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唐明皇李隆基与那位胖美女杨玉环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是恋人关系?还是情人关系?

但肯定不是夫妻关系!

要知道,他们只是皇帝与妃子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皇帝与皇后之间的关系。即使在杨玉环最得宠的时候,她也只是被封为贵妃;即使在皇后位置空缺的时候,杨玉环也没有被摸正,还只是贵妃。在古代,对于皇帝而言,只有皇后才拥有和皇帝的夫妻关系,不管你说杨玉环是李隆基的情人也好,恋人也好,但她只是他的一个妾,虽然是最高级的妾,但却不是妻。

除了这些,他们还有一种关系,那就是他们也曾经是公公与儿媳之间的关系。杨玉环曾经做过李隆基五年的儿媳,在李隆基遇到她之前,也就是杨玉环17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册封给唐明皇的第18个儿子李瑁为妃,她是在做了五年儿媳之后,竟然顶替了婆婆的岗位。这才叫另类的“多年媳妇熬成了婆”!

不论是哪一种关系,我们看,按道理,按情理,他们之间都不像会有爱情,尤其是真挚的爱情,可世人却都偏偏说他们有?那么在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呢?如果有,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而且,如果有,一个并非亡国的皇帝为什么不能保护自己的爱人呢?或者换句更强烈的疑问句,那就是如果是真爱,为什么李隆基会一手杀害了他的亲密爱人呢?

重重谜团,让我们来层层剥茧!

先来看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算不算得上真爱。如果是真爱,一定是两情相悦,一定是你有情来我有意,在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是不可能存在着单相思那种爱情的。

既然这样,我们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来看看,唐明皇对杨玉环算不算得上是真爱呢?我觉得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这样几个疑问:

第一,一个公公会不会爱上儿媳?

有一种方言里有一个词叫“爬灰”,指的就是公公与儿媳之间的瞎搞,民间还把这个玩笑栽赃到大文豪苏东坡的身上,大概是因为民间传说里太喜欢苏轼这个人物,所以经常会拿他开玩笑。但是不论怎么开玩笑,爬灰这个词都不是指有感情的私情,而是指有色情的私通。那么唐明皇与儿媳杨玉环之间的这种爬灰会不会是例外呢?

公元737年,唐明皇曾经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贴身宦官高力士为了安抚圣上的哀思之苦,安排酷似武惠妃但比武惠妃更漂亮的杨玉环与圣上会晤。在骊山华清宫,唐玄宗第一次诏见了儿媳杨玉环。明皇一见之下,立即目瞪口呆,心的话“果然是绝代佳人,胖都胖得这么有型。”但只可惜,他是自己的儿媳!于是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也就是很矛盾了。为什么矛盾啊?就是为了眼前美色,要不要跨越世道伦常的矛盾啊!放在常人,不论是从道德伦理,还是从情感上都肯定过不去这一关。但大唐李家的血统跟汉人不完全一样,据史学家考证,其中至少有一半可能是胡人的血统。胡人我们都知道,在婚姻上子娶母,兄娶嫂,那是很乱的。所以你看古人说“脏唐臭汉”,唐高宗是娶了父亲的老婆武则天,而唐玄宗则是娶了儿子的媳妇杨玉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来,李隆基身上的那种一半来自胡人的好色血统。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面之缘里,决定李隆基个人行为的是好色的遗传基因,而非爱情的基因。于是他先安排杨玉环出家,所以后世又称杨玉环为杨太真,然后绕个弯再把杨玉环娶到宫里,以为这样就可以掩世人之耳目,纯属是掩耳盗铃嘛!若是光明正大的真爱,完全不用这种猥琐的手段嘛。

第二,唐明皇宠爱杨贵妃的时候,如何对待其他的女人?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说,杨贵妃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未必!

就在唐明皇册封杨玉环为贵妃的第二年,他照样在全国开展有关选美的唐代版“选秀”活动,规模搞得还挺大。这就说明,他对杨贵妃并不是“我的眼中只有你”。

就在他专宠杨贵妃的同时,唐明皇又和杨玉环的三个姐姐乱搞一气。特别是对已被封为虢国夫人的杨玉环的三姐,让她可以随便出入宫禁与自己幽会。唐明皇与这位个性解放的荡妇在宫中公然乱伦,一点也不避杨贵妃。这个虢国夫人可不同于杨玉环,她是个死了丈夫的寡妇,曾经和堂兄杨国忠乱搞男女关系,现在又时时出入宫禁和妹妹深宫争宠。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杨贵妃的宫廷生活,能过得舒心、舒畅吗?顶多不过是物质生活的舒服罢了。而这些事情并不是野史或者道听途说,那都是在《旧唐书?杨贵妃传》上有过明确记载的。

第三,唐明皇为什么要杀杨贵妃?

古往今来不乏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典型,顺治帝在董颚妃死后,心灰意冷得出家了;英王爱德华八世,也就是著名的温莎公爵,为了一个寡妇沃丽丝,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王位,这才是真的不爱江山爱美人。不论行为是不是荒唐,但至少称得上是真爱。而唐明皇为了杨贵妃,连其他的女人都舍不得放弃,更何况是江山呢!

后来安史之乱,唐明皇逃往四川,在走到马嵬坡这个地方的时候,手下将士哗变,杀了奸臣杨国忠,因怕将来杨贵妃会报复,所以要求也要杀了杨玉环。这个所谓要跟杨玉环天长地久的男人只是弱弱地替杨玉环问了声:“能不能不杀?”在得到否定答案之后,立即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将杨贵妃赐死。虽然结局是无可奈何的,但就李隆基这个男人当时的表现来看,他一点也没尽到对自己女人保护的义务与责任。在危急关头,李隆基所谓的“牺牲精神”,就是要牺牲杨玉环这个女人的生命,来保存自己苟延残喘的地位。这难道就是他对杨玉环的爱吗?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看杨玉环对这个李隆基算不算得上是真爱。同样也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一个媳妇儿会不会爱上公公?

因李瑁的生母也就是武惠妃病死,李隆基要选妃,竟看上了儿媳妇杨玉环,这真是“爱你没商量”、“爱你不商量”了。当李隆基把22岁的儿媳妇杨玉环从儿子身边抢走时,我们不禁会疑问,李瑁和杨玉环为什么会逆来顺受,没有丝毫的反抗呢?最起码李瑁也应该举手示意,说一声“我反对”吧!

问题是杨玉环如果不顺从,李瑁则有可能性命不保。

历史上唐朝李氏一家,从唐太宗李世民杀兄李建成、杀弟李元吉算起,父子兄弟骨肉相残代代有之。唐明皇也是个杀人魔王,为了家庭纠纷的小事,一怒之下,在一天之中杀掉三个亲生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我想,是为了保护李瑁也为了自保,杨玉环只好顺从,这即使算不上忍辱偷生,总不能说是心甘情愿吧。至于杨玉环到李隆基身边,有没有怨言,新、旧《唐书》都忽略未记。但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却说,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杨玉环第二次被逐出宫的原因是“窃宁王紫玉笛吹”,也就是说唐明皇怀疑杨玉环思念前夫。因为杨玉环的前夫李瑁自幼住在宁王府里,由宁王之元妃养大。杨悄悄吹“宁王紫玉笛”,思念前夫之情,也就显而易见了。唐人张祜有诗曰:“梨花深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说的也是这事儿。所以杨玉环虽然屈从了,但心里那份情绪是不是爱情,可想而知。

第二,一个女人怎样爱一个花心的男人呢?

《旧唐书》里记载,杨贵妃有多次被“遣归”的经历。也就是她跟李隆基闹别扭了。其中有一次大概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窃宁王玉笛”的原因,但《旧唐书》统统说成是“因妒”,也就是说杨贵妃乃是因为跟别的女人,这其中包括跟她的姐姐争宠。而且这种行为的结果是触怒了唐明皇而被“遣归”。

注意,先不管是事出什么原因,结果是杨玉环并不是气得离家出走,而是被那个作皇帝的男人给赶走的,而原因只是她妒忌他跟别的女人瞎搞,尤其是这个女人还是自己的姐姐。

从杨玉环本人来说,这种宫廷生活或许她已经过厌了,所以能够“遣归”也可以说是件好事,说不定可以得到解脱呢。但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做不了自己的主了,娘家的兄弟姐妹三姑六婆八大爷大都希望沾她的光,从她那儿获得荣华富贵。现在唯恐她一旦被贬,不仅富贵不保,说不定还会大祸临头。这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全家都来说服她、动员她,思想工作做得非常彻底,要她向唐明皇认错,争取回宫。杨贵妃这才有一次次地被“遣归”,又一次次地被诏回。

作为李瑁妃子的杨玉环,自己的家庭被拆散,自己的身体被霸占,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唐明皇与三姐乱搞,不许忌妒,她幸福吗?作为已经被册封为贵妃的杨玉环,自己的老公跟别的女人瞎搞,还把自己赶出家门,反过来还让她来向这个花心的男人道歉、认错,她幸福吗?身处此种境遇下的女人又能、又会怎样深爱那样一个男人呢?这恐怕不是强颜欢笑,握着拳头像王石那样说一句“我能”,就真的能够做到的!

第三,一个女人怎样爱杀害自己的男人?

《旧唐书》里记载,马嵬坡兵变的时候,杨贵妃最终是被“诏,遂缢死于佛室”的。我就奇怪了,唐明皇即使要赐死杨贵妃,也不该让她在佛室里自杀吧。要知道,唐代是非常崇佛的,也就是佛教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逃亡的路上还要有专设的佛室可见出皇家对礼佛的重视,这样就更不应该在佛堂里赐死杨贵妃了,佛家本来就讲不杀生,这在佛堂里杀人,要犯多大的忌啊!

难道是杨贵妃自己选择在佛室自杀的吗?

从字面上看不像,“诏,遂缢死于佛室”,也就是一下诏,杨贵妃就死了。形势所迫,大概杨贵妃根本没得选择。事实上关键正在形势所迫上,可见李隆基那个男人在形势面前露出了政客的本业面目,当机立断,管杨贵妃正在哪儿,先杀了再说,大概杨贵妃正好在佛室,所以也就赐死于佛室了。

另外,民间大多传说是杨贵妃自缢于佛室的,但我们从《旧唐书》里并没有明确读到杨贵妃是自缢的。《旧唐书》所说的“诏遂缢死于佛室”,从字面上看倒是让人勒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要是自杀的,那么这句话就应该说成是“诏遂自缢于佛室”。原句中的“诏”与“缢”两个行为动词的主语,也就是执行这两个动作的人,明显有着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当然,不管最后是自缢,还是让人给勒死的,其实差别都已不大。因为这时候,那个风流皇帝露出的已不是一个丈夫的温情面目,而是一个政客的狰狞面目,虽然是偶尔露峥嵘,但这就是这个男人的本质。面对这样一个为了自身的处境,匆忙杀害自己的男人,试想一个女人又该怎样去爱他呢?所以我想,杨玉环临死前的那一刻,心中一定有无限的悲凉。

似乎现在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了,也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根本就是权力与色相的游戏,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爱情。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始,到白朴的元杂剧《梧桐雨》,到洪升的《长生殿》,都把李杨爱情描绘得那么真情动人、甚至是美轮美奂呢?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回答,是白居易首先误导了后人。或者说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误导了后人。

这就要弄清楚,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实写李杨爱情,还是虚写,抑或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加工与创作?

答案首先肯定不是实写,最简单的一个证据就是《长恨歌》里最有名的那几句结尾,“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双飞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段话是在篇尾回忆,李、杨二人每年七月到华清宫,这一年的七月七日,在华清宫的长生殿,两个人海誓山盟,后来却不能善终,所以“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的名字也据此而来。但是据陈寅恪等人考证,这事压根儿就不可能存在。据《旧唐书》记载,李、杨每年十月才去华清宫,只在冬季和初春住在那里,为的是“泡温泉”,而不是避暑,所以白居易诗里也说:“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所以看来包含七月七日的长生殿盟誓以及长恨歌中的许多事情,有可能都是白居易的杜撰而已。

事实上,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后来回忆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文,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所以白居易写的叫《长恨歌》,它是一首诗;而陈鸿写的叫《长恨传》,它是一篇文。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他们俩都不是在写史,纯粹是一种文人的艺术创作而已。

那么,回到诗的内容来看,白居易又不是玄宗朝人,又不需要拍皇上的马屁,干嘛要美化李杨爱情呢?这里的答案恐怕与白居易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正好35岁,而他是36岁结婚的。也就是说他是在他结婚前一年写的这首《长恨歌》。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白居易到36岁才结婚呢?即使是在现代,这也绝对算是大龄青年了!说实话,说大龄青年都实在有些勉强!况且在唐代,那可是一个早婚早育的社会呀。

答案是白居易伤心得不肯结婚。白居易年青的时候在徐州符离曾有过一个情投意合的姑娘,由于姑娘的家庭地位不高,社会上等级门第观念的阻隔,使他们终究没能有情人成为眷属,这给白居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直到诗人后来离开符离与这位女友永别后,还一直眷恋着她。白居易的《潜别离》诗里说:“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 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又说“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说的就是自己的这种心态。白居易饱尝了相思的苦痛,渴望着真挚的、永不分离的爱情。因此,在创作《长恨歌》的过程中,他很自然地融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希代之事”进行了加工润色,并按照自己的爱情理想塑造了李杨形象。也就是说白居易在对李杨绵绵不绝的刻骨相思的刻画中,倾注了自己的愿望与苦痛;他描绘李杨爱情忠贞不渝的品质,就是为了把这段爱情升华到理想的高度,使之符合于自己的观念。所以写《长恨歌》的时候,白居易也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所以《长恨歌》才那么成功,那么感人。

我想,通过《长恨歌》的创作,白居易郁结在心中的情爱之痛多少得到了宣泄与抚慰,鲁迅先生说,“长歌当哭,是必在痛定之后”。对于白居易来说,《长恨歌》创作完成,也就是“痛定之后”了。所以终于可以收拾起旧心情,开始段新生活了。所以,36岁上,白居易结了婚。

好了,现在再加上白居易的这种创作原因,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李、杨之间是谈不上什么爱情的,更不要说什么真挚的、永恒的爱情了。

但慢着,古训告诉我们,对一个人别急着下结论,更何况这是对两个人。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看,李、杨之间是不是就真的一点感情,一点爱情也谈不上呢?

这同样也要问几个问题:

第一,在白居易之前,就没人歌颂过李杨之爱了吗?如果有,那么白居易也就不是纯粹的杜撰了。历史也就不是纯粹被《长恨歌》误导的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李白。李白可比白居易更有说服力。如果说唐代有二白,李白是“太白”,而白居易只是“小白”。李白是与李、杨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而且我们都知道他与唐明皇与杨贵妃都是有过亲密接触的,他在大醉初醒之际,曾经为杨贵妃一挥而就作《清平调》三首,每一首都是名动千古之作。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是说玉环之美;第二首“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说玉环之得宠,、;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其中就有不尽的缱绻意韵,也就是说李白总的来说,也是基本认可并描摹了李杨这段惊世恋情的。另外,稍晚一些的杜甫,也有《丽人行》等作品客观地表现了李、杨的这种“名花倾国两相欢”的场景。也就是说,虽然“小白”白居易在《长恨歌》是揉进了自已的情绪,以及自身对爱情的理解,但李、杨恋也不完全就是子虚乌有,至少在当时当世,李、杨恋也还是受到当时人的基本认可的。

第二,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是不是就根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答案是否定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个人在都擅长音乐,我们知道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曲《霓裳羽衣曲》可以说就是两个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另外他们还一起创作很多乐曲与舞曲,可以说,在艺术情趣上两个人是有着很大的相同和一致之处。这从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看出来。据唐人野史记载,说唐明皇与杨贵妃喜欢下棋。但他们俩自创了一种非常奇特的下法。就是以人代棋,让宫女三十二人为棋子,胸前缀以棋子的名称,在绘有棋盘的地上走动来下棋。所以就有了“香车、桂马、金将、银将、玉将”等棋子的名称。后来,这种下法传入了日本,演变成日本的将棋。可见在这些生活情趣、生活细节上,两个人不仅有共同语言,而且共同语言特别的丰富。事实上,人和人的接触,这种生活情趣、生活细节上的共同语言特别重要,所谓日久生情,主要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中情感达成默契的。

第三,正史记载的杨贵妃的多次因妒被遣出宫是不是多少也能说明些问题。我们前面谈了杨玉环的嫉妒生气而被多次遣归。这虽然说明了李隆基的花心,但反过来也说明杨玉环的在乎啊?一个好吃醋的女人,不往往正是深陷在情爱围城中的女人吗?

第四,唐明皇晚年对杨贵妃的深刻思念是不是史有其实?《长恨歌》里写杨玉环死后,在李隆基余下来的人生里,对杨玉环是刻骨思念,每天是“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也就是思念到“惟将终夜长开眼”的地步,白话说就是想得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后来作为太上皇的唐明皇,又请道士、方士作法,与杨玉环托梦相见,总之是将李杨的尘世之爱进行了最后的梦幻升华。那么这一段描写是不是也是全然凭空的呢?《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唐明皇被太子逼着退了位,没权了,这时候份外想念杨贵妃。悄悄地命人将当初草草安葬的杨贵妃的尸体移到长安,但这时候尸体已经毁坏了,只有杨玉环当年佩带的香囊还在。唐明皇是睹物思人,泪下涟涟,“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也就是命人画了杨贵妃的像在自己住处的墙上,一直到死,每天都对着墙上的杨玉环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以为这多少还是可以看出李隆基对杨玉环的一些真情来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评判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这段惊世黄昏恋呢?

我以为很简单,民间夸大了他们的爱情,是因为这段故事的背景是著名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在盛极而衰、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总希望发生些什么,尤其是些缠绵绯恻的故事,来纪念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谁来演绎这场故事呢?最好的主角莫过于一手开创这个盛世和一手毁灭了这段盛世的人。现今的学者大多完全否定这段爱情,是因为他们太冷静,太客观,从史料出发,完全忽视了人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一些不可以简单用道理来说明的情感。

所以这位风流皇帝与中国第四大美女的情爱,既不是一场什么爱情盛宴,也不是全然的色相与权势利益的交易。这就是一出凡人之爱,常人之情,仅此而已。

当这位风流皇帝与中国第四大美女的情爱生活回归凡人之爱、常人之情的时候,我们的中国经典爱情之旅也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此前,自先秦以来的女子,在那些惊世骇俗的情爱中以她们的美丽、纯情演绎了一段段倾城之爱。但此后,中国女子们开始以她们的真性情和才情来演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倾城之爱,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代表现象,就是那些名妓们的情爱生活开始在中国经典爱情理念里登堂入室,男人们的名妓情节开始在中国传统经典爱情故事里大放异彩。而名妓们的爱情宣言,正是古代女子们以真情与才情惊撼世人,对抗即将到来的封建礼法社会的最强音。

请看下回:霍小玉的故事——“名妓情爱”。

《五代前的那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