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到客户身边去

2007年8月的一天,支付宝商户事业部的员工接到通知:马上到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开会。当人们进入会议室时,发现商户事业部的主管樊治铭和支付宝总裁陆兆禧早就到了。

“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宣布。”大家的心里犯起了嘀咕。这时距樊治铭到商户事业部任职刚刚过去一天,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樊治铭的这把火会烧向何方呢?

答案很快就揭晓了。樊治铭要求负责业务拓展的同事在最短的时间内分赴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在这三个城市组建支付宝的分公司。

“你们几个去北京,你们几个去上海,剩下的人去深圳。”樊治铭分兵派将。他在会上要求下属用一天时间安抚家属,第二天就出发。那天他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们要到客户的身边去。”

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有点犯蒙。虽然大家对这个新领导雷厉风行的作风有所耳闻,但是一下子把几十人都派出去还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2007年5月,樊治铭刚加入支付宝,那时支付宝成立还不到三年,这家新成立的支付公司,在服务淘宝网的同时,也有拓展更多外部商户的想法。其实,这也是马云将支付宝从淘宝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原因,他希望支付宝在服务淘宝网的同时,也能够服务更多的网站,并最终在中国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信用体系。支付宝向外拓展商户的过程,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出淘”。

在“出淘”之初,开展业务非常困难。当时主要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而地处杭州的支付宝在这些地方没有分公司,BD(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拓展)人员在拓展业务时就很困难,通常他们要先打电话和客户沟通,再利用出差的机会拜访客户,尽管很努力,但是接触客户的频率还是太低。所以,樊治铭就想到让BD人员直接去各地驻点。

樊治铭并不因初来乍到就不敢拍板。凭直觉决策、快速执行是他身体里的基因。

其实,在2007年加入支付宝之前,樊治铭就一直关注这家公司。支付宝在担保交易流程上的创新让他眼前一亮,而公司的文化和拼搏精神又是他所向往的,他感觉自己在支付宝一定会有发展空间,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属于这家公司的,于是决定从北京来杭州毛遂自荐。

樊治铭的花名是“木华黎”。木华黎在历史上是成吉思汗铁木真手下的骁将,为元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与樊治铭在支付宝中的角色类似。在蚂蚁金服的发展历史上,樊治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领导者,他“打打杀杀,一身血气”,带领团队做出了很多有重要意义的创新,例如快捷支付、余额宝、支付宝无线客户端都是他作为“主帅”的作品。现在,他是蚂蚁金服资深副总裁和阿里巴巴的合伙人。更多的时候,蚂蚁金服的员工喜欢叫他“老樊”。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樊治铭是在2015年10月的蚂蚁金服分享日。当被台下记者问到支付宝App的产品逻辑时,他并没有正面回答。“做产品,我并不看重逻辑,看重的是人性。”在说出寥寥数字后,樊治铭放下了话筒,随后顽皮地眯了下眼睛,冲着台下“狡黠”地笑了笑,如同一位聪明的学生被问到一个胸有成竹的问题时,既想说出正确答案,又怕过多的语言掩盖了智慧的锋芒。

2016年11月,我在樊治铭位于支付宝大楼21层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他。那天,他衣着轻松,上身是一件灰白两色条纹的衬衫,下身搭配的是一条牛仔裤。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会时不时地将穿着布鞋的双脚随意搭在沙发前面的茶几上。他的办公桌稍显凌乱,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相框。在采访过程中,樊治铭总爱用一个黄色的“夹子”来按摩头部和颈椎,这两个身体部位是长时间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很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这个叫作“夹脖子按摩球”的东西,在淘宝上的售价约为12.7元。

我很好奇樊治铭的领导套路,他说了三条原则:一是以身作则,二是公平,三是直接。樊治铭对于公平有异乎寻常的坚持,他不会在考核时因为下属跟自己的亲疏远近而有任何差别。这给了下属一个可预期的原则,业务做得好的人就会有奖励。另外,樊治铭的工作方式简单透明,在他手下干活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沟通的,公平和透明的团队环境使下属很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强。

2007年,樊治铭派员工奔赴各地时,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时,支付宝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都没有办公室,他们便借用兄弟公司阿里巴巴在各地的办公室。如果还不行,就索性在租住的民房里办公。

去深圳的同事租了一套三居室的民房,白天用来办公,晚上用来睡觉。那时公司的预算很少,两个大男人就挤在一张床上。夏天深圳的夜晚炎热潮湿,那种感觉实在难以言说,但所有人都挺了过来。两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的情形,在北京也有。去北京的第一批支付宝员工,最早在四惠的通惠家园开始了他们的合租生活。而去上海的人则在曹家渡找了一间两室一厅的民房。

同事刚出发不到一个月,樊治铭便到各地慰问,每到一地他都会请当地公司的同事吃饭。那时大家的工资都不高,都盼着樊治铭能来请大家吃顿好的。樊治铭就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跑,和员工同吃同住。

在樊治铭的带领下,支付宝走出了杭州。

《蚂蚁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