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第10章 波斯国王的舟桥

很早以前,电视广告里播放的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ändel)的音乐剧《赛尔斯》(Serse)中著名的咏叹调“令人怀念的树荫”(Ombra mai fù)广受好评。“赛尔斯”是公元前5世纪波斯国王薛西斯的意大利语读法。

《赛尔斯》是一部恋爱喜剧,生动地描述了薛西斯“英雄本色,喜好红颜”的形象。在前面介绍的咏叹调《令人怀念的树荫》中,薛西斯王以歌来颂扬伟岸的悬铃木。这一角色原本是由阉伶歌手(去势歌手)[1]扮演,但在广告中呈现的却是女高音凯瑟琳·巴特尔清亮悦耳的美妙歌声。

歌剧第二幕里便出现了著名的舟桥(浮桥)逸事——在舟桥建成仪式上,疾风骤起,舟桥崩塌。

薛西斯桥曾被冲走的故事在历史上也有记载。

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率领波斯军队远征,讨伐宿敌希腊(第三次波斯战争)。为了跨越2000米宽的赫勒斯滂海峡(现在的达达尼尔海峡),建造了舟桥。所谓舟桥,指的是在顺着水流方向排列的无数小船上铺上木板而临时搭建的桥。由于建造费时较短,撤退时也容易拆解,这种造桥手段即便在现代也经常被使用。

但是,波斯军队在赫勒斯滂海峡上建造的舟桥,却在建造的过程中被暴风雨吹打得支离破碎。

薛西斯王勃然大怒。

他把怒气撒向建桥人员了吗?

非也。薛西斯王的怒气针对的是海峡的精灵。他命令部下对海面施以三百鞭打之刑,并向海里扔下脚镣。于是,封住了大海的狂涛巨浪。

不愧有古代王者之风!

赫勒斯滂海峡降服于薛西斯王,归于平静,新的舟桥顺利竣工。

桥有两座。分别使用360艘与314艘小船搭建而成。船和船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几乎不留缝隙。扎船用的缆绳是由纸莎草纤维和白亚麻(竟是纸和草!)制成。为了使舟桥遭遇海流时不承受过分的张力,建桥者特意在三个地方留出了空隙,真是考虑得十分周到。随后铺上木板,木板上方铺上草和泥土的混合物,再踩实加固,桥身由此顺利造成。

桥随浪打,迈出每一步都摇晃得令人毛骨悚然。大海的广袤无垠近在眼前……马和骆驼不会陷入恐慌吗?或许它们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又或许被士兵以盾和木板遮住了眼睛吧。即便是这样,驾驭这些牲畜之势也令人惊叹。一旦有一匹牲畜使坏脾气不听使唤,桥上便会陷入大混乱。非但士兵会被卷入水中溺亡,就连桥本身也会陷入解体的危险中。

莫要惊讶,据说波斯军队的总通过数为士兵25万、马和家畜共7.5万匹,全部通过花费了一周的时间。承重能力如此之强的波斯桥,真是令人不得不感叹其建桥者技术之高超啊!(据说,敌国希腊完全没有觉察到此事,当时战争的悠闲状态真是让我感到有些愕然。)

17世纪的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曾作诗讴歌薛西斯王跨越赫勒斯滂海峡之举:

王啊,波涛汹涌的海浪

降服于您的鞭打之下

卓然超群的技术

架起了那舟桥

薛西斯虽然完成了名垂史迹的作战策略,但是登陆敌方领地后,面对斯巴达的猛烈抵抗,耗费了大量时间。美国电影《300勇士:帝国崛起》(300: Rise of an Empire),由扎克·施耐德导演于2007年制作,就描述了这场战争中的德摩比利战役。之后,薛西斯终于攻下雅典娜,火烧卫城。但是,他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他被历经百战磨炼的希腊军队卷入海战,进退两难,惨败而终,只好回国。晚年的薛西斯被叛军暗杀而死。

这让我想起了迦太基的名将汉尼拔。他曾率领军用象群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取得了突击作战的胜利,在战争最后却被罗马打败,最终服毒而亡。优秀的作战策略和战争本身的胜利并不是一回事。

故事摘自音乐剧《赛尔斯》

波斯国王的舟桥

横跨赫勒斯滂海峡(现在的达达尼尔海峡)的舟桥

无论是在拿破仑时代还是希特勒时代,甚至是在现代纷争不断的地区,这种临时建造的舟桥(军用桥)都经常被采用。在战争中,桥所具有的重要性不仅使军用桥得到发展,而且衍生出了可分解式的铁桥。

[1] 阉伶歌手(去势歌手):16世纪出现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唱诗班,是一种畸形文化下诞生的歌手类型。他们在还是未发育的男童时代即被阉割,体内性激素遭到改变,得以保持较窄的声道、洪亮清澈的音质。1870年以后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