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成灰

你要是一个穷人,说钱的作用是有限的,人们就不信你,以为是嫉妒。你要是一个富人,说同样的话,人们不但信你,还称赞你高风亮节。国人有个习惯,要想评判一件事或是一个物品,你必得先拥有它,如欲评之,必先享之。

这话乍一听,挺对的。你想啊,要是一个饭店的大师傅,自己面黄肌瘦的,人们怎么能相信他的烹调手艺?要是一个教书的先生,连自己的孩子都管教不了,人们还敢把学生送到他的私塾里去吗?

但细一想,又有些不对,世上的事有许多是我们终生所尝试不了的。爆炸的世界每天向我们提供多少信息,新诞生的行业令人目不暇接。身体力行乃是前工业社会慢节奏的标本。古代只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可以成为一代文豪的坯子。今天你就是钻进航天飞机,只怕也看不全天下的大事。飞速旋转的世界使任何人都只能是某一领域的权威,对其他的领域只能瞠目结舌。

因为当过多年的医生,总记得一句“久病成医”的话。

仔细想来,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你要是得过感冒,下次再得同样病的时候,就要有经验得多。什么时候该吃药,什么时候该发汗,终是比没得过此病的人要沉着。

但又一想,不对了。感冒并不是疾病的全部,有许多更凶险的疾患是不可以一一尝试的。比如癌症,你如果不幸染上了,是听一个得过此病的病人的话,还是听医生的话?那个医生是没得过癌症的。

我想绝大多数人还是要以医生的话为准。比如中国妇产科的泰斗林巧稚女士,并不曾结婚生子,但她赢得了无数病人的敬重,因为她凭借的是科学。

久病的确可以使人“成医”,使他成为他那一种病现身说法的“活标本”。假如他是一个爱钻研的人,也许还会有所造诣。但是疾病的世界林林总总,并不是只局限于你所罹患的这一种或几种,任何人都不能把天下的疾病全搜罗在身。一个好的医生不是得病得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历练出来的。假如一个人不断得病,那么等待他的命运就不是“成医”,而是“久病成灰”了。

说了许多关于生病的话,只缘有感于国人太注重自身的经验,过分相信体验过此事的人的一面之词。更有甚者,竟到了假如你没有经历此事,就取消你的发言权的地步。

要取得评判钱的资格,自己必得有许多钱;要探讨女人的心理,必得有情感上的罗曼史或者干脆就是“妻妾成群”。

比如一部电影好不好看,我们总是太相信那个已经看了电影的记者或是评论家的话,哪怕这一次上了当,下一次还信他。国人多善良,以为上一次是他走了眼,这一回大约改好了吧?其实不然。他虽说吃过葡萄,但是说错了。即使下次他吃的是梨,我也不信他描述的梨的滋味,而是宁可听一个没有吃过梨,但是研究过梨的学者的报告。

这个世界上以前发生的事少,现在发生的事多,我们不可能事必躬亲,可我们要对很多事情拿出自己的看法。听谁的?亲历过此事的人的话,可听,但不可全信。古人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教诲,尤其是那个人的品行不好,说的话就更要打折扣了。

这看法大概偏颇。但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经验不但要从自身的经历取得,更要从研究过此事的专家那里获得。

一个得过最多种疾病的人,医学知识也要少于医学院最蹩脚的学生。

当然有关医生责任心的问题,不在此例。

《幸福的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