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第21章 雷玛根铁桥

横跨在连接德国波恩以南的雷玛根市和埃尔普尔的莱茵河上的桥正式名称叫鲁登道夫桥(Ludendorff Bri d ge,德语:Lu den do r f f-B rü c ke)。不过比起正式名称,更多场合被称为雷玛根铁桥(The Bridge at Remagen,意即“雷玛根市的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和美军在雷玛根上演了桥的争夺战。

这座桥与战争有着很深的渊源。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向西部战线运输军需物资而建造的,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摧毁,最终没有再重建。如今在河岸上残留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黑色残骸,只有桥身部分依然屹立着(桥的内部在1980年以后变成了和平纪念馆)。

1944年6月,联合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一步步前进并解放了法国,翌年(1945年)3月抵达了天然要塞莱茵河。

德国军队为了阻止敌军的进攻,决定摧毁一些桥梁。杜塞尔多夫的上卡塞勒大桥(Oberkasseler Brü c ke),科隆的霍亨索伦桥(Ho hen zo l l er n B rü c ke)等被依次爆破摧毁。最后只剩下这座雷玛根铁桥。德国和美国关于桥的争夺战由此拉开帷幕。

不过此时已经是德军投降前两个月,已能明显看出德军完败的结局。且不论军队高层军官还是下层士兵,防守兵还是进攻兵都已疲惫不堪,士气明显削弱。据说当桥上的火药爆炸时,德军欣喜地认为“这样美军就无法过桥了”。而美军也不愿意有无谓的死伤,认为“这样就不必过这条危险的桥了”,反而安心了。但是不凑巧的是,由于炸药质量问题和炸药量不足等原因,桥未被炸毁。美军即使内心很不情愿,也不得不渡桥前进了。

位于雷玛根的德军守卫军的情况则比美军想象的还要糟糕。逃亡兵的数量急速增加,作战人员都已枯竭,指挥系统极其混乱。美军发起进攻前铁桥的守卫指挥官是威廉·布兰特 (Willi Bratge)上尉。他的直属部下只有35人,并且全是从前线归来的伤残兵。另外,工兵中队虽然原来有120人,但现在人数也减少了许多。

根据书面记载,这个小镇上原本应该有500人左右的对空导弹部队和国民突击队,但很多人都逃走了。最后只剩下市民兵、老人、希特勒青年团等完全无法依靠的老弱残兵。至于威廉·布兰特 (Willi Bratge)上尉,则是一度退役后在学校任教后,被再次召回来的。

德国总参谋部完全不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派遣新的指挥官谢尔少校前来作战。少校来到雷玛根后大吃一惊,好几次向总部要求紧急增加援军和炸药,但都遭到拒绝。此时,美军势如破竹,蜂拥而至。桥的爆破失败,最后连通讯都被切断了。

走投无路的少校只好自己回本部报告,说桥已被敌人夺取。总部的人听后大发雷霆,以作战失败为罪名,少校被当场处决,成为那些害怕希特勒淫威的无能将军们的替罪羔羊。拒绝紧急求援的将军们不会被问责,但实际上是他们造成了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留在大桥现场向美军投降的威廉·布兰特 (Willi Bratge)上尉,被德国临时军事法院判处死刑,但由于成为了俘虏而得以保命。战争结束后,他重返学校任教。两人仅仅因为所处的场所不同,命运却大相径庭。

那么,雷玛根桥的命运又如何呢?

如前所述,这座桥是为了搬运军需物资所建,拥有两条铁道和人行道,非常坚固。在最初的爆破作业中,只在其中央炸开了一个很大的洞,损伤并不严重。随后德军让秘密特工试图再次炸毁桥梁,甚至动用了V–2火箭这种超大口径的卷曲自走式扫雷车,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座被称为“雷玛根的奇迹”的铁桥,在被夺取后的第二天,将八千美军渡向对岸,为盟军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在仅仅十天后,美军在开始进行受损桥梁的维修时,雷玛根桥像是告诉人们“早已厌倦战争了,不想再为战争服务了”一样,突然坍塌。而当时正在桥上作业的不是德国军,而是28位美国工兵……

横跨莱茵河的桥

雷玛根铁桥 雷玛根(德国)

全长:325米

1916年建造完成 1945年坍塌

钢孔桥

这座桥的名字因为好莱坞电影《雷玛根大桥》(Bridge at Remagen)[导演约翰·吉勒明( John Guillermin)]而被很多人所熟知。虽然雷玛根这座城市本身并没有像在电影中那样被破坏得那么严重,电影中也有一些与史实不符的片段和情节,对事件和出场人物的描写都属于印象派,但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战争电影。

《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