怖·第25章 年轻歌德所渡之桥

德国有两个叫法兰克福的城市。正式名称分别是美因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人口数约69万,属旧西德)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人口数约6万,属旧东德)。它们分别位于德国中部的美因河河畔和德国与波兰交界的奥德河河畔。

顺便提一下,德语里面所有的名词,包括抽象名词在内全部都有“词性”。男性、女性、中性这三种性,如果不知道名词的词性,就无法确定用什么冠词。

河流也有各自的性,美因河是男性名词,奥德河是女性名词。因此,一个的前置词加冠词组成“am”,另一个的前置词加冠词组成“an der”。实在很复杂。顺便说下,德国人没经过日本人的同意(虽说如此,可能参考了“板东太郎”的别名。)将利根川规定为男性名词,所以如果把挑子市作为例子,就是挑子市“an der”。

闲话休提。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大文豪歌德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多愁善感的少年时代。在他的自传《诗与真》中,有关于架在美因河上的桥的描写。根据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他最喜欢在这里散步的原因。“无论是桥的长度也好,庄重的感觉也好,美丽的外观也好,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威严庄重的建筑物。”“桥中央十字架上的金鸡沐浴着阳光闪闪发亮时,总是让我喜不自禁地发抖。”(菊森英夫译,以下同。)

这只装饰用的鸡被涂成金色的时候,正是歌德迎来一岁生日的1750年。

此时这座桥早已是法兰克福的一座旧桥了。最初建造于13世纪初期,之后好几次被冲毁,歌德走过的是1342年重新建造的桥。它由红砂岩石所造,有三个很高的桥塔(桥的入口和桥脚上所建造的塔和门),据说长度有265米。

歌德在书里把它叫作“大桥”,但现在它被称作古桥(A l te B rü c ke)。遗憾的是这座桥已经被重建了十多次,到如今,已经没有能追忆歌德时代的印记了。

少年歌德在桥上看到的不只是金鸡。“任谁看着前方的桥塔,都能看到头盖骨映入眼帘”——约150年前被示众的四名政治犯的头颅,只有一个变成骨头留在了这里(似乎其他的几个都掉到了河里)。

著名的“菲特米尔茨(Fettmilch)起义”其实是市民们在表达对都市贵族们的不满。以杂货店菲特米尔茨为中心团结起来的市民们,一方面要求对掌握封建权力不放手而且一直以来吮吸着甜汁的33名市参事议员辞职,另一方面袭击了与这些议员们勾结在一起用公款作为高利贷贷款给市民的犹太人,并将他们驱逐出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流血事件。

结果非常悲惨。以菲特米尔茨为首的六名主谋者接受了激烈的拷问之后被公开处刑。四个人的头颅被钉在桥塔上示众。据说其他因为参加叛乱而被处以流刑和罚款的人有2100多人。当时法兰克福的总人口数大约2万人,也就是说一成以上的居民对压制和不公平发出了反对的声音。

歌德对菲特米尔茨等人表达了同情之心,他写道:“他们的结局会被看作是为了今后改善市政而做出的牺牲。”

他们被处刑后的第二年,仿佛是要继续菲特米尔茨们未完成的遗愿似的,“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18~1648年)爆发,德国全域成为战场。经过这场宗教战争,德国毫无疑问成了欧洲的落后国家。法兰克福成为激战地区,夹着河流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终于赶走了敌军之后,城市里全是从农村来的难民,饥饿蔓延,黑热病流行,尸野遍地。

在这期间桥没有坍塌,因此留下了示众的头颅。它们被鸟啄着被雨打着,渐渐腐烂,最终成为惨白空洞的骷髅,继续注视着眼前的惨状。

横架于美因河上的桥

古桥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

全长:237.4米 宽:19.5米

1965年重建 钢制桥

如今的法兰克福拥有世界顶级的机场,是国际金融大都市。在歌德时代就被评价为“威严庄重的建筑物”的这座桥,如今被高楼大厦群所超越,变得十分低调。

《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