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米镉蘑菇,我们该怎么办?

广东的镉米事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福建再次曝出三批大米镉超标的新闻。随即,又有媒体报道三批蘑菇也被检出镉超标。一时间,“镉污染”再次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忧虑。

除了最初进行报道的媒体不负责任地发了“质监局拒绝公布镉大米来源”的虚假消息,引起公众不满之外,这次事件的处理相当合理。福建质监局“公布了不合格大米的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商标、规格型号、生产日期(批号)、不合格项目、标准值、实测值等信息”,并且“及时依法采取责令召回问题产品,停产整顿,监督企业销毁召回及库存的问题产品等措施。截至8月底,问题产品的调查处理、产品召回和销毁等后处理工作均已结束”。可以说,这次事件的处理,比起年初广东镉米事件有了巨大的进步。

镉是一种污染物,它的出现对于从农田到餐桌任何一个环节的生产者都没有好处。也就是说,大家都不希望它出现。但,镉超标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这才是更值得担忧的问题——它意味着:我们的土地污染,已经广泛存在!

在污染土地的时候,当地的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益;而面对被污染的土地,每一个人都将是受害者。谩骂与指责于事无补,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进一步的恶化,并且逐步恢复。

需要负起主要责任来的自然是政府。首先,严格监控污染排放,对于不合格的企业,果断整改甚至关停。镉只是众多污染物的一种,需要严格监控的不仅仅是镉污染,而是所有的工业污染。掐住源头,才能避免恶化。不能舍弃短期的利益,就会损害每个人的长期利益。第二,组织力量对土壤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统计。根据土壤状况,调整所种植的农作物。对于足以引起重视但尚在可接受范围的特定污染物,改种不富集那种污染物的农作物。第三,对于已经污染过重的土地,停止种植粮食作物,改种其他的非食用作物,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逐渐恢复。

污染土壤很容易,就像在地上倒一杯墨水;但是恢复治理很困难,就像要除去土壤中的墨水——日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我们也已走上了他们的旧路。镉大米、镉蘑菇的出现,就是我们开始为当年的急功近利还债。现在的情形可能还没有恶化到日本当年那么严重,如果开始努力,可能就不如日本那么困难——亡羊补牢,现在还不晚。

具体到这次镉米和镉蘑菇事件,固然需要严肃对待,但消费者倒也用不着恐慌。首先,292个批次合格,3个批次超标,合格率接近99%。安全标准的涵义是:长年摄入不产生危害。即使不幸中招吃了一些超标的大米,只要其他多数时候吃的大米是合格的,超标大米的影响会被大打稀释。其次,中国的安全标准本来就比国际标准要严格一倍,现在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监测出的超标大米也得到了合理的处理,并没有存在于市场上。

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这句话意味着两点:第一,对食品安全的追求没有止境,不管是食品行业还是监管部门,都需要不断努力去降低各种食品的安全风险;第二,对于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需要理性对待——关注但不恐慌,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促进行业与管理机构向正确的方向努力。

没有一种食物是非吃不可的,但没有人可以不吃任何食物。任何食物都有被污染、被造假、被非法添加的可能,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市场上的多数食品还是合格的。作为消费者,我们无法去判断每种食品是否合格,我们能做的是:1、尽量从正规的渠道购买食品;2、吃多样化的食品;3、同种食品也购买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产品。这样固然增加了碰到不合格的食品的机会,但即使碰到了,它们也会被合格食品“稀释”,从而把有害成分的摄入量降低到“安全限量”以下。

《吃的真相4:需求与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