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健康的时候,知未病与治未病

我们这本书一直是围绕着情绪与健康展开的,负向情绪和情绪过激可以导致诸多心身性疾病,而身体健康的失调又可以出现控制情绪能力的下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形神相关,形神合一。

身心健康对人的一生来说,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因为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但是一个人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发生了严重问题,疾病已经形成,再去寻求治疗方法,那就要费很多周折,而且还不一定能够完全恢复健康。当代虽然是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医疗的进步更是远远超过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器官移植、干细胞再造、DNA重组,甚至3D器官打印的构想等等,都是希望能挑战生命的极限。但《黄帝内经》早就提醒过我们“病入五脏者,半生半死也”,不管科技怎么发达,肯定还是不生病为好。因此《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高明的人,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去寻求治疗的方法,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要采取预防措施。高明的领导者或管理者,不是等到混乱、动乱、战乱已经发生了,才去采取整顿、治理、镇压的手段,而是在这些混乱、动乱、战乱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它的发生。等疾病已经形成了,你才去治疗,各种乱象已经发生了,你才去采取应对手段。这就像是口渴了,你发现没有水,才想到要去打井。已经兵临城下需要打仗了,你发现还没有兵器,才想到要去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著名的“治未病”的思想。

但是在当代,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想到“治未病”呢?《韩非子》中“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当扁鹊说桓侯有病时,桓侯说他自己没有病,并对别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意思是说,医生总是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并把这个作为自己的功劳,这句话很具有代表性。在现代的人眼里,对于未来身体健康的预测,换句话来说“知未病”,简直就是个神话。何况人在年轻力壮、气血旺盛的时候,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和理解病痛的感受。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有病,你就很可能认为,他是在咒你。可见让每个人自己能做到知未病,从而注重治未病,就显得更为重要。

作为个人如何才能知未病,并能及早注意养生,我在《郝万山说健康》中已经谈到,“生命的开始,就是衰老的启动,养生抗衰老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并提到健康——亚健康——疾病衰老——死亡,这是每一个人生命的自然流程。在这个流程中,亚健康就是疾病和衰老的前奏。所以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就大体可以知道,这种状态继续下去,就是疾病和衰老。换句话来说,知道自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就是“知未病”。

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做生命过程的两头,这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枣核,中间凸出的大圆肚子,就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亚健康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有大量的亚健康人群。亚健康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和年轻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亚健康的表现多种多样。一是身体的不适,如疲劳乏力,头痛头晕,口干咽痛,颈肩拘紧,腰酸背疼,关节酸疼,两腿沉重,容易感冒,低热多汗,胸闷气短,胸痛叹气,心慌心悸,紧张手颤,小便频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血压不稳,性欲减退,月经紊乱,血脂尿酸微增高,糖耐量轻度异常。

二是心理精神的不适,如焦虑不安,胆小恐惧,妒忌多疑,疑病猜忌,失眠噩梦,醒后乏困,困倦多睡,心烦郁闷,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悲观冷漠,自责内疚,记忆减退,思维迟钝,容易激动,特好生气,注意力涣散,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爱钻牛角尖,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道德行为偏差,以致有从众的越轨行为,进而因此产生内心的不安和沮丧,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暴自弃。

以上躯体和心理的不舒服同时存在,持续三个月以上,但不能明确诊断为器质性病变的,就可以判断为亚健康。你注意到了这些症状或者感受的存在,就算是“知未病”了。

怎么“治未病”?虽然一言难尽,但我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不生气就不生病”,也就是不生气就是治未病。当然要想完全不生气确实是有难度的,关键是不要积累不良情绪,如果发现这段时间情绪低落,或者气愤难消,就赶紧想办法补救,比如找亲人或朋友聊聊,当然要事先告诉对方做好准备,当一会儿没有底的精神垃圾桶。如果感觉不良情绪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也可以向心理医生咨询。如果已经出现疾病的苗头,那就要及早看医生了,中医在治疗情志方面的失调,是早有研究的。

我在近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套针对亚健康乃至精神疾病的用药思路,基本原则就是在第十章谈到的“和枢机,解郁结”,简称和解法,通过促进肝胆气机的展发,三焦代谢的畅达,来达到促进全身气血流畅,代谢通达,平复情绪,防治疾病的效果,而不被错综复杂的心理和身体不适的表面症状所左右。也就是重在治疗具有亚健康或者患病状态的人,而不是治疗人得的某种病。只要通过调理,这个人的自调机能恢复了,亚健康和疾病的大多数症状就会逐渐好转。

每次在写完处方的最后,都要填上日期,这一写不知不觉就写了近半个世纪。最近经常有病人问我,有没有计划哪天彻底退休呀?要是你不出门诊了,去哪儿找你呀?有些病人还会反复询问,我这个病如果再犯,可又找不到你,能不能还用这些方子呀?

我也经常感叹,从我父亲的爷爷开始,到我哥哥和我,都是医生,这几代人不知道看了多少病人,可是病人却越来越多,怎样才能遏制住生病的源头?怎样才能让天下的人都不生病或者少生病?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所以在本书的最后,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强调,只有内心真诚地改变,用感恩之心、大爱之情、宽容的胸怀,取代所有的纠结抱怨、嫉妒愤怒,才能解开捆绑自身调节机能的枷锁,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

不生气就能不生病,控制好情绪就能把握美好的人生!

《不生气就不生病:郝万山说健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