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包包,还有诗歌

我背诗的习惯养成得很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什么都缺,什么都不让做,什么方向也没有,我刚上小学,鸡鸡在夜晚还不会自己莫名其妙地硬起来,我背《唐诗三百首》,打发漫长的、无所事事的一天又一天。我歌舞奇差,五音缺三,如果让我跳舞还不如让我跳楼,音乐老师在考试的时候说,小唐,开始跳,我一屁股瘫软在地上,地球不动,我不动。

背诗除了消磨时光,还是我讨好世界的主要手段。我老爸带我去公共浴池洗澡,我和几个倒霉孩子在大池子里扑腾游泳,一些大人觉得烦,低声骂。我光着身子站在池子边,用全部的肺泡喊了两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一时,全部大人都被惊到了,再也不骂了,我跳进水里,和小伙伴们继续扑腾。我不知道人通常会活几年,也不知道“水击三千里”出自《庄子》,我只是突然体会到诗歌的力量。此一时,小鸡鸡似乎都比平时硬了一些。

语文老师带我们去龙潭湖春游。她是个胸不太大、心有些拧巴的妇女,她说,等春暖花开了,到处都是春色,再去春游太没意思了,就在这一朵花还没开的时候,看看你们有没有本事发现春的信息。我和小伙伴们围着龙潭湖这个龙须沟臭水沟的终点,走在凛冽的残冬的风里,流着鼻涕,小贼一样四处踅摸春的信息,心里骂这个女语文老师。天很快就要黑了,有似烟似雾的东西从臭水沟的尽头升起,让一片叶子都没有的树变得生动起来,女语文老师问我们想到了什么。我心里想:什么时候让我们回家吃晚饭啊?嘴上却说:“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女老师叹了一口气,让我们回家去了。后来她说,她的文学书我随便借去看。

长大之后,背诗继续给了我很多方便。比如有一次和众多民谣歌手在他们演出之后吃烧烤、喝啤酒,喝得快高了的时候,伟大的盲人歌手周云蓬和我说,划拳太低俗了,我们比赛背唐诗吧,一个人起头句,另一个人接着背,背不出喝酒,喝完他再起另一个头句。后来,周云蓬很快喝多了,我一直想喝也没得逞。再后来,有个叫王小山的人和我说,欺负盲人不好,我说我也这么觉得。他和我继续比赛背唐诗。后来,他一直喝,也没喝多,他酒量太大了,我实在困了,先走了。

我写诗有过两个高产期,这两个高产期之间隔了三十年。

小学快毕业的某一年,十二三岁,区里教育局追新潮,不再举办一年一度的作文比赛,而是举办诗歌比赛。语文老师问我,背了那么长时间的诗,自己会不会写诗?我说从来没写过,试试。我一晚上一气儿写了二十首,都是用现代汉语模拟唐诗诗意,主要参考书是《全唐诗》和《朦胧诗选》,里面每个句子都不像人话。我估摸着,没准儿评委老师看不懂又觉得有底蕴就评我当全学区第一了。写完了二十首诗之后,我兴奋得睡不着觉,站在床上,天花板很低,人生第一次,我觉得自己很牛,天地之间,最大的就是我了。一时间,我想起那个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上天下地,唯我独尊。”一时间,我非常理解释迦牟尼,为了表达我的心情,在二十首诗之后,在逼自己睡着之前,我又写了一首非常直白的诗,通篇用了比喻:

我把月亮戳到天上
天就是我的
我把脚踩入地里
地就是我的
我亲吻你
你就是我的

诗歌比赛结果公布了,第一不是我,二十首诗的诗稿也没还我,我只记得这首直白的诗,重新默写在本子上。或许就是因为这首诗,评委老师和我的语文老师说,小心我有成为流氓的倾向,语文老师又原话转告了我妈。

自小学那次诗歌比赛之后,我就把写诗的事儿彻底忘了。我还保持着背诗的习惯。脑子里事儿太多或晚上睡不安稳时,就把《唐诗三百首》打开,背背,十几首诗之后犯困,一下子入梦,梦里三月桃花,二人一马。

四十岁之后创业,身心煎熬,飞行多,酒多。身体极累的时候,心极伤的时候,身外有酒,白、黄、红,心里有姑娘,小鸟、小兽、小妖。白、黄、红流进身体,小鸟、小兽、小妖踏着云彩从心里溜达出来。身体更累,心更伤。风住了,风又起了。沿着伤口,就着酒,往下,再往下,潜水一样,掘井一样,挖矿一样,运气好的时候,会看到世界里从来没有的景象,极少的字词、句子在虚幻里暗暗发光,璎珞一样、珠玉一样、眼神一样、奶头一样。语言乏力,多说必然错,只好只求直白,只用赋、比、兴,直接璎珞、珠玉、眼神、奶头,剔掉一切多余,比《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直白,使用汉语的效率更高。这第二个诗歌高产期持续了两年,写了一百五十多首诗,总字数不到八千字,剔除涉黄、涉宗教的,剩下一百首出头,结集成我的第一个诗集《冯唐诗百首》。

我哥看完,反问我,这也叫诗啊?我想了想,不知道如何接他的话,就像无法和他解释古玉和老窑之美。我说,反正诗集字少,空白多,你就当本子用吧。我哥又问我,诗有什么用?我想了想,还是不知道如何答他的话,就像无法解释人类为什么需要博物馆或者为什么看到湖水会舒心一样。

女人比男人感性,和我哥解释不清的,我想女人容易明白。一个女人,如果找不到既给你买包包又给你写诗、抄诗的人,从中长期来看,找一个给你写诗或者抄诗的人陪你消磨未来的生命,比找一个只会给你买包包的人更靠谱。

《无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