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玉[1]

中国的雕玉艺术,是从石器时代磨治石器发展下来的一种特殊艺术。它的初期作品,在形态和花纹上的成就,我们目下实在还不大明白。只知道至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殷商时代古坟中出土的种种雕玉,就显示出它在艺术上已达成熟期。后来雕玉技术中的平面透雕、线刻、浮雕和圆雕,种种不同表现方法,都已具备。并且可以看出已经熟练运用旋轮车盘,利用高硬度的宝石末,和用高硬度金属工具,来切磋琢磨。艺术上的特征,即把严峻雄壮和秀美活泼几种美学上的矛盾,极巧妙地融化统一起来,表现于同一作品中,得到非常的成功。无论大型玉戈和玉刀,或是一件小佩玉,效果总是相同的。由于玉本质的光莹润泽,和制作设计上的巧慧,做工的精练与谨严,特别是治玉工人对于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它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

中国历史文献称商代最后一个帝王纣辛,因人民反抗他的残暴政治,自焚于鹿台时,身边还有宝玉一亿有余。统治者大量雕玉的占有,充分反映出中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如何尖锐显明。当时一般人民进行生产、种植和狩猎,大都还使用石斧、石镰、蚌锯和石、骨、蚌箭头做生产工具,统治者却用精美玉器装饰他心爱的狗、马和本人一身。这时期的玉器制作,自然多出于有技术的奴隶双手。

大致可以分作两部分:

一、大型玉多属玉兵器和礼仪上用玉。兵器中有玉戈、玉矛头和玉斧钺等等,有的还镶嵌在刻有非常精美花纹的青铜柄上。礼仪用玉有圆形玉璧,筒状玉琮,齿轮状玉璇玑,等等。

二、小件佩玉多从日用工具发展而来,大部分还不完全脱离实用范围,如玉鱼璜可作小刀,玉觿可以解结。一部分又反映古代社会风俗习惯,特别生物如玉龙、凤,常见生物如玉牛、玉虎,和燕、雀、蛙、兔,龙、凤多用双线碾刻,制作异常精美,鸟、兽、虫、鱼等生物,多用平面透雕,刻法简朴而生动。

玉材大致可分白玉和灰青玉二系,还有比较少量的绿色硬玉。材料来源有从本土较近区域内取得的,也有从万里外西北和阗昆仑山下河谷中取得的。属于本土生产的,古称蓝田出美玉,或以为即陕西长安附近的蓝田。从和阗河谷中采取的,可以说明我国古代西北的交通,实远在三千年前。采玉必有专工,并且用的还是女工人(不过有关这种记载,是在公元后七世纪的唐代才发现的)。

雕玉必用金刚砂,别名解玉砂,唐代贡赋名目中,忻州每年就贡解玉砂六十斤。周代只知道玉作有工正专官,主持生产。从河中采取的名“子儿玉”,大小有一定限度;从山上凿取的名“山材玉”,有大过千斤的。汉代虽已见出使用山材玉的情形,但直到公元后十三世纪,才使用大件山材玉。

周代前后八百年间(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雕玉工艺随同时代有不断进一步发展。主要是雕玉和中国初期封建社会,发生了紧密的结合,成为封建制度一部分。周代初年,虽把从殷商政府得来的大量宝玉,分散于诸侯臣民,表示有道德的帝王,把人民看得比宝玉还重要。但在公元前八世纪间,却出了个好探险、喜游历的帝王,驾了八骏马的车子,往中国西方去寻玉,直到昆仑山下,留下了一个穆天子会西王母的故事,影响到中国文学艺术和宗教情感二千多年,成为一个美丽神话传说的主题。

周代大型雕玉,由戈、矛、斧、钺衍变而成的圭、璋、璜、琮、璧,和当时青铜器中的钟鼎,都是诸侯王国分封不可少的东西,政治权威的象征,同有无比尊贵地位的。这种大型雕玉,特别是陕西出土,有可能是商周之际制作的薄质黑玉刀,一部分还依旧保持实用工具的作用,锋利坚刚,可以割切肉食。随后才成为种种仪式上的定型。器物中最重要的是圭、璧,既然是政治权威的象征,还兼具最高货币的意义。诸侯王分封,诸侯之间彼此聘问通好,此外祭祷名山大川、天地社稷诸神,婚丧庆吊诸事,都少不了要用到。后来加入由石庖丁衍变而成的玉璋、外方内圆近于机织衡木的琮、破璧而成半月形的璜,以及形制不甚明确的瑁,玉中五瑞或六瑞的说法,因之成立。当时国家用玉极多,还特别设立有典守玉器的专官,保管收藏。遇国有大事,就把具典型性的重器陈列出来,供人观看。玉的应用也起始逐渐扩大了范围,到士大夫生活各方面去。商周之际,惟帝王诸侯才能赏玩的。晚周春秋以来,一个代表新兴阶级的知识分子,也有了用玉装饰身体的风气,因此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并且认为玉有七种高尚的品德,恰和当时社会所要求于一个正人君子的品德相称,因之雕玉又具有一种人格的象征,社会更加普遍重视玉。这里说的还仅指男子佩玉。至于当时贵族女子,则成组列的雕玉环佩,已经有了一定制度。孔子删辑古诗时,诗中提起玉佩处就极多。花纹上的发展,则和同时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大致可分作三个段落,即西周、春秋和战国。礼仪用玉如圭、璧,多素朴无纹饰,或仅具简单云纹。佩服用玉因金工具的进步,发展了成定型的回云纹和谷状凸起纹,和比较复杂有连续性的双线盘虬纹。佩服玉中如龙环、鱼璜,和牺首兽面装饰镶嵌用玉,一部分犹保留商代雕玉做法,一部分特别发展了弯曲状云纹玉龙。玉的使用范围虽明显日益广大,一般做工却不如商代之精。大型璧在各种应用上,已有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等级和用途,但比较普通的璧,多具一定格式,以席纹云纹为主要装饰。有一种用途不甚明确成对透雕玉龙,制作风格雄劲而浑朴,作风直影响到西汉,还不大变。这种薄片透雕青玉龙,过去人多以为是公元前二三世纪间制作的,近来才明白实创始于周代,至晚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成定型。

中国雕玉和中国古代社会既有密切联系,玉工艺新的进步,和旧形式的解放,也和社会发展矛盾蜕变同时,实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那时社会旧封建制度已逐渐崩溃解体,由周初千余国并为百余国,再兼并为五霸七雄,一面解除了旧的王权政治制度上的束缚,另一面也解放了艺术思想上的因袭。更因商业资本的发达流转,促进了交通和贸易,虽古语有“白璧无价”“美玉不鬻于市”的成规,雕玉艺术和玉材的选择,因此却得到空前的提高。相玉有了专工,雕玉有了专家,历史上著名的和氏连城璧,就产生于这个时代。韩非著述中叙卞和故事说,平民卞和,发现了一个玉璞后,就把它献给国王,相玉专工却以为是顽石,因此卞和被罚,一只脚去掉了膝盖骨。后又拿去呈献,玉工依然说是顽石,因此把两脚弄坏。断了脚的卞和,还深信自己见解正确,抱着那个玉璞哭泣,泪尽血出,悲伤世无识玉的人。后来玉经雕琢,果然成一个精美无比的玉璧。司马迁作《史记》,说璧归赵国所有,诸侯都非常歆羡。秦王自恃兵力强大,就派人来取玉,并诈说用五个城市交换。赵王不得已,派蔺相如带璧入秦国,见秦王无意履行前约,因用计完璧归赵。故事流传二千余年,还十分动人。和氏璧真实情形已不得而知。至于同时代因诸侯好玉社会重玉成为一种风气后,而提高了的雕玉艺术,则从近三十年在河南洛阳附近的金村,和河南辉县地方发现的各种精美玉器,已经完全证实这个时代的雕玉风格和品质。花纹制作的精美,玉质的光莹明澈,以及对于每一件雕玉在造型和花纹相互关系上,所表现的高度艺术谐调性,都可以说是空前的。特别是金村玉中的玉奁、玉羽觞,和几件小佩玉,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玉灯台,和三四种中型白玉璧,科学院考古所在辉县发掘的一个白玉璜,一个错金银嵌小玉玦的带钩,无一不显明指示出,这个时代雕玉工艺无可比拟的成就。在应用方面,这个时期又开辟了两个新用途,一是青铜兵器长短剑,柄部和剑鞘的装饰玉,二是玉带钩。这两方面更特别发展了小件玉的浮雕和半圆雕。至于技术风格上的特征,则纹饰中的小点云乳纹,和连续方折云纹,已成通用格式。又线刻盘虬纹,有精细如发,花纹活泼而谨严,必借扩大镜方能看清楚花纹组织的。由于应用上的习惯,形成制作上的风格,最显著的是带钩上镶嵌用玉,和成组列的佩服玉,特别发展了种种海马式的弯曲形透雕玉龙。极重要发现,是金村出土的一全份用金丝纽绳贯串起来的龙形玉佩。至于玉具剑上的装饰玉,又发展了浅浮细碾方折云纹,和半圆雕的变形龙纹(大小螭虎)。圆形玉璧也起始打破了本来格式,在边沿上着二奔龙和中心透雕盘夔。一般雕玉应用图案使用兽物对象,有由复杂趋于简化情形,远不如商代向自然界取材之丰富。但由于从旋曲规律中深刻掌握住了物象的生动姿态,和商代或周初玉比较,即更容易见出新的特征。换言之,雄秀与活泼,是战国时代一般工艺——如青铜器和漆器的特征,更是雕玉工艺的特征。雕玉重品质,选择极精,也数这个时期……近三十年这种种新的发现,不仅对于历史科学工作者是一种崭新的启示,也为世界古代美术史提示出一份重要新资料。

西汉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作多方面的发展,用玉风气日益普遍,但在技术上不免逐渐失去本来的精细、活泼,而见得日益呆板,因之比较简质的半圆雕辟邪,应用到各种雕玉上去,也起始用到玉璧类。汉武帝时,因西域大量玉材入关,配合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需要,仿古制雕玉,于是又成为一时风气。二尺长大玉刀,径尺大素玉璧,和礼制上六瑞玉其他诸瑞,汉代都有制作。由武帝到王莽摄政一段时期,祀事上用玉格外多。大型青玉璧中刻云纹或蒲席纹,外沿刻夔凤虬龙,制作雄壮而浑朴。大型璜块也刻镂精工,然终不如周代自然。这时期社会崇尚玉色,照古玉书所称,贵重难得的玉计四种:黑玉必黑如点漆,黄玉必黄如蒸栗,赤玉必赤如鸡冠,白玉必白如截肪,才够得上美玉称呼。但汉坟中发现的却多白玉和青苍玉。所谓白如截肪,即后世的羊脂玉,汉代小件佩玉中的盾形佩,和玉具剑上的装饰玉,都常见到。礼仪祀事用玉,则多用白、青和菜碧玉做成。又因大件重过百斤的山材玉起始入关,影响到汉代建筑装饰用玉也极多。政府工官尚方制作有一定格式的大型青玉璧,已成为当时变形货币,诸侯王朝觐就必需一个用白鹿皮作垫的玉璧。诸侯王郡守从尚方购置时,每璧得出五铢钱四十万个。因之也成了政府向下属聚敛的一种制度。宫廷中门屏柱椽间,则到处悬挂这种玉璧作为装饰。玉具剑上的雕玉,更发展了种种不同半圆雕和细碾云纹,风行一时。汉代重厚葬,用玉种类也更具体,有了一定制度。例如手中必握二玉豚,口中必有一扁玉蝉,此外眼、耳、鼻孔无不有小件雕玉填塞。胸肩之际必着一玉璧或数玉璧。贵族中有身份的,还用玉片裹身作玉甲。此外平时一般厌胜用玉,如人形玉翁仲,方柱形玉刚卯,在汉墓中都是常见之物。当时小件精美雕玉是得到社会爱好,有个物质基础的。西汉末通人桓谭就提起过,见一小小玉器,竟值钱二万。当时山东出的一匹上等细薄绸料和绣类,还只值钱一万五千!

出土汉玉较多,后人玩玉,因难于掌握时代,于是都把它叫作汉玉,式样古旧一些的又称三代玉。定名也大都无确切根据。其实由商到汉,前后约十三四个世纪,雕玉花纹和形制,各代是不尽相同的。玉材也不相同。且因入土时间有长短,各地土质又不一,时代性和区域性,因之显著明白。照历史时代可分作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照风格分商和西周为一段,春秋为一段,战国到西汉初为一段,东汉为一段。但雕玉工艺虽有其时代性,却由于工艺传统也有其连续性,严格的区别还是不可能的。

中国好玉风气,和雕玉艺术,同汉代政治一样,结束于公元后一世纪左右。文献上虽还叙述到汉末名人曹丕、吴质等人用玉具剑作礼物赠答,但古代玉佩制当时即已失传,幸得王粲从当时博学的蔡邕学习过,才恢复典礼中的玉佩制。近年山东发掘汉末著名诗人曹植坟墓出土玉佩数种,制作简朴而无风格可言,也可以证实这个时代的确是中国古代雕玉艺术的衰落期。此后不久,到晋代,因鲜卑、东胡、西羌诸民族陆续入侵北中国,致做成中国雕玉艺术中绝期四百余年,直到唐代,才又稍稍恢复,发展了第二期由唐到清代近一千年来的雕玉工艺。虽同是雕玉,它的方法基本上也还是相同的。但花纹的构成,和在社会上致用的意义,有些和前一期雕玉,就已大不相同了。这个区别是需要另作叙述的。

《中国文物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