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玻璃屋子里的人

要做翻译工作,就得一年到头查词典。总之,不将词典当作终生密友的话,这份工作就别想做好。哪怕是认识的单词,为慎重起见也要翻翻词典。所以,就会在词典里有些新发现。

本来没打算做什么翻译,所以这种事情无所谓?说来也是。不过没关系,您就姑且听听得了。

我从前就喜欢记诵词典里的例句和谚语,一看到这类东西,就随手记在手边的纸片上。比如:

Thos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n’t throw stones.

住在玻璃屋子里的人不能乱扔石头。就是在责怪和非难别人之前,最好先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短处的意思。针对别人的失误口出狂言,而自己以前也有类似的过失,这种事一旦败露,可就颜面扫地了。结局就是“哼!凭你这副德行还要说我”。

在野党时代信口开河大话连篇,可选举获胜当上首相后,揭开盖子一看……这种情况也有过呢。政治家原本是靠这个混饭吃的,姑且随他去,但神经正常的人可能从此就一蹶不振了,因此还是谨慎行事为好。

话题还是回到翻译上去。阅读别人的译作时,该说是职业病吧,我会留意误译。别人的缺点要比自己的缺点显得更刺目。其中大半是与情节展开无碍的细微错误,但偶尔也让人觉得:“这好像不大妙吧。”

在一部已经成为长销书的美国小说里,有个总是嘎嘣嘎嘣地嚼胃药的调酒师,作为挺重要的角色登场。这是一个被胃功能虚弱困扰、有点神经质的人。然而在译作里,却变成了他总是在嚼雪茄。雪茄和胃药可是有天壤之别哟。咬着雪茄干活的调酒师也不现实呀。但迄今为止,阅读这本小说的日本读者脑海里,(肯定)都烙上了那位调酒师男子汉气概十足地咬着雪茄的光景。

假如出现了事关主要故事情节的重大误译,我会悄悄告诉编辑,但不会大声说出来。因为没有不犯错误的翻译家(就像没有从不弹错的钢琴家),我自己当然也绝非与误译无缘。也就是说,作为住在玻璃屋子里的人,我小心翼翼地留神不要乱扔石头。发现了他人的错误,我只是悄悄地自戒:“我也得小心啊。”尽管如此,可还是会出错。

只是——这并非托词——世上还有比误译性质更恶劣的东西。那就是文字拙劣的翻译和味同嚼蜡的译文。与之相比,胃药和雪茄的差异之类的……还是不成吗?好尴尬呀。

本周的村上 十二月啦。在季节转换之前得听一遍圣诞唱片,忙啊。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