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秦淮河畔夕阳斜,桃叶飘落到谁家

——桃叶的故事

清代有一位有名的女词人叫纪映淮,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她是在秦淮河边出生的。映淮嘛,就是在倒映在秦淮河水之中。所以在她少女的时候,她最喜欢到秦淮河边来游玩。

在她十五岁的一个夜晚,她又来到秦淮河边,但这一次不是游玩,她是怀着满腹心事,在月光与河水的映照之中,对着千年的桃叶渡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原来,她刚过了及笄之年,就受父母之命,被许配给了山东莒州的一个姓杜的人家。而明天,她就要起程远嫁山东了。对于未来的夫婿,她既没有和他见过面,又没有通过书信,根本就找不到一丁点儿相爱的感觉。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实在是一个少女的自然本性。于是她满怀惆怅,在这个月圆之夜,来到秦淮河的桃叶渡口,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名以王郎久,花又古渡新。

楫摇秦代月,枝带晋时春。莫谓供凭栏,因之可结邻。

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纪映淮姑娘在说,清溪水,桃叶渡,当年的神仙眷属在何处?天上的明月还是秦时的明月,渡口的桃花还是晋时的芬芳。而那位让人羡慕的桃叶姑娘,正有一个深爱着她的情郎在渡口等着她。而我将要面对的夫君,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不是也像桃叶姑娘的王郎那样有才情?有真情?有深情?如果是这样,那该多么好啊!

那么,这个让纪映淮姑娘视为理想情人的王郎,以及那个让她羡慕不已的桃叶姑娘又是何许人呢?

我想,一个女人如果她让其他女人嫉妒的话,一定是因为她的容貌、财富,甚至是权力;但一个女人如果让其他女人羡慕的话,那一定是因为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深爱她的男人。那个让千年之后的纪映淮羡慕不已的桃叶姑娘确实除了拥有一份真挚而幸福的爱情之外,她就什么都不拥有了。当然,如果一个女人能拥有一份地老天荒的真情实爱,她也就应该别无所求了。桃叶的一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据民间的传说,桃叶,本来也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奈何后来家道中落,只剩桃叶与衰老的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穷愁潦倒的父亲就在秦淮河边的渡口叫卖祖传下来的桃花砚,被一个英俊的男子给买走了。话说,时间飞逝,转眼就到了第二年。因为父亲重病在床,家里别无生计,桃叶只到自制些团扇到河边渡口来卖。桃叶一个女孩子,卖些自制的团扇,又不会做广告,又不会吆喝,卖了大半天,一把也没卖出去。而父亲还等着自己卖了钱抓药呢?桃叶心里这个愁啊,那是愁满心头,挂满眉头啊。

话说她皱着眉头抬眼一看,就看到了河边的一个人。这个人长的很帅,这还罢了,关键是他正在河边洗手里的一方古砚,桃叶一看就认出来了,那正是自己祖传的桃花砚,那曾经也是她读书写字时最珍贵最喜欢的砚台。说这个桃叶一付愁容看砚台的模样被这个男子一回头又看到了。他看见一位卖团扇的姑娘死死地盯着自己手里的砚台看,就上前问:“姑娘也认得这方古砚吗?我去年从一位老伯手里买来,确实是砚中精品,后来越用越喜欢,想再找那位老伯以示感谢,却再也找不到了。”

桃叶看了看这位帅哥,害羞地回答说“那就是我的父亲,这方桃花砚本是我家的传家之宝。”

男子听后说:“原来这是姑娘的传家这宝,小生实在不知,不如你带我拜见尊父,我好将宝砚归还。”

桃叶一听,泪水下来了,就把父亲重病在床,自己卖团扇为父亲看病的事儿简略地说了一遍。

男子沉吟了一下,突然取砚磨起墨来,然后在每一只团扇上都题了诗,写了字,并亲自叫卖起来。也不知他有什么法力,好多人看了这团扇,一下子就哄抢而光。男子把卖扇子的钱和身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交给桃叶,让她赶快回家替父亲看病。桃叶满怀感激,但她并没问这个男人姓什么叫什么,只是在他温暖的目光中渐渐远去了。

话说桃叶回家之后,虽然为父亲抓了药,可父亲已经病入膏肓,没过多久就离她而去了。剩下桃叶孤苦零丁。哪知祸不单行,父亲刚病逝,桃叶自幼定过亲的那个男的又突然夭折。男家要捆绑她葬婚,也就是将她捆绑起来,放在墓旁边,任由野兽撕咬,听由命运安排。也是桃叶的命大福大,大概更是由于某种隐约的爱情力量的主宰,桃叶终于在石碑上磨断绳子逃了出来。桃叶辗转流离,又来到秦淮河的渡口边。她带着希望在人群里张望,一下就看到了正河边洗砚的那个男子,他身边放着那方桃花砚,手里还有一把桃叶做的精致的团扇。

历尽沧桑的桃叶终于露出了微笑,因为她找到了她要找的人。

到这里,不要以为故事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了,其实不然,桃叶只是笑了,她并没有走过去。因为她知道,她和他之间,有着不可一道逾越的鸿沟。因为她知道,这个帅气英俊、才华横溢,又古道热肠的男人是谁,所以她才觉得自己只能远远地看着他的身影微笑。

对于桃叶的顾虑,我们现代人可能不太理解。人生到此凄凉地,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况且,那个男的上次肯帮她,这次怎么可能又舍弃她呢?

这一点要特别交代一下,在魏晋时期啊,当时的社会自上而下流行着一条规则,而且是一条铁律,那就是有名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就是整个社会分为士族和庶族两大阶层,这两大阶层是不能通婚的,这也是一个被全社会接受的理念。尤其是士族阶层,如果谁要是与庶族阶层,也就是下层社会的人通婚,整个士族阶层就会群起而攻之。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好像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儿,或者我们很容易简单地把它理解为门当户对,事实上这要远比简单的门当户对的观念苛刻得多。而这个男人,桃叶从他帮助自己卖团扇那一刻起,就已经知道他是谁了,他正是当世士族的代表,整个魏晋时期少有的大名士!而自己,一介孤寒女子,别说士族出身,连庶族都算不上,哪里能痴心妄想,能够得到那一段永远不可企及的爱情呢?

想到这儿,桃叶的目光黯淡了下来,她的微笑里也带着一丝凄苦的味道。就在她转身想要离去的时候,那个丰神俊郎的男子在一回眸间,蓦然回首,看到了桃叶正在人群的阑珊处。他的眼里放出异样的光芒来,在桃叶将要转身离去的那一瞬间,他站起身来,叫住了桃叶。就这样,桃叶就在秦淮边的古渡旁把自己的悲惨遭遇告诉这个竟又在渡口边等着自己的男人。

两个人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坐在河边一番倾诉之后,终于彻底敞开了心扉,男子搀起桃叶的手,爽朗地说:“跟我回去吧,不要怕旁人冷言耻笑!”

于是,就像古人说的,“百年修得同船渡”,两个人一起乘船过河,来到这个男子家所在的乌衣巷里。

在那个时代,又有谁能住在乌衣巷里呢?

刘禹锡的诗里说“旧时王谢堂前燕”,又说“乌衣巷口夕阳斜”,当然,除了王谢家的堂前燕,就只有王谢家的人能住在这儿了。

这个古道热肠、丰神俊朗的男子,正是当世大名士,大书法家,史称“二王”之一的王献之。

说到王献之,那绝对是东晋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很多。比如我们都知道他小时候跟父亲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他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他见父亲的字写得非常好,就羡慕不已。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书法家。有一次,他忍不住问父亲成为一个书法家的秘密。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来。 ” 第二天,王献之早早地来到了院子中,发现父亲早已在那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会写好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点醒了王献之,他深受启发,夜以继日地练字。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了。

从他成为一个书法家的历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这个人极为专一的毅力与品格。这种专一也体现为他的投入。

比如很多人还知道,有一次他正在练字,父亲王羲之从后面突然抓住他的笔,猛地一拽,哪知道王献之手中的笔根本是纹丝不动。王羲之不由得大为赞赏,用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称赞他,叫“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我后来对这个小故事很感兴趣,也曾经好多次有些恶作剧地在人的后面突然去拔别人手中的笔,发现没有一次不拔成功的。要知道我们平常用的是圆珠笔和钢笔,那握力要比握毛笔大得多。事实上,这不是力气的事,而确实是老子的那句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就是一种投入的精神力量,就像爱情里的誓言,“海枯石烂,此情不变”,不就是一种投入的精神力量吗?所以,我一直都主张中国人应该练习写毛笔字,尤其是现在大多数时候用电脑了,笔用得少了,那就更应该练练毛笔字,因为我们可以从那里感受到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文化品格。

当然,我们这只是说的王献之的书法,并不是他的爱情,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窥一斑可知全豹,我们可以从书法一途看到王献之这个人物的个性与品格。而这与他在情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风范应该是一致的。

据说,王献之临死的时候,家里人问他有什么未了的遗憾,王献之这位曾经做过当朝宰相、东晋名士领袖的人物对政治风云全不谈及,只说了一句话:“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就是没什么牵挂和放不下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和妻子郗氏离婚的事儿。原来,王献之早年娶的是出身另一个名门郗昙的女儿郗氏,两个人青梅竹马,感情也很深厚,但后来出于政治原因,在整个家族力量的迫使下,被迫离婚另娶了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所以他临死时才会说一生遗憾的只是觉得对不起郗氏而已,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其言也善。就凭这一句话,我觉得王献之也足以算是一个情深义重的好男人了。

当然即使王献之是个很专情的人,他也不能对抗整个社会的礼俗洪流,所以他只能与郗氏离婚,为了家族的发展,另娶皇帝的女儿;同样,虽然他与桃叶是真情相爱,他也同样不能不顾家中的那位新安公主,也只能纳桃叶为妾。就他把桃叶这样落魄、孤身流离的女子带回家,还纳她为妾,这在当时就已经是惊世骇俗的了。我们完全没必要以现在人的标准,因为他没有正式娶桃叶为妻而责备她。

事实上他对桃叶的态度,也完全不像当时的贵族对待自己的侍妾那样。我们知道,经历秦汉的奢靡之风之后,晋人喜欢养妾,而且名士们是养妾成风。像当时的谢安、王导这些大名士都有养妾之风。要知道,在当时妾的地位是很低的,还不像后世说的什么三姨太、四姨太的,魏晋时期的妾有时跟侍女是混同起来的。汉代的辞书《释名》是这样解释的:“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意思说得很清楚,那时的妾可以同占有她的男子发生性关系,以卑贱的身份受到宠爱,但是不得成为伉俪。连称呼上,也反映出这种尊卑不平等的关系,妾只能称占有她的男子为“君”,俗称“老爷”,而不能称为“夫”。妾在当时的地位,用现代话说白了,就是“性奴”。这种地位使得妾在当时的家庭中挨打受骂得不到保护,甚至连人身安全也没有。《世说新语》记载,丞相王导和堂兄大将军王敦到大臣石崇府上赴宴。“石崇每要(邀)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彊(强),至于沈(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这些美人,实际上就都是石崇的妾。这些活生生的美女,为了劝酒未饮这等小事,就眼睁睁被杀死了。再比说王导,前面已说过他也有好多妾。他的特殊情况是,他在外、在官场上无疑是一个强者,而在内、在家里,却很惧内,是一个怕老婆的汉子。而他的老婆曹氏妒忌心特强,王导只得“密营别馆,以处众妾”。哪知有一天被曹氏发觉了,要去处置。这可急坏了王导,要赶在曹氏前头通知众妾转移,乘上牛车急得用手中的拂尘柄驱牛速行。后来司徒蔡谟听到了这件事,戏弄他说:“朝廷欲加公九锡。”就是告诉他皇帝要赏赐九种贵重器物。他信以为真,还表示谦让。蔡谟说:“不闻余物,惟有短辕犊车,长柄尘尾。”惹得王导大为恼火。我们不管王导生不生气,但那些妾要是被她老婆找到,恐怕远比后来的尤三姐被王熙凤找到要惨得多。

知道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可以挖掘出王献之与桃叶爱情的意义。桃叶不过是王献之的一个妾,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但是,王献之,这位当朝中书令,天下士大夫阶层的领袖又是如何对待她的呢?

说王献之把桃叶带回家中之后,两个人情深意浓。每次,桃叶外出,回来要从渡口坐船过河。当时的秦淮河并不像现在,不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种欸乃的情调,也不是秦淮八艳名甲天下时的脂粉气息。当时的秦淮河水流湍急,而且渡口又正好是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两水交汇之处,水势更是急猛,每次王献之都很担心桃叶,都要亲自到岸边等候桃叶。因为水急船也晃得厉害,所以桃叶每次坐船也很担心。于是每次,王献之看到桃叶渡楫中流的时候,总是会做出一件惊人的举动,这会一种什么样的举动呢?

今天,我们的媒体里充斥着那么多什么超级的女生、男生,什么“好男儿”之流,其实不过就是唱唱歌,走走秀,那要说真正的好男儿,真正的超级男生,那还要非王献之这样的人莫属。他看到桃叶坐在颠簸的船上总是会毫无顾忌地高声歌唱。他唱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他自己填词谱曲的歌。他唱道: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这首歌的意思就是,桃叶啊桃叶,水是这样的急,我站在这渡口,看水送船来去,过渡时连桨也不用划,但你并不用害怕,我就是你生命的舟楫,永远在彼岸痴心地等你。

多美的一首歌啊,多让人心动啊!所以每次听到王献之的歌声,桃叶也会激动得以歌声回应:

桃叶映桃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我就是那满园春色里的孤芳一朵,此生只为你绽放,只为你枯萎。因为有你爱着我,我才会“无风也婀娜”啊!

要知道,这个渡口是当时南京城一个几乎是最重要的渡口了,古来就十分繁华而且繁忙,争渡者向来喧声不绝。而且周遭是馆肆林立,人头攒动。在这样一个人群密集的公众场所,又是在那样一个思想闭塞的社会环境里,两个人如此这般地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情,那才是真正超级男生和超级女生呢!

王献之与桃叶的“绝对唱响”在当时一下子就引起哄动,当时的人们即使不敢效仿,也从心底由衷佩服他们,于是这个渡口就有了一个名动千古的名字——桃叶渡。

我想当时的人们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这个渡口,无疑表达了他们对这段爱情的赞美与羡慕。

试想一下,就像许仙要踏上船去,而船上正有一位美丽的白娘子在深情地等他;而桃叶要坐船过河去,而彼岸正有一位英俊的王献之在温情地等他。人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所以一千年后,当那位美丽却孤独的纪映淮悄立在桃叶渡口,秦淮河边,她是多么希望这样的美丽爱情可以重来一次啊。对每一个女人来说,碰上这样的爱情都会好好地珍惜,好好地与她的爱人挥霍生命的美丽。

但有人会说,哪会碰上如此的王郎呢?就像那首歌里唱的“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呢?

事实上,你肯定还记得桃叶初遇王献之的场景,当时王献之那挺拔的身影不过是桃叶渡边人群里的一个普通的身影,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你生命里的王献之,或者不会有歌声,或者不会有桃叶渡,但一定有过一个在车站、在码头、在机场,甚至是在家里,在风中,在雨下等过你的男人。或许在等你的时候,他在心里默默地歌唱过。他就是你生活里的那个值得去爱、去珍惜的“王郎”!

说到痴情地等待,最痴情的莫过于这样一双男女。他们仅止一面之缘,相逢不过片刻,说话不过几句,却彼此种下了深情等待的种子。等到那种子发芽、成长并开出花来,竟结出了人世间最纯美的爱情。

请看下回:人面桃花的故事——“不可不信缘!”

《五代前的那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