何以过哉!

原文 博士鲁国曹褒上疏,以为宜定文制,著成汉礼。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诸儒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以时立,乃拜褒侍中。玄武司马班固以为宜广集诸儒,共议得失。帝曰:“谚言:‘作舍道旁,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

直解 《大章》,是帝尧所作之乐名。夔,是后夔,尧时典乐之官。东汉自光武中兴,崇尚经术,然天下初定,日不暇给,明帝虽曾临幸辟雍,讲学行礼,而仪文制度尚多缺略,未经裁定。到章帝时,博士中有个鲁国人曹褒,上疏奏说:“宜及时裁定文制,以著成汉家一代的典礼。”当时太常官巢堪奏说:“制礼作乐,乃是一朝的大典,量曹褒一人之见,如何便定得?不可听从。”章帝晓得那众儒生每拘泥故常,无通达之见。起初创立时,难与他谋议,而朝廷上礼文宪典,委宜及时建立,不可因循,就拜曹褒为侍中之官,使他日直禁中,讲求礼制。那时玄武门司马班固也奏说:“这事体重大,还该遍征诸儒,会集一处共议得失,方可裁定。”章帝说:“今俗语有云:‘若人家盖造房屋,在大路边,使往来的人各出意见,议论可否,纷纭不决,就造三年也成不得。’如今聚会着讲礼的,人自为说,家自为论,往往相争不定,就如告状对理的一般,这叫做聚讼。此以为是,彼以为非;此以为非,彼以为是。互生疑异,可否相持,徒使执笔主议的停阁而不得下,此与道旁作舍的何异?古时帝尧作《大章》之乐,止用一个后夔已自彀了,何必多人?”章帝此言,盖亦有见天下的事功,所以不得成就者,其失只在议论太多。如舜之好问好察,何尝不谋之于人?至于执两端而取中,则出于一心之独断,初未尝徒徇人言也。后世人臣,既无揆事之定见,又无任事之实心。每朝廷有大议,浅陋者,掇拾以塞其责;刚愎者,忿戾以执其偏;趋时者,承望而不尽其情;泥古者,迂阔而不适于用。或甲可乙否,而不肯相下;或前非后是,而不能坚持。诸说混殽,徒乱观听,以致朝廷的事,或方行而遽止,或已罢而复行,一切纷纷,有损无益。故申公谓:“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议论多而成功少,此宋之所以亡也,图治者尚鉴兹哉!

《资治通鉴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