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大学课程设置和典型的大学生

尽管所有的大学生都修读大学的课程,但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掌握他们所学学科的学术逻辑。很少有学生能够了解他们的课程是如何设置的,不清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下面会列举一些重要的背景知识:

(1)任何一个学习领域连续地、扩展式地发展。

(2)大多数大学课程基础的教科书变得越来越厚,课程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3)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去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思维完成这种整合。

(4)大多数学生都采用阶段性的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

(5)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听力水平都浮于表面。

(6)大多数学生缺乏评价自身思维和学习水平的知识标准。

以上描述的事实对我们的学习有一些重要的影响:

(1)大多数大学中的考试都不会让多数学生挂科——只要记住了相关知识点就能通过考试。(如果很多学生都没有通过考试,那么老师将从学生处获得非常低的评价。)

(2)考试分数偏高是非常普遍的。

(3)如果6个月后再考学生一次,很多第一次通过考试的学生这次很可能不能通过。

(4)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在广阔的学科背景下思考课程(例如,上历史课,学生并没有学会历史学思维;上科学课,但没有学会科学思维)。

这些事实的重要影响是,大学成了滋生自我欺骗的温床:大学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死记硬背的大部分内容;教学成果考察也无法证实学生掌握了他们声称学到的内容。

优秀的思考者要求的不仅仅是通过大学考试而已,他们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成为终生学习者和思考者。

理解课程设置是很重要的。要弄清楚课程的逻辑思路,可以通过分析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老师对这门课程的介绍等方式。每门课程都有需要理解的关键点。首先,要清楚课堂的正式要求是什么?指定的阅读、写作以及计划的考试和评价是什么?如果有论文要求,什么时候完成?小测试和考试什么时候进行?这些都是显而易见需要弄清楚的事实。

然而,如果达成学习的深度,就有比通过考试更重要的事情。你需要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内化核心概念,并且获得对这门课程最基本的见解。你需要吸收该学科中的思维模式,使它变成你自己思维的永久部分。为了达到这些更高层次的目标,你需要经常问自己三个相互联系的关键问题:

(1)这门课程的最基本概念是什么?

(2)这门课程最根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3)我应该如何在学科逻辑下开始思考?

让我们按顺序一一探讨。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