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新版序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谈到创作的瓶颈问题,似乎这是每个作家的必经之途。好比童年必然无忧无虑,婚姻必有磨合,开车必被刮擦。她认为我必将面临同样困境。她说每个作家的创作生命有限,嘱我保持紧张和警惕。

创作生命有限。那么,我有限的创作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回想一番,自己似乎在二○○三年开始正式写作。但是再往前,我的第一部书稿在二○○○年的冬天就已经完成。再往前,我一九九八年投稿并得到发表。再往前,初中二年级,加入学校的文学社,文字第一次被印在社刊上面。再往前,小学二年级,我人生中的第一节作文课上,记述了当天的一场雪,被老师当堂朗读。再往前,小学一年级,学会拼音和有限的几十个字后,我开始给远在新疆的妈妈写信。再再往前,我三岁,却还不会说话,令妈妈焦虑不已。但是有一天她回到家,看到我蹲在院子里手持树枝在泥地上认真地描画出一个个小人。有胳膊有腿有脑袋有头发,只是头发不会处理,只好统统笔直向上……从来没人教过我画画,家里也没有任何类似的图画可供临摹。一直到现在我妈都无法理解我当时是怎么画出来的。然而算起来,那恐怕仍不是我最初的创作。

生命的源头不可溯及,写作的源头也隐密无尽。写到今天,我已经不能想象没有写作的人生会是怎样。也不能想象“写作瓶颈”这种状态有一天会降临,“创作生命”会结束 。但是我想,写作这种事,又不是挤牙膏,有多少就挤多少。写作不应是对作者感情与记忆的渐渐掏空。至少对我来说,我从不曾被写作磨损,也从不愿勒索一般强行书写。

至少对我来说,写作至今仍是妙不可言的滋生与依傍。对我来说,写作的过程是种子长成大树的过程,而不是砍倒大树打制家具的过程。对我来说,写作自有生命。我曾经拉扯着它们缓慢前行,后来,又努力追逐着它们奔跑。不知将来去到哪里,也无力顾及太多。只管写就是了,以建设一整个王国的野心与建设不了就算了的坦然。

也许此后真的会遇到写作上的各种困境,瓶颈啦健康啦之类。但那不是一个写作者应该顾虑和刻意防备的。写就是了。况且童年也会有悲愁,婚姻也有自始至终美满的个例。我认识一个司机师傅,三四十年从没刮过一次车。人们总喜欢总结出诸多规律,并将现实纳入这些规律以获取解释。但文学永远是一场场意外。写就是了。

再回过头来说这本书。我的文字基本上都只与个人有关,但这一本最为私人,也额外偏爱。然而之前出版匆促,发行了两个版本仍然留有许多遗憾。趁着这次更换出版单位,在编辑帮助下修改了许多错漏之处。并将这些文字重做调整,令内容上无重复,风格上更统一。新加的大吴的插画更为这个版本增添了额外的意味与光彩。

我想,比起自己的“创作生命”,眼下这些文字的生命可能会更长久一些吧?十年来它们越走越远,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领而去。还有一些网友朗诵了它们,制作成音频发来。实在觉得大家念出来的比我写的要好多了。又想起十多年前,自己面对电脑,敲打键盘时某个激动的瞬间。那时也有朗诵声孤独地响彻胸腔……仿佛撒下的种子长成了森林。又仿佛之前走了多年夜路,走到此时,一切照旧,却已星光大作。

谢谢你们循踪而来,一同歌唱。

2015年6月

再版序

这本书出版两年来,为我收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是热烈的赞美,一种是严厉的批评。对此,我羞于感谢,也不能辩护。然而对于今天的再版,还是觉得有话要说。

这本书中的文字与我的“阿勒泰”系列文字(《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基本上写自同一时期,有些篇章甚至写得更早。但由于行文有异,又出版在后,引起许多读者惊呼“换风格”了。其实不是的,这些不同的文字只是我不同情感的不同出口而已。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让我不禁想到,写作是为了什么?是把包袱卸下来码在别人身上,还是替人承担?是自己解脱,还是助人解脱?而且,口口声声说着这些“承担”啊“解脱”啊之类的话,实际上我自己又有多大的力量,能做到什么样的地步呢?……感到无能,感到惭愧。

无论如何,已经写到了今天,已经在风浪颠簸的一叶小舟上努力站稳了。最重要的是,除了我的意愿,这些文字本身也有了自己的命运。这次再版,意味着它在这世上的道路还没有走完,意味着它还要面对更多的读者和更多的疑问。曾经它们紧跟我的笔端来到世上,将来可能是我追随着它们摸索向前。有些茫然,但并不灰心。毕竟我已经站稳。

总之,再版了。

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上虽然没有变化,但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这一版以时间为顺序重新编排了篇幅,可令大家看到我这些年的行文变化和走向。同时,修改了一些错漏之处。令这一版本更加干净整齐,更令我心安。

还要反复解释的是,如旧版自序所说,这本书是自己多年来网络行为的产物,和我的其他大部分文字相比,它可能有些随意。但是,“随意”也对应着“真实”。当时的自己,的确被真实的某种情感所支配,真实地写下它们。当我感到黑暗,便走上前直接推开窗子,投入阳光或星光。—直到现在我仍然依赖这种最直接的释放。我享受这样的写作。并且一直相信,这些文字不会只是我一人的需要。在这世上一定还会有另外的人们能与之共鸣。

再次感谢所有宽容对我的人们。

2013年3月

初版序

这本书里的文字是从二○○二年以来,自己贴在一些文学论坛里或博客里的文字中挑选出来的。虽然它们大都是在线的一时之作,但我珍爱它们。它们契合着这些年来每一个“此刻”的我的真实心意。

这些文字都与记忆有关,讲述“童年”、“成长”、“青春”、“改变”以及种种“瞬间”的事。事实上,我的记忆无依无靠—总是东奔西跑,为了跑得轻松一些,一边跑一边抛弃。至今孑然一身。我没有儿时穿过的一件旧衣服,没有旧照片,没有旧书,没有刻着名字的旧家具,没有生活多年的一间老屋,没有不曾拆迁的一条旧街道,甚至没有稍稍维持原貌的一个旧城市,没有几个旧熟人……似乎找不到证明记忆的任何证据。但是,我有这许多的文字,我有写这些文字的热切和耐心。我写出它们时,总是心怀种种沉重的渴求,总是不写绝不能释然。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生活的,不知别人撬起生活的支点都暗藏何处。但对我,可能就是文字吧。我总是借助文字,在每一个“当时”打开道路,大步走出。又借用同样的文字,在每一个“后来”沿路返回,看清自己。

我凭一时之兴,把这些文字贴在网上,并得到了丰富的回应与帮助,这又是我的另一份收获。如果不这样的话,孤独的、随波逐流的写作也许会越走越偏狭、越走越黑暗。谢天谢地我接触网络较晚,并且早在接触网络之前就已经出过一本小书,发表过一些文字。但我始终认为,自己真正的写作其实是从网络开始的。因为之后的体验更为开阔、坦诚。之前则低暗、无助。我深深地依赖这种即兴的写作,这种自然而舒适的渲发。虽然网络也带给了我许多烦恼,但它已经成为我无法彻底离开的一个广阔自由的沟通世界,一种习而惯之的涉世工具。我想,今后的自己还会有更丰富、更重要的文字在网络里诞生、累积。

总之,对我个人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些文字,一本书。谢谢你读它。

2011年9月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