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暗访传销窝点】

我三无人员

终于等到了签合同的这一天。

那天,我刚刚在大街上采访了一辆宝马车撒泼,造成交通堵塞的事件,突然就接到了总编办公室打来的传呼。平时,记者和总编办公室一般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就是有重大事情。我边走向街边的话吧,边仔细回忆自己写过的稿件中是否有什么漏洞,是否被人投诉了。总编办公室的电话总是让人忐忑不安,这些年一直是这样。

电话回过去后,那边让我回到报社签订合同。

我欣喜若狂,走出话吧,把门前一个空可乐罐踢出了很远,可乐罐一路滚动着,发出巨大而空洞的声音,引来很多观望的脑袋。

我走向公交车站,看到迎面走来的每个人都和蔼可亲,我真想抱着他们每个人,在他们每个人脸上都亲一口。一个女孩子看到我喜气洋洋地走过来,神气活现地摇晃着脑袋,急忙躲在了路边,惊讶地望着我。我心想:我不会亲你的,你别害怕。

女孩走过去了,又走来了一名巡警。巡警也在好奇地望着我。

我不好意思,竭力忍住即将喷薄而出的笑容,咬着下嘴唇,将笑容吞了回去。我一路欢欢喜喜地走着,一会儿看看天上飘荡的白云,一会儿看看路边楼顶上的窗户,没想到突然被道牙绊了一跤。

爬起身,看到公交车来了,我一步跨了上去。

我坐上公交车,看着窗外的风景,感觉到异常惬意。此后,我就要在这座城市工作了,也许我会在这座城市工作一辈子,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两年前,曾经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现在,我终于又等来了一个机会,我对自己说:好好珍惜!如果非要在这次工作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来到报社,走进总编室,领到了合同书,却发现,我还有几个证件没有办理,而没有这些证件则是不能签订合同的。

这些证件包括:身份证、毕业证、户口本、暂住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未婚证(结婚证、离婚证)。

前三个证我都有,而后三个证我都没有见过。总编说,没有这些证,是无法签订合同的。

我备感无奈。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生活在各种证件中。想怀孕,先要有准生证;上户口,需要出生证;到了16岁,需要办理身份证;结婚需要结婚证,离婚需要离婚证,残疾人需要残疾证;开饭店需要健康办边防证;想找到好工作,需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还有行业任职资格证;特殊行业还需要捕猎证、持枪证、开证,开车子需要驾驶证;上班要有上岗证,失业要有下岗证;出门要办暂住证,出国要办护照,去沿海特区要采证、砍伐证、捕鱼证、执法证、珠算证;卖房需要房产证、土地证,卖肉需要工商许可证、完税证……等到死亡了,还需要死亡证。

我要先办理暂住证。

暂住证要在自己所住的街道办办理。然而,这些天,我一直住在报社,没有一个固定的居住地址,又如何办理?

我求教于一名来到报社工作了三年的同事,他说,暂住证随便一个地方就能办理,只要你出示了租房合同。而办理后,又没有任何用处。他的暂住证这三年来,除了签合同,再没有让人看过一次。既然没有任何用处,为什么又要办理?

而且,暂住证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一个区有一个标准。繁华区比边远区的收费要高。

在这位同事的指点下,我来到了当初居住的城中村办理。那里的收费标准是全市最低的。我找到了当初的房东,而房东却不给我开证明,他的理由是,如果开了租房证明,他每个月就要缴纳税金。他从来没有给任何一个人开过租房证明。

没有办法,我又找到了一个在城中村开店的朋友,我拿着他的营业执照,假借他的亲戚的名义,终于在街道办缴纳了钱,办好了暂住证。

然而,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却非常麻烦,这要求在户籍所在地办理,而我的户籍,在遥远的西北。

回 乡

见习期满后,我决定回家一趟,自从父亲去世后,我还没有回家过。我不知道母亲和弟弟妹妹生活得怎么样。

我领到了见习期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我那一连串暗访的工资,工资的数额让我惊讶,那是我这两年来拿到的最多的一笔钱,也远远超出了我对自己工资的预测。

拿着这些钱,我买了一部最低廉的手机,诺基亚3310,是已经被淘汰了的款式,当时的价格是780元。这款手机我现在还用着,每当我在公众场合掏出手机的时候,总能惹来一些好奇的目光。然而,手机的功能只要有两种就足够了:打电话、发短信。而这款手机的这两种功能都还能使用,我又何必更换呢?手机就像情人一样,最初的,最有感情。

至今还能记得我买到手机的当天,就给家中打了一个电话,村口商店的老板喊来了母亲,我拿着手机对母亲说:“我有手机了!”母亲在电话中说:“什么鸡?”我说:“是手机。”母亲责怪我说:“你不好好工作,养鸡干啥?”

刚刚买来手机的那几天,我总喜欢在人多的地方炫耀,装模作样地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眼睛的余光望着别人,看别人是否在留意我的手机。可是,当别人的电话铃声响起来,别人手中多了一个款式更为新颖、色彩更为艳丽的手机的时候,我就自惭形秽,赶紧悄无声息地把自己的手机装进口袋里。

然而,这毕竟是一部手机,一部真正的手机,走在大街上,口袋里硬硬的手机磕着我的胸腔,给我一种坚实的感觉。我昂首挺胸,意气风发,感觉自己也是“有机一族”了。

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很久都没有经历过了。

然后,我在超市里疯狂购物,我给母亲买了衣服、鞋子。这些年来,母亲的衣服有些是自己做的粗布衣裳,有些是亲戚送给的旧衣服,母亲的鞋子都是自己亲手纳的布鞋。我一定要让母亲穿上崭新的“料子衣服”,在母亲的眼中,的确良、凡立丁、涤卡就是最好的“料子”,她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比这些“料子”昂贵得多的衣料。我还给母亲买了很多好吃的,开心果、杏仁、鱼皮花生等等。这些东西母亲从来没有吃过,母亲从来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费一分钱。

我还给妹妹和弟弟买了衣服,弟弟从小到大都穿着我穿剩的衣服。小时候,他经常哭着向母亲要新衣服,母亲总是说:“以后有钱了,你要几身就买几身。”然而,我们家总是没钱。弟弟上初中的时候,他一位家里条件好的同学送给了他一件穿剩的夹克,弟弟喜欢得不得了,春秋两季,光身子穿夹克,冬天的时候,棉袄外套夹克。一直到弟弟在县城蹬三轮车的时候,他还穿着这件已经失去了本色的夹克。

妹妹的衣服总是很肥大,母亲经常说:“娃娃正在长身体,衣服做大点,明年后年还能穿。”然而,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妹妹的个子长得很慢,所以,她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妹妹穿着袍子一样的衣服去上学,经常遭到那些坏男孩的欺负。那时候,妹妹经常会哭着来找我,我一见到妹妹被人欺负,就飞奔过去,将那些坏男孩打得鸡飞狗跳、四处逃窜。多年后,妹妹还会回忆起这些经历,还会流泪。

然而,我却无法给父亲买衣服了。

站在超市男装的柜台前,看着那些笔挺的西装,我多想给父亲买一套,可是,父亲已经不在了。

记忆中的父亲只有一件夏装、一件冬装。夏装是一件白色粗布汗衫,冬装是一件蓝色中山装。父亲再没有穿过别的衣服,更别说西装了。

我又来到了超市的书柜前,看到那些精装本的四大名著,又想起了父亲。父亲一生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没有上过学的父亲跟着村中的民办教师学会了识字,进而能够通读这两本书。在农村,这两本书籍也是最流行的读物。

父亲一辈子不知道阅读了多少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他说话的时候也经常引用这两本书中的句子,他在村中被认为是“文化人”。

记得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出版了第一部书籍,我高高兴兴地拿着这本书让父亲阅读,想从父亲口中得到赞赏。没想到,父亲读完后说:“比起三国和水浒差远了。”

父亲提供给我的文学标准居然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我不服气地说:“在中国所有的作家里,都没有几个人写的书能比得上三国和水浒。”

父亲说:“那你就好好努力,也写上一部三国或者水浒。”

此后,我不敢骄傲,不敢懈怠,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所谓作品,比起三国和水浒差远了。

我站在书柜前,犹豫半天,最后还是决定买了精装本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知道,这是送给父亲的最好的礼物。

这个季节,南方还是鸟语花香,而北方已经天寒地冻。

我坐的是慢车,而慢车往往人最多,因为车票便宜,慢车的车厢里几乎都是农民工的身影。我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站了两天两夜,站得浑身的骨头都板结在了一起,站得一动就会倒下去,站得头昏眼花,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才终于到了家乡所在的省城车站。

然后,火车转汽车,汽车转三轮蹦蹦车,才终于来到了进山的简易公路上。

那天,家乡在下雪。妹妹和弟弟穿着臃肿的老式棉衣,袖着双手,瑟缩着身体,站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已经等了我半天。弟弟看到我,一把抢过我背上的包裹;妹妹看着我,高兴地笑着,眼泪却流了下来。

我们沿着山路回家,寂静的山道上只有我们的身影,雪花落在山峰上,落在枯草上,悄然无声。我们沿着弯曲的山道,走到了山顶上,坐在一棵柏树下休息。那时候背着玉米面馒头和红薯上中学的时候,每次都会在这棵柏树下休息一会儿,再起身接着走路。家乡树木极少,每座山上仅有的几棵树,长成了什么样子,这些树的名字,很多年后,大家都能记得。

那棵柏树下有一块青石板,大小能够坐下两个人。十多年前,我上学的时候,青石板是这样;十多年后,我从南方的繁华大都市回家路过这里,青石板还是这样。这块青石板,被每一个山里上学的孩子都坐过。每一个从山里走出去的孩子,都会记得这块青石板。

从山顶向山下走,天已经快要黑了,我接过了行李,自己背在肩上,弟弟走在前面,他弓背含腰,袖着双手,像个小老头儿。我问:“你怎么腰弯成了这样?”弟弟笑笑,没说话。妹妹在后面说,弟弟现在腰弯得越来越厉害了,他初中辍学后,就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耕地拉粪,播种收割,都是弯腰的活计。后来,他在县城蹬三轮车,现在在建筑队做小工,干的都是弯腰的体力活。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弟弟的腰身。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回到家的时候,没有见到母亲,妹妹打开院门,我走了进去。

我看到了屋檐下的圈椅,那是父亲经常坐的圈椅,父亲一回到家就会坐在这张圈椅里。此刻,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坐在圈椅里,手中捧着书籍,仔细阅读着,神情很陶醉。每次从田间地头回到家中,父亲放下农具,喝口水,就会坐在这张圈椅里,认真地阅读所能找到的书籍和报纸。

妹妹说,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一直把这张圈椅放在屋檐下。这张圈椅没有再挪动过,也没有人再坐过。

我从背包里拿出精装本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放在圈椅上。我在心中默默地说:爸爸,我回来了,我给您带来了您最喜欢看的两本书。

夜已经很深了,门外刮起了寒风,风呼呼作响,带着尖利的啸声,像在抖动着细长的铁丝。雪已经下了一尺多厚,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房屋,都是一片白色。在雪光的映照下,四周的景物朦朦胧胧。不知道谁家的狗突然叫了两声,声音低沉,像被冻住了一样。

我问:“村子里怎么这么安静?”我小时候在村庄生活,记忆中的村庄非常热闹,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也常常会有吆喝着去打扑克的声音、巷道里呼儿唤女的声音、明亮的灯光下传来的猜拳行令声……而现在,村庄异常寂静,寂静得让人心悸,寂静得就像一座坟墓。

妹妹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种地赚不到钱,很多土地都荒芜了。现在村子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前几天,根生伯‘老’(死)了,都找不到抬棺材的人。”

我惊讶地问:“根生伯怎么就会‘老’了?”

妹妹说:“是啊,他只比爸爸大一岁,万灵伯也‘老’了,半年前‘老’的。”

我突然感到异常悲伤。根生伯和万灵伯是父亲最好的朋友。

母亲还没有回家。妹妹说,母亲去了教堂。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信奉基督教了,“村子里,信奉基督教的人很多。”

妹妹给我热了饭菜,母亲还没有回来;我吃完了饭,母亲还没有回来。妹妹说,今天是周末,母亲每周的这一天都会去教堂,雷打不动。

一直到了夜晚十点,母亲才回到家,与母亲一同回家的,还有村中很多老太太。

母亲的头发中夹杂着很多白发,皱纹也比过去多了。母亲拉着我的手,摸着我的脸说:“我娃回来了。”母亲的手上满是老茧,像树皮一样粗糙,是被各种农具磨成这样的。

同村的老太太挤进了房间,房间一下子显得很逼仄。一些老太太拉着我的手说:“感谢上帝,让我娃平安到家。”另一些老太太拉着我的另一只手说:“我娃能平安回来,这都是上帝的恩赐。”

我突然觉得这些看着我长大的婶子们、姨娘们,变得很陌生,变得让我无法相认。但是她们说得很真诚,她们的眼神和神情都很真诚。

我无法理解,我的这些可亲可敬的长辈们,为什么突然变成了这样。

长辈们走了后,妹妹给炕洞里塞了两捆花杆,炕面一下子暖和了起来。我们脱掉鞋子,坐在炕上聊家常。

我们说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突然就会爆发出笑声,而笑声过后又会流下眼泪。小时候的日子太苦了,我们一直挣扎在饥饿线上,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吃上一顿饱饭。

母亲坐在炕角,一言不发。然而,我每次转身看母亲的时候,都看到母亲在悄悄抹泪。

我问母亲:“您怎么就信耶稣了?”

母亲说:“耶稣好啊,耶稣能救苦救难。”

我问:“耶稣怎么救苦救难?”

母亲说:“耶稣说,受苦人死后都能进天堂,现在受点苦就没有啥了。”

邻村的教堂是一年前盖起来的,神父不知道来自哪里;但是这个神父却有着极强的号召力,让信基督的人越来越多。母亲说,村中的老人们,都有一半信基督。

母亲还向我讲起了很多新奇的事情。村中某某的爷爷得了癌症,医生说让回家等死,信了基督,癌症居然不治自愈。村中某某家两口子经常闹离婚,信了基督,两口子好好过日子了……

我想,这可能是真的。人有了精神寄托后,心情就会好,心情好了,一些疾病就会不治自愈,而且,癌症正是戾气郁结形成的。基督教劝人行善,两口子都想行善,自然就不会吵架了。

我感到欣慰的是,没有了父亲,母亲找到了精神寄托,她有了很多教友,她不会再忍受孤独了。

妹妹说,村中有很多鳏寡老人,儿女出外打工,信奉基督就成为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说到了凌晨三点才休息。我一闭上眼睛就睡着了,睁开眼睛时,已经到了早晨九点多。

这是我这两年来睡得最踏实的一次,没有做梦,没有任何生活压力,也不用考虑工作的事情。我睁开眼睛,跳下炕头,感觉自己就像一辆加满柴油的拖拉机,一踩油门就能突突奔跑起来。

雪已经停止了,太阳出来了。太阳照在皑皑白雪上,就像残阳映照在水面上,一地霞光。屋檐下开始融冰了,长长的冰溜子吊下来。几只麻雀出来觅食,在雪地上走出一长串的“人”字。村道里有一群孩子,戴着棉手套和棉帽子,比赛着谁能够在雪面上滑得更远。

我准备好糕点和香烟,准备去看望根生伯和万灵伯,突然想起妹妹昨晚的话,他们都已经‘老’了,我心中一阵伤感。

根生伯和万灵伯如果在世,今年都不到60岁。

父亲和根生伯、万灵伯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三个人无话不谈。

那些年里,他们三个人都“扎耱条”。这种职业现在已经消失了。

扎耱条,就是把枣刺砍下来,倒提在手中,用斫刀把枝枝蔓蔓砍掉,只剩下主干,这就是耱条。枣刺在很多地方叫荆条,杂生,一般长在沟边埝畔,影响庄稼生长。这些耱条捆扎在一起,拉到集市上去卖。需要的人买回家后,把耱条一根根圈在一个“曰”字形的木框中,这就成了那些年农村人经常使用的耱。

西北苦寒,庄稼都是一年一熟。每年秋季,庄稼收割后,需要犁地,地犁完后,还不能种庄稼,需要平整土地,这时候就需要耱了。耱地的时候,前面有牲口拉着,后面有农夫手持缰绳控制着方向,中间放在地上的,就是耱。耱的上面往往坐着一个孩子,或者放着一块石头。牲口拉着耱来回走一遍,土地平整了,才能播种。

“犁耧耙耱入麦秸,扬场使得左右锨,吆车能打回头鞭。”这是对农村技术能人的概括,如果能达到这些,就是农村里的“能行人”,就是庄稼把式。这句格言在西北农村流行了几千年,而现在,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在扎耱条。一直到我上了小学高年级,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父亲才停止了扎耱条。从这以后,土地分到了每家每户,农民终于能够吃饱饭了。

母亲说过,父亲整整扎了八年耱条。

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能记得当初父亲扎耱条的一些事情。母亲说,每次父亲回来,都会蜷缩着手臂,手指僵硬,凑到煤油灯前说:“我手上有刺,你给我挑挑。”母亲问:“哪里有刺?”父亲说:“满手都是,你看看,看到哪里有,就挑哪里。”母亲拿出纳鞋底的大号针,把那些深入肉中的刺,一个一个挑出来。挑完了刺,父亲才能端起饭碗吃饭。

还有一次,父亲回到家的时候,鼻青脸肿,手臂上都是血。母亲问:“这是咋了?”父亲说,他在砍枣刺的时候,没有看清楚上面有一个马蜂窝,一群马蜂追着他叮咬,他从悬崖上摔了下去。

夏天的时候,父亲每次出去扎耱条,身上都会带着一个盐水瓶子,就是挂吊针后剩下的空瓶。空瓶子里装满水,放在布袋里,布袋里再放两个馒头和蒸熟的红薯,这就是父亲一天的食物。北方的夏天异常炎热,气候干燥,父亲喝完了盐水瓶子里的水,就只能到处找水喝。有时候,在背阴处找到脸盆大的一洼水,就喜不自禁。西北太干旱了,这一洼水常常能引来很多动物。狼、狐狸、兔子……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蝎虎、蚂蚱、蜘蛛……水的颜色已经变成了绿色,变成了黄色,父亲将水面上的脏东西漂到一边,用手捧起来,喝几口。

关于父亲扎耱条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母亲的讲述,父亲从来不提自己受过多少苦,他总是说:“过去的都是好年景。”

父亲将耱条背回家后,趁着月光,将耱条放在木墩上,用斧子将耱条歪歪扭扭的根部剁掉,这样,耱条就显得笔直整齐。然后,他用麦秸秆拧成的绳索,将耱条捆扎在一起,每捆四四方方,数量一样。然后,统一藏在窑洞深处。

附近有一个小镇,每逢阴历初五、十五、二十五就有集市。每到这天凌晨,根生伯和万灵伯就会来到我家集合,估摸时间到了,就和父亲一起去赶集。他们一人拉一辆架子车,架子车上装满了耱条。父亲的耱条上铺着麻袋,麻袋上睡着我。我的身下压着书包,书包里放着铅笔和本子。

他们卖耱条,都不会算账,而我会算账。

那时候,家中没有钟表,只能依靠公鸡报晓。家中养了一只来航鸡,很漂亮,它被当做钟表来用。根生伯和万灵伯家都没有养公鸡,所以,他们每次卖耱条的时候,都要在我家集合。我记得有一次,他们来得很早,就在屋子里的窑底抽烟,万灵伯抽旱烟,烟味很浓,根生伯和父亲抽用纸卷成的烟末,我们那里把这种烟叫“大炮烟”。我朦朦胧胧醒来了,听见母亲说:“鸡还没叫头遍呢。”根生伯和万灵伯说:“让娃再睡会儿,走的时候再叫娃。”

每次卖耱条的时候,我都会睡一路。那时候我很小,很贪睡,蒙眬中听见父亲说:“躺好,要下坡了。”有时候,要上坡,父亲一个人拉不上去架子车,就说把我叫醒,让我下来。根生伯和万灵伯说:“叫娃睡,甭叫娃。”他们帮着父亲把架子车推上坡顶。

卖耱条的那个镇子距离我们家有十几里路,一路都是沟坡。

镇子上卖耱条的人很少,很多的时候只有他们三个人在卖耱条。这是一个重体力活,没有人愿意做。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买他们的耱条。那时候还是生产队,不敢过多要价,价格差不多了就卖。这一车耱条,也卖不了多少钱。我记得有一次,父亲卖完耱条回家的时候对母亲说:“今天万灵卖好了,赚了30元钱。”这30元钱让父亲激动不已。

卖了耱条,父亲他们舍不得买饭吃。记得每次到了中午吃饭时间,父亲就走进公社食堂里,向厨师讨要一碗热面汤,把带来的冷馒头泡在里面,让我吃,而他们,则吃着带来的冷馍。那些馍,都是红薯面和玉米面做的,很少有麦面馍。

记忆中父亲只给我花过一次钱。有一次,我站在卖西瓜的摊子面前挪不开脚步,口水直流,父亲就给了老板五分钱。老板用刀子切了薄薄的一片递给我,我吃得特别香甜。

父亲是在以后家里生活好了才学会识字算账。那时候,他每天钻进山沟中找耱条,根本没有时间学文化。那时候在集市上,遇到有人买耱条,想买几捆,一捆多少钱,我就马上从书包里拿出铅笔本子,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很多人都羡慕地说:“这娃这么小就会算账。”父亲就骄傲地说:“我娃不但会算账,还识字呢!”

那时候和以后的很多年里,我都是父亲的骄傲。

我记得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年,家家粮食都堆满了房屋。父亲和根生伯、万灵伯在家中抽烟聊天。父亲说:“以后再也不扎耱条了。”根生伯说:“真没想到日子还有这一天。”

万灵伯只是抽烟,脸上的每道皱纹里都是笑。

此后,他们再也不扎耱条了。

父亲他们三个人关系一直很好,三个人在一起从来没有吵过架拌过嘴。谁家有事,另外两家都会鼎力相助。多年的患难岁月,让他们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

根生伯家没有孩子,后来抱养了亲戚家一个女孩。女孩对根生伯夫妇非常孝顺。女孩长大成人后,招了一个来自南山的青年,书面语言叫入赘。这个青年对根生伯一家也很好。

万灵伯家是两个女孩,最后才有了一个男孩。万灵伯家的大女儿叫妮子,和我是同班同学,可是学习一直很差,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她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

小时候,我听到父母私下里商量,想把妮子介绍给我,让我们定娃娃亲。我坚决不同意,我觉得这么小就“有媳妇”,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那时候,我一心一意要做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要去解放台湾,还要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民。我记得那时候村口的土墙上写着这样一副标语:“胸怀祖国,放眼全球。”而我从小就有远大理想,要解放全人类。这样的人,又怎么能“要媳妇”?

而现在,父亲走了,他的两个最好的朋友也走了。

他们三个人都是癌症,都没有活过60岁。我一直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夺走他们生命的罪魁祸首是谁?

根生伯和万灵伯其实很早就发病了,但是他们和父亲一样,一直没有钱看病,也一直舍不得花钱看病。那时候,一场感冒就会带走全家一年农作物的收入,更何况这些没来由的病。根生伯是胃癌,万灵伯是食道癌,父亲是骨肉瘤。他们有了病后,就只能等死。

我经常想,是不是当初贫困交加的时候,他们三个人体力透支,而又严重缺乏营养,造成了身体亏空,以后疾病就慢慢发作起来。

这些年,我常常梦见父亲,每次都是在梦中哭醒。我恨我自己没有能力,我恨我自己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走了,却无法留住。母亲总是安慰我说:“老天爷要收人,谁也没有办法。我娃甭难受。”

弟弟的传销瓜葛

西北农村每天两顿饭,早晨十点左右一次,下午四点左右一次。

吃完早饭后,我一个人来到村外的坟地里。坟地距离村口有几百米,村中老了人,都埋在这里。父亲、根生伯、万灵伯的坟茔都挨在一起,父亲的坟头上有两棵小柏树,那是弟弟从悬崖上移植到这里的。柏树的枝叶间挂着星星点点的白雪,荒草在寒风中抖动着,看了让人心酸。根生伯和万灵伯的坟头上都插着花圈,根生伯坟头上的花圈更新些,而万灵伯坟头上的花圈则只剩下了骨架。

现在,他们三个老哥们儿还在一起,互相陪伴着,应该不会孤单了吧。

又开始下雪了,狂风夹着雪粒,打在脸上,异常疼痛。放眼望去,四周只有我一个人,这里非常寂静。天气很冷很冷,我的心也很冷很冷。

我拿出了红塔山,一根一根点燃了,一共点燃了三根,分别插在父亲、根生伯、万灵伯的坟头上。红塔山,那是他们眼中最好的香烟。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当官的,好像是搞调研,给见到的每个农民发了一根红塔山。根生伯舍不得抽,别在耳朵上,等到发烟的人走远了,他从耳朵上取下香烟,翻来覆去地看着:“哎呀,这就是人家说的红塔山?”万灵伯叼着旱烟锅子说:“什么时候咱也能天天抽上红塔山,那就到共产主义社会了。”

我跪在他们的坟前,任风雪吹打着我。我知道我难得从南方回来一趟,再见到父亲他们的时候,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我相信,父亲、根生伯、万灵伯能够知道我回来了,能够看到我回来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妹妹和弟弟也来了,也跪在我的身边。他们可能找不到我,知道我肯定来了坟地,就赶过来了。先是妹妹哭了,然后我和弟弟也哭了,我们在父亲的坟前哭得天昏地暗,哭得几乎昏厥。

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母亲来了,母亲拉起我们说:“回家吧,你爸爸知道你们现在生活得好,就放心了。你们都甭伤心。”

我们站起身来,父亲坟前留下三个跪拜的雪坑。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我时刻告诉自己:我和他们不一样,一点也不一样。我的这些同事们绝大多数都来自城市家庭,很多人的家庭都很富裕。他们小时候没有受过像我这样的苦难。他们不用自己努力就有房有车,有属于自己的物质幸福。而我什么都没有,我是拿着200元钱来到城市的,我是为了省钱跟在公交车的后面一路奔跑着去招聘的,我是喝着别人喝剩的矿泉水去找工作的……所以,我必须努力,我必须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

城市富裕家庭和农村贫穷家庭,中间的差距让人难以想象,简直要以光年计。30年前,当“他”的父亲穿着崭新的中山装走进机关食堂吃饭的时候,“我”的父亲背着耱条走在风雪弥漫的山路上;当“他”吃着零食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动画片的时候,“我”饿着肚子裁剪水泥包装袋给自己制作作业本。20年前,当“他”的父亲开着私家车奔驰在城市宽敞的马路上的时候,“我”的父亲手持锄头在责任田里挥汗如雨;当“他”带着女朋友在公园里卿卿我我的时候,“我”在煤油灯前刻苦攻读。10年前,当“他”的父亲站在自己家的别墅阳台上眺望远方的时候,“我”的父亲因为没有钱交医疗费而不得不回家养病;当“他”登上飞机去异国留学的时候,“我”因为债台高筑而不得不来到他生活的城市打工……这30年来,“他们”家步步为营,“我们”家一无所有。这30年来,“他”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一切幸福,而“我”遭受到了人世间的一切苦难。现在,“我”要赶上“他”,要让“我”的孩子像“他”的孩子一样,这又谈何容易。

然而,我没有退路,我必须全力以赴,为了我的家庭,为了我的孩子。

也是在这次回家的时候,我听到了弟弟深陷传销窝点的事情。

弟弟在县城蹬三轮车,县城距离家乡几十里山路。有一段时间,经常会有一些穿着西装的男子和穿着套装的女子坐弟弟的三轮车。他们看起来精神焕发,很像有钱人。男子的头发油光可鉴,统一梳向后面,很像官吏;女子的脸抹着脂粉,又香又白。但是,他们的做派却一点也不像有钱人。当时,县城已经有了出租车,在县城里跑,不论多远,都是三元钱,三轮车是一元钱。这些穿西装的和穿套装的不坐出租车,而坐三轮车,坐三轮车的时候还要讨价:“五毛行不行?我身上刚好有几毛钱零钱。”

刚开始,弟弟想,五毛就五毛吧,但是,他们一次次地五毛,弟弟就感到不对劲。而且,他们去的都是郊外的村子。这些人在干什么,弟弟一直不知道。曾经有一次,弟弟问过一个女人,那个女人说他们在搞科研。弟弟心中充满了疑窦:在破村子里能搞成什么科研?

弟弟在县城蹬三轮车的时候,住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那户人家有几间旧窑洞,窑顶已经熏黑了,用报纸裱糊着,报纸又脆又黄,上面印着“批林批孔”和“农业学大寨”的内容。为了省钱,弟弟和一个同样蹬三轮车的人住在一面窑洞里。这个留着小胡子的人叫安康,比弟弟大几岁。他说他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正在陕西安康讨饭,回来后就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他出生后,家里分了责任田,父亲再也没有出去讨饭,日子真的过得很安稳,身体也健康。

有一天,安康对弟弟说:“我们蹬三轮车能赚几个钱,我一个同学在卖化妆品,一月就能赚一万元,前几天刚刚从香港讲学回来。”弟弟问安康的同学在哪里,安康说就在县城里。他也想去卖化妆品,要带上弟弟一起去。

毫无社会经验的弟弟动心了,就跟着安康去卖化妆品。刚开始的时候,人家还要培训他们,给他们上课,就在那个县城郊外的村子里,说什么只要你卖得好,就能一级一级向上升,从普通经理到白银经理,再到什么黄金经理、白金经理、钻石经理,而钻石经理的财富连美国总统克林顿都羡慕。弟弟和安康听得如痴如醉,幻想着以后当了钻石经理,也让克林顿羡慕羡慕,给咱中国人争口气。

要在这个化妆品公司卖货,还有门槛,那就是,每个人进来要先交2000元。那时候的200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能够买一台19寸的彩电,而彩电当时在农村还很少。

安康和弟弟商量了一番,两个人就把吃饭的家当——三轮车卖了。然后又东借西凑,总算有了2000元钱,就屁颠屁颠地给人家送过去了。安康的同学接到钱后,眉开眼笑,嘴巴都笑歪了。弟弟说他从来不知道一个人会高兴成这个样子。

交了钱后,他们被带到了县城里的一幢楼房里,他们的行动反而受到了限制。几个小伙子白天黑夜都跟着他们,不让他们出门。这些小伙子逼迫他们写出所有人的电话号码,然后用房间里的一个固定电话拨打出去。

这个单元房的门窗都被关死了,窗帘一天到晚都拉着,透不进一丝阳光。他们吃喝拉撒都在这个单元房里,他们与外界彻底隔绝了。

到了现在,弟弟才知道进入了圈套。他们又惊又怕,食不果腹,人家克林顿才不会羡慕这种生活。

弟弟和安康想着怎么脱身。但是,他们不能交谈,他们一说话就会遭到那几个小伙的呵斥。

有一天,安康的同学进来了。他像个贪官一样腆着肚子说来看望他们,脸上还挂着慈祥的微笑。弟弟和安康心领神会,两人奔进厨房,一个拿起切菜刀,一个拿起锅铲,抵住“贪官”的脖子,让他把吞下的钱吐出来。

贪官吓坏了,没有血色的脸上冷汗直冒。他告饶说,可以放弟弟他们走。

弟弟说:“把钱拿出来。”

贪官说:“钱已经交给了上级,我做不了主。”

弟弟说:“你做不了主,今天就把你的头割下来。”弟弟拿着菜刀的手一使劲,贪官的脖子上就有了红印子。

贪官吓坏了,跪在地上说:“求求你们,别杀我。”然后,他对那几个打手说:“快让老板把钱退了。”

最后的结果是,一个打手出去了,拿来了4000元。弟弟把钱装在身上,菜刀依然抵在贪官的脖子上,押着贪官来到了楼下。打手们一直跟在后面,想报复。弟弟在楼下的过道上,看到有一辆拉着竹竿的四轮拖拉机停在路边。弟弟一刀将捆绑竹竿的绳子砍断了,竹竿哗啦啦地落下来,挡住了打手们的路。打手们气急败坏,跳着脚叫骂。弟弟把贪官一把推倒在竹竿上,和安康逃跑了。

后来,弟弟对我说,他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所以那一刻就想到了关云长,没想到《三国演义》救了他和安康的命。

没有了三轮车,两人生活无着,就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

弟弟在叙说自己的惊险经历时,神情平静,就像在叙说别人的故事。我们一家人听得胆战心惊。

弟弟说:“如果当时真的要不到钱,我就一刀砍了他。”

母亲担忧地说:“你把人家杀了,你怎么能活?”

弟弟说:“我也不想活了,他拿了我2000块钱,大部分钱都是借人家的,我怎么还给人家?”

弟弟还说,安康当时也是那样想的。

2000元钱,就让两个青年农民无力偿还,就让两个青年农民动了杀机。我当时心中充满了苦涩,也非常痛恨这些搞传销的。这都是一些只认钱而六亲不认的人类渣滓。

那天下午,我去看望姨娘,也就是根生伯和万灵伯的遗孀。

在万灵伯家,我刚好看到了妮子和他的丈夫时明。时明也是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了,过早地扛起撅头进田地,背有些驼。时明沉默寡言,总是在抽烟,总是在友好地笑着。

早在十年前,时明就和妮子一起做豆腐。他们家的后院是豆腐作坊,每天天不亮,两人就起床了,生火烧水,架起豆腐包,开始做豆腐。

做豆腐的工艺非常复杂,先要泡黄豆,然后熬豆浆,接着把豆浆倒在架成十字的豆腐包上过滤,将豆渣与豆浆完全分离。这时候,就到了最关键的点卤水。这个程序决定了豆腐的质量,也是豆腐老板秘而不宣的绝技,一般人绝对不让看;接着,出来的就是白亮亮的豆腐。

妮子家喂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每天早晨,做好豆腐后,时明就将骡子套进架子车里出门了。车厢里放着刚刚做好的豆腐。时明一路吆喝着,一路卖豆腐,翻山越岭,风雪无阻,而到了天快黑的时候,他才能回来。

时明奔走在山间土路上的时候,妮子就在家收拾器具,把豆渣倒进猪槽里。她家还喂养着几头猪,而豆渣正是猪的美味佳肴。她给孩子穿好衣服,送孩子上学。接着,她会扛着锄头去田地里,家中还有十几亩山地靠她伺弄。

十年间,这对夫妻任劳任怨、克勤克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时明当时结婚的时候,家中什么都没有,听母亲说,娶妮子的衣服都是借人家的。而十年后,他们盖起了三间新瓦房,松木椽松木檩,惹得全村人都艳羡。

在万灵伯家,我见到了时明,他的手又白又肿,像手中拿着两只大肥鹅,手背上还有冻疮,看起来很吓人。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时明拉着一车豆腐走村串乡,双手浸泡在冰冷的水中,捧着冰块一样的豆腐,才使得双手变成了这样。

就在我和时明聊天的时候,姨娘偷偷进厨房做好了一碗辣子豆腐,白白的豆腐汤上飘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还有绿绿的蒜苗,看起来非常诱人。可惜,我刚刚在家吃过饭了。

时明憨厚地笑着说:“吃了也再吃点。这十里八乡,还没有人有我做的豆腐好,你尝尝。”

时明的脸上带着一个庄稼人特有的朴实和真诚,眼睛里又闪烁着自得和骄傲。这就是他发家致富的窍门。我从他的脸上,读出了一个庄稼人的踏实和清明、满足和自豪。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他只是想把自己的这份“工作”做到最好。而我也只要把自己的记者工作做到最好,也就会拥有这份骄傲。

农民没文化,但是农民很伟大。

回家的路上,看到有架子车迎面走来,架子车上套着牛,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牵着牛。牛木讷地走着,走得很缓慢,似乎很不愿意。牛的后面走着一个老人,老人头发胡子都白了,驾着车辕。他们在拉粪。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候每年放暑假寒假,我就在不停地拉粪,一车又一车地把牛圈里搅拌着黄土的粪便拉到田地里。我们家的田地离家都很远,而且全是沟坡地,路很不好走。妹妹牵着牛,我驾着车辕,我们一个上午拉三架子车,下午拉三架子车。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的胳膊因为长时间提着车辕,已经不能动了。那时候父亲和母亲在离家十多里的粮站里缝补麻袋,一天能赚10元钱,回家的时候,都已经很晚了。缝补麻袋,也只有靠关系才能进去做。

有一次夜晚拉粪,我还遇到了狼。那时候弟弟很小,夜晚一个人不敢在家里待,我就把他放在架子车的车厢里,拉着他走。那天晚上,弟弟突然说:“哥,埝畔上有个狗。”我一看,头皮发麻,头发根根竖起,那分明是只狼。夜晚的山沟里怎么会有狗?月光照在狼身上,狼的耳朵竖起很高,距离我们只有几十米远。那时候的农村很少有狼狗,都是笨狗。笨狗的耳朵耷拉下来,而狼的耳朵竖起来。我心中惊惶极了,怕极了,可是身边还有未成年的妹妹和弟弟,我不能表现出害怕的样子。我悄悄跟弟弟说:“你下来,走在牛的套绳中间,也就是牛与架子车连接的两条绳子中间,这样,前面有牛,后面有我,狼就没有可乘之机。”弟弟很听话,走进了套绳中间。我从车上拿下铁锨,铁锨是用来将车上的粪扒下来的,现在成为了我对付狼的工具。牛也发现了狼,它呼呼地喘着粗气,两个犄角高高竖起。我让妹妹抓住牛鼻绳,就是穿过牛鼻子的细绳,这样牛就不会逃窜。妹妹的手中拿着鞭子,鞭竿有两尺多长,这是她对付狼的工具。我悄悄对妹妹说:“把牛抓紧,往回走。”

我们慢慢地走离了地头,狼在后面悄悄跟着。我一手架着车辕,一手抓着铁锨。我不敢回头看,听妈妈说,狼很聪明,你如果不断回头看着它,它就知道你胆小,就会扑过来。我们走出了几十米,狼在后面跟了几十米。弟弟抓着牛尾巴,妹妹抓着牛鼻绳,牛也很听话,一路都在配合着我们。我紧张极了,浑身汗水,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就这样,我们一路胆战心惊地走着。后来,快走到村口的时候,遇到来找我们的父母。我一下子瘫倒在了地上,妹妹和弟弟放声大哭。狼一溜烟地跑进了庄稼地里。

那一年,我上初二,妹妹上小学四年级,弟弟还没有上学。

最美的母亲和最帅的父亲

我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午后。母亲在院子里织布,村中另外两个姨娘在纺线。现在,在南方,早就进入了机器化大生产,衣服成批量生产,每个制衣工厂的工人成千上万,谁还会要这些土布衣服?

母亲她们三个人边干着手中的活,边唠着家常,还动不动就会唱起歌来,都是在教堂里学会的歌曲。歌声缓慢悠长,连绵不绝,让人听了很忧伤。

我问母亲:“织这么多布干什么?”

母亲说:“有的人家中困难,买不起床单被罩,教友们就织布做好后,送给他们。”

母亲又说:“神父让帮助穷苦人,有钱的出钱。咱几家没有钱,就织些布送过去。”姨娘们看着我,都善良地笑着。

奉献是快乐的。我从母亲和姨娘身上看到了。

母亲在房檐下织布,织布机噼啪地响着;姨娘们在织布机边纺线,纺车嗡嗡地叫着。这声音曾经非常熟悉,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时候,我夜晚临睡前,总能看到母亲在摇动纺车。母亲的身影被昏暗的煤油灯光照在墙壁上,显得非常高大。母亲右手摇动着纺车,左手抽动着捻子,仿佛在舞蹈一样。经常地,我夜半醒来,还能看到母亲在纺线。而天亮后,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母亲扛着锄头去下地。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母亲和姨娘们织布纺线,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这种温馨而古老的劳动场景。来自南方服装厂的成衣异常便宜,春夏秋冬,款式新颖,合体漂亮。尽管有些衣服可能就是带着各种病菌,从沿海运来的洋垃圾,但是,西北农民并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这些衣服很便宜,而便宜是他们选择衣服最重要的标准。

土布衣服,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深处。

纺线织布,现在也行将消逝。

然而,纺线织布的母亲,是天下最美的女人。

走进房屋,我看到了父亲的照片悬挂在桌子上方。那是父亲此生唯一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还是我带着父亲去省城治病的时候,父亲、妹妹和我一起拍摄的。

父亲唯一的一张照片,当时加洗了几张,我们兄妹三人一人一张。我一直珍藏着父亲这张照片。我无论走到哪里工作,都会带在身上。

后来,我有了女朋友,女朋友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时候,惊叹道:“老爸真帅啊。”

父亲身高一米八,身材魁梧,五官端正,充满力感。多年的体力劳动,给予了父亲一副健壮的体魄。

父亲确实是很帅。我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去看戏,结束后,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母亲爱恋地对父亲说:“戏台子下,只有你最好看。”还有一次,父亲看戏的时候,和几个插队知青站在一起。那几个从城市里来的女知青悄悄地说:“这个大个子真英俊啊。”我问父亲:“什么是英俊?”父亲笑笑没有说话。父亲的那张照片是58岁的时候拍照的。他58岁的模样,还让我的女朋友如此惊叹。

父亲离开得太早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无钱医治,离开了我。在我生活好转起来,想对父亲尽孝的时候,却与父亲阴阳两隔。

听母亲说,父亲有过多次跳出“农门”的机会,可是,要么他自己放弃了,要么被人整治了。所以,他就一直当农民。而母亲的这些话,又是从爷爷那里听到的。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印象中的爷爷很高大,却又很精瘦。他饿得肋骨根根凸起、两颊塌陷,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去世了。他一生始终没有能够吃上一顿饱饭。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哭得很伤心。那是我今生见到的父亲唯一的一次哭泣。

那时候父亲和母亲还没有结婚。有一年,父亲赶集的时候,看到公社门口围了很多人,一打听,原来是炼油厂在招工。父亲回去后,就在大队报名了。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父亲家庭成分贫农,又老实勤恳,公社也批准了,炼油厂也录取了。就在父亲准备去当工人的时候,堂弟找到了父亲,缠着要父亲把这个名额让给他。父亲的堂弟上过两天学,脑子比父亲灵光得多,他早就看出了当工人后的优越地位。那时候有口号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是毛主席说的。

那时候,父亲家中的弟弟妹妹都还小,挣不了工分,而挣不了工分,全家就分不到粮食。父亲最后就放弃了,让堂弟去了炼油厂上班。现在,炼油厂不叫炼油厂,叫“中石化”。中石化是中国最有钱的国有企业。父亲的堂弟在中石化退休的时候,工资拿到了好几千。

还有一次,是征兵,那时候父亲的弟弟妹妹们都能够下地干活,能够当一个壮劳力使用了。父亲又去应征,顺利过关。第二天就要去公社报道了,父亲前一天下午去生产队告别。队长就说:“站好社会主义农村最后一班岗。”安排父亲在打麦场站岗,查看是否有人偷麦子。每年小麦收割回来,放在打麦场,统一碾场。夜晚,把麦粒堆放成上小下大的矩形,盖上木印,防止偷盗。偷盗盖上了大印的小麦,是要被判刑枪毙的,谁也没有这个胆量;但是社员们有别的办法,一些人走进打麦场的时候,就会穿着比较大的鞋子;在麦粒还没有盖印的时候,他们边干活边把双脚踩在麦粒堆上,这样,鞋子里就会灌上一些麦粒,顺着脚面滑到脚底。然后,他们踩着装着麦粒的布鞋,忍受着硌脚的痛苦,面容上还要装着很平静地走回家去。回到家后,将鞋子里的麦粒倒出来,会有半斤重,而这半斤麦粒,可以蒸两个馒头。

父亲在站岗的时候,看到有人走路的姿势不自然,神色也不自然。父亲知道他们的鞋子里肯定有麦粒,但是父亲没有声张。那时候的社员都穷得叮当响,父亲不忍心当场抓住他们。这几个社员走过去后,突然,一个干部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闪出来了,像猛兽一样扑过去,从他们的脚下摘下鞋子,每个鞋子里都有麦粒。

干部举着鞋子,像举着一面面胜利的旗帜,义正词严又歇斯底里地质问父亲:“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站岗的?你这样的人能当军人吗?让你给社会主义站岗,你能把美国帝国主义,把苏联修正主义全部放进来。多亏我抓住了你,不然,你就会颠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这件事情的结果是,父亲不但没有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而成为了农村的专政对象。每逢开会的时候,父亲就会和那几个偷了麦子的人站在台子上,作为反面教材遭受批判。

此后,父亲只能老老实实在家做农民。

那一年,我们这里的军人都去当汽车兵。全大队去了两个人,一个留在了部队里,做汽车教员;一个转业回来了,在一个政府部门开小车。

犁耧耙耱,纺线织布,碾盘磨盘,皮影风箱……它们贯穿在我的童年生活中,让我的童年变得古朴而精彩。它们与青山绿水紧密相连,与童话梦幻息息相关,而现在,它们远去了,它们消逝了,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逝了,不留任何痕迹。我们伸出手去,想挽留它们,然而手中握住的,只有冰凉的记忆。

《暗访十年:第2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