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镉大米”与镉中毒

事件

2011年2月14日《新世纪》周刊专题报道称:重金属镉正通过污染土壤侵入稻米;学者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多地市场上约10%大米镉超标;中国在多种重金属污染的稻米之前几不设防。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分组讨论时接受采访称,中国正在加紧调查“镉大米”,事件只发生在局部地区,中国绝大部分米是安全的。

人们总是在食品安全中学习化学知识,“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来——对于多数人来说,本来应该只在中学化学里与它见过一两面。10%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暂且不论,镉中毒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环境中,再通过灌溉进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量,镉对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带来的危害主要是肾脏和骨骼。目前,WHO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对肾脏的毒性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千克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千克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

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摄入。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千克0.2毫克。相比日本的0.4毫克,还要更严格一些。应该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比如说,如果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千克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也超过了WHO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千克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也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还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们来说,其他来源的镉就更不能忽视。

这一次报道的“镉大米”中,镉含量最高可达每千克1.005毫克。该数值与日本“高镉”地区产的大米差不多。在日本神通川和梯川流域,大米镉含量最高达到过每千克1.06毫克。

这种慢性镉中毒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在日本的上述地区,统计了接近两万的成人样本(占当地人口的绝大部分),出现了近两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的症状主要来源于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这种金属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对骨骼的影响则是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更大剂量(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不过,对于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数据。

镉中毒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长期性。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竭症状依然会持续。

中国人很难做到不吃米饭。对于非“高镉”地区的人们来说,问题可能不那么严重。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工业污染的治理,一个迫切的需要则是广泛严格地检测食物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处理与公布。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尤其是单一来源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日本的统计,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所以,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加对镉的抵抗力。

探讨:更需要关注的是,除了镉,大米之中还可能存在铅、砷、汞等其他元素的污染。考虑到大米在中国食谱中的分量,全面系统地评估与监控各种污染,就显得更加重要。

《吃的真相3:带你认清“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