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果榨汁与百威啤酒,食品行业如何取信于消费者?

一篇“瞎果榨汁”的报道,让许多人“能吃的食物又少了一样”。报道中说,果汁企业收购各种残次水果用于榨汁,其中包括腐烂的水果。消息一出,毫不意外骂声一片。

其实这事本身并不出奇。首先,残次果榨汁可以算是行业常规。“残次果”通常只是那些歪瓜裂枣、长相不佳的,或者未成熟就落地的。这些果汁直接上市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但并不影响生产成果汁——实际上,如果都用那些“优质”的水果来榨汁,果汁也就不是目前的价格了。

问题出在记者所看到的“腐烂水果”上。可以想象,在低价收来的残次果中,出现一些腐烂的“瞎果”并不意外。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这些腐烂水果所占的比例有多大?二是果汁加工的生产流程中是否清除了这些腐烂水果?前一个问题,记者并没有提供数据,只是通过“春秋笔法”暗示“很普遍”——真相到底如何,考虑到记者语言和选材所显示出来的倾向,这种暗示不见得可靠。后一个问题,报道中记者无法进入厂区,所以不得而知。

报道发出后,许多专业人士进行了解释。虽然收购的水果中会有一些腐烂水果,但它们在后续的分选清洗中会被去除,所以并不会进入果汁。而腐烂的水果会榨不出多少汁来,反而会对风味造成很大破坏,企业反倒是得不偿失。

这些专业解释在技术上和逻辑上都是合理的。但这种“为企业说话”的科普远远不如指责“黑心企业”的报道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不难想像,这篇报道必然会对果汁行业造成不小的打击。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杯弓蛇影,食品行业跟城管、官二代一样,是“恶劣形像”的代表。在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如何取信于消费者是食品行业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毋庸讳言,有不少唯恐天下不乱、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惜扭曲事实的媒体。为了自我保护,多数食品行业都是“防火防盗防记者”。果汁报道中的记者,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进入生产厂区,也算是行业常规。

食品行业拒绝参观(很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除了“防记者”之外,还有“安全”和“工艺保密”方面。这当然是无可厚非。但,这种拒绝参观的做法,正好又给了媒体口实——既然你不敢让我看,那就肯定有“猫腻”。疑虑来源于猜测——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要想取得消费者信任,难度实在有点大。

百威啤酒的做法或许可以供这些食品企业们参考。在百威的生产基地,长年、全天提供参观服务。不需要预约,不需要登记,只要在生产时间去,就可以排队参观整个生产流程。不但有专门的导游全程讲解,参观结束还可以品尝新鲜的啤酒。虽然看起来厂家需要增加不少开销,比如厂房设计上要留出参观通道,要雇人专门导游,最后还提供啤酒品尝,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广告宣传?如果果汁以及其他的食品行业,能够让消费者能有机会看到他们的生产流程以及质量控制措施,那么许多“欲加之罪”的报道,也就不会被那么多消费者相信了。

实际上,果汁、奶制品、肉制品这些普通食品的生产流程并没有太多技术秘密需要保护——不同厂家,往往只是一些细微的工艺参数有所不同。而这些参数,也不是在参观中就能够泄露的。至于安全,只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参观通道,并不难做到“既不影响生产,又保障安全”。

在食品市场上,普通食品的生产技术含量并不高,争夺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取信于消费者的竞争。与其像防火防盗一样防备着记者,不如反其道而行之,让消费者也跟记者一样去了解食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是记者。当打开大门,消费者更愿意“眼见为实”,而“不良记者”也就失去了扭曲事实的空间。

《吃的真相4:需求与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