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菩萨

在面对因无知、贪欲、冷漠、颓废而产生的社会、环境、生命的污染时,能义无反顾,勇敢的拯救。

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六日中午十二点四十分,台南县仁爱小学的老师陈益兴带着五十多名学生,在曾文水库后山遇到虎头蜂群的袭击。

虎头蜂群像下雨一样冲向那一群天真的孩子,走在前面的陈益兴老师大声叫他的学生趴下,一边叫他们齐念“阿弥陀佛”,一边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拿给学生遮盖,他自己光着上身迎向前去,用双手驱赶他身边黑压压的蜂群,并且企图转移虎头蜂的注意,以挽救学生们的生命。

“陈老师光着的身上有几千只虎头蜂,黑黑的,我都不敢看了,可是陈老师没有叫痛,一直鼓励大家勇敢,不要怕。”他的学生胡月香后来回忆说。胡月香因为得到陈老师脱给她的运动夹克盖住头脸而挽救了她的生命。

陈益兴老师是佛教徒,平时就热心助人,处世达观,任劳任怨,今年刚刚获选为“优秀青年”的荣誉,本来要在十月三十一日代表台南镇到台北接受表扬,结果在表扬的前四天为抢救学生而牺牲了,享年才四十岁,留下五个孩子。

一道清泉涌出

讲到陈益兴老师为了抢救学生而牺牲的新闻报道之时,我因感动而落泪了。在这报纸的第五版上,平常都是抢劫、杀人、强暴、奸淫、血案、斗殴、贪污、走私、贩毒、伪造、枪械……等等污秽不堪的新闻,看到了陈老师自我牺牲的伟大事迹,正如同一道清泉从污浊的河流中涌出,洗涤了我们逐渐被污染的心灵。

陈益兴老师是虔诚的佛教徒,而他所表现的正是一位大菩萨的行为,我们要找人间的菩萨,不必到虚空中去找,不必寻求感应,只要看陈老师无畏地迎向虎头蜂,就知道菩萨是什么了!

这使我想起《华严经》中佛陀对舍利弗所说的一段话:“应以三事验菩萨心。何谓为三?一者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报,当知是为真菩萨心。二者求法无所贪惜,宁失身命,而不舍法,是则名为真菩萨心。三者不逆甚深之法,以信解力,于佛菩提,不生疑惑,是亦名为真菩萨心。以是三心,验诸菩萨。”

又想到《维摩经》里的一段:“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我们从佛经中的记载,可以坚信陈益兴老师是真正的大菩萨,他的行为正是《本事经》中所说的:“以不坚之身,贸易坚身;以不坚之命,贸易坚命。”翻译成白话是:“用不坚固的身体来换取一坚固的身体;用不永久的生命来换取永远不朽的生命。”

所以当我们为陈老师的死而感伤时,我们不必太过忧伤,因为他必然到了一个比娑婆世界更好的地方;当我们为他的行为赞叹的时候,要产生一些反省和深思:如果我在当时当刻,处在那样的情境,是不是有他那样立即地、无畏地、义无反顾地大慈大悲大愿大勇,我是不是像他也能当个大菩萨?

如果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我也能做到!”那么,就枉费做一个佛的弟子了。

菩萨以烦恼为菩提

菩萨,是梵文译音的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翻译成白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当一个凡人觉悟到了众生的痛苦,同情众生的痛苦,进而发心要解救众生的痛苦,这就是“菩萨”。

菩萨是上求大觉,下化众生,所以菩萨也是介于佛与众生之间的必经过程,有情的众生一开始觉悟称作为“初发心菩萨”,到即将成佛时为“妙觉菩萨”,中间的果位共有五十一阶之多,众生如果没有经过发心发愿的菩萨过程,是断断不可能成佛道。

在梵文里,“萨埵”有勇猛的含义,“菩提萨埵”则有勇猛求菩提的意思。

因为勇猛,所以经典上记载菩萨为了教化众生有四无畏,即是: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乐,知道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到最后,所谓的菩萨精神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从最深的慈悲生发出来的,有了大无畏,菩萨才能忘我,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一是无我,二是慈悲,就是“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

为救拔众生而到无我的境界,感觉起来仿佛是困难的,却也不是那么困难。之所以困难是由于有分别心,把我和众生分开,成为对立的;假如能打破分别心,才能打破以我为中心的假慈悲,建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我的基础;我是众生的一分,众生是全体的大我,我救度众生正是自度,我利人正是利我,这才是慈悲的真义。

《妙法莲华经》中有一位“长啼菩萨”,为什么长啼呢?因为看到众生的苦,常感到悲悯,日夜啼哭,所以叫“长啼菩萨”,这是令人动容的,真正的菩萨对自己的横逆困厄可以不以为意,但见到别人的苦难反而感同身受,超过了自己的受苦。

在佛经里,时常记载了乘愿再来的菩萨,他们虽然证得果位,但眼见众生受苦,为了救拔众生,宁愿再回来,甚至去更苦难的地方,接受更艰危的考验,他们不以自己为苦,但以众生之苦如己之苦,这正是“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他们在最苦的地方,撑筏而渡,让众生也能像他们一样,一起渡过烦恼的大河。

内观自在外观世音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对于发菩提心,从众生觉醒到成佛的过程,说得十分明白: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的智慧、菩萨的勇敢、菩萨的无畏,都是由于大慈悲心。众生是菩萨的根,佛是菩萨的果,菩萨正像开在无边众生界的有情花朵,那么美丽、那么芬芳,使得学佛的道路益发地活泼和生动。人间如果没有菩萨,就像大地没有花朵,一切都寂寞了。

想当年,佛陀在灵鹫山的法华会上说法,在法会上就有八万多位大菩萨,比起当年,现在的世界更繁复、更烦恼、更苦难,在这个地方必然有更多的菩萨乘愿而来,所以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不必畏惧,说不定我们自己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

菩萨与众生最大的不同,是菩萨的自在,因于这种自在,他不会为世缘所缠缚,在痛苦时不以为苦,在快乐时不至放逸,而不论快乐与痛苦都可以从中体会到智慧,并以智慧回来救拔众生的苦恼。众生不同,众生在痛苦中因烦恼而沉沦,在快乐中因放逸而陷溺了。

以我们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为例,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有十六个字最能表现观世音的精神:

内观自在,十方圆明; 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这是菩萨精神内外圆满俱足的境界,内观的时候自由自在,遍十方界了了分明,更进一步,是要观察世间求告的声音,寻着声音的源头去解救众生的苦难。

因为这种十方圆明、寻声救苦的大愿,使观世音菩萨有无限化身,并成为娑婆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菩萨。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会成为大家在苦难中的依归呢?佛门课颂本中有一首《观音赞》,其中的四句话最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三十二应偏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千处祈求千处现, 苦海常作渡人舟。

能遍满尘刹,千处应现的观音菩萨,自然成为最伟大的菩萨。

菩萨是一种浪漫精神

我们不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自在,不能像他观察那么多的声音,到任何一处去应现,但至少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积极的精神,常保心灵的自在,并且在别人蒙难的时候不至于转头离去。

我常觉得菩萨精神是一种浪漫的精神,菩萨的志向是古典庄严的志向,尤其生在现代,浪漫精神与古典庄严的志向已经逐渐失去了,如何锻炼自己的菩提心,学习做一位菩萨,是非常重要的。

做一位现代菩萨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能像陈益兴老师是最好的典范了。

平时,在面对道德的沉沦、人性的堕落时能挺身而出,为众生请命;在面对人类心灵普遍被色情、暴力污染时,能尽未来际,加以挽救;在面对因无知、贪欲、冷漠、颓废而产生的社会、环境、生命的污染时,能义无反顾,勇敢地拯救;在沉迷时带来觉悟,在愚痴时带来智慧,在苦难时带来欢笑,在烦恼时带来平安,乃至于在饥饿时带来食物……这些都是现代菩萨所面临的基本课题。

我们自命为佛弟子的人,如果都能取法于菩萨,只要为了众生,自己可以牺牲,只要对众生有益,自己都可以去实践,那么,即使处在黑暗残缺的娑婆世界,众生还是有希望的。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一日

《紫色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