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安

终于在戏院中看了《LIFE OF PI》,中文名译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不讨好。

没有让观众失望。虽然后座的小孩一直向父母投诉看不懂,它不是一部儿童电影。只留给他们一个印象,长大后重看才明白。

有些人喜欢拿原著比较,批评少了讨论宗教的部分,深度不够。对好莱坞制片家们来说,已经着墨太多,而不耐烦了。我倒觉得恰到好处,说明了这个内心纯洁、对世界充满了爱的少年已经足够。

反而书中描述不出的,有如倒映在镜面大海的晚霞,飞鱼群、鲸鱼、老虎和海岛那种真实又半梦半醒之间的形象,丰富了故事的内容。立体电影可以这么拍的,占士金马伦也想象不到。

通常在制作和导演之间的立场是对立的。好莱坞当然会要求李安把法国厨子吃人的情节也拍进去,这种惊骇的画面始终能卖多几个钱。相信李安最初也屈服,所以用了法国巨星GERARD DEPARDIEU来拍。最后还是被导演剪掉了。在李安慈悲的胸怀之中,以对白来交代,已经是容忍的极限了。

戏拍完后,导演总得根据合约,到各国去做宣传。李安最多被传媒问的,应该是电影的主题吧。他回答说:“我们怀疑所有美好的,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这也是小说的主题。它给我们两个版本,挑战读者去选好一个答案,最显然不过了。相信这也是吸引李安去拍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

那只老虎代表了什么?李安说这不好说,最后还是说了。那是一种恐惧感,让自己提高警觉的心态。心理状态是生存跟求知、学习最好的状况。如果害怕了,自己也懒惰算了,就很容易陈腐,很容易被淘汰的。

在李安的电影生涯中,他不断地在这种心态中挣扎。拍出不同的电影,有时得奖,有时也被这只老虎咬伤。像拍《变形侠医》时,他一不小心,想走出漫画的框框,研究人物的心理状态。漫画就是漫画嘛,研究来干什么?

从前的导演,知识分子居多。当今的,就是缺少了书生的气质。有了读书人的底子,就能把文字化为第一等的形象出来。任何题材都能拍,都能去挑战,创造出经典来。李安是目前少有的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在《理智与感情》中看出他的文学修养已经跨越了国籍,英国人也不一定拍得出那么英国的电影来。

这当然要有很强的基础。从父亲三部曲中建立起来,在拍《饮食男女》时已超越了国界,故事和手法皆受国际观众接受与赞赏。后来外国导演还用这个故事拍为其他版本。

在拍《卧虎藏龙》时,他的武侠片中的招数都是合情合理,稳稳当当,才不会被国际观众当为天方夜谭。这才是成为一个国际性导演的基本条件。

但是到了好莱坞,就得玩制片家的游戏。什么超出预算的保险,什么不能乱改剧本的限制等等。《冰风暴》和《与魔鬼共舞》应该是牺牲品。只有在夹缝中求生存,和老虎格斗一样,最后在《断背山》中取得胜利。

有位心理学家说,男人身上总存有一点点的同性恋倾向。李安有没有大家不知道,不过在这一方面,他应该是熟悉的,从《喜宴》一片中可以看出端倪,在《断背山》更是发扬光大了。

可以说的是他对异性恋的认识也不深。拍《色·戒》时,他说拍得很辛苦。对一个喜欢女人的男人,怎会说这种话呢?其实,连女人的身体构造他都没有研究清楚。一个没有性经验的女人,乳头怎么那么黑?如果他多做功夫,至少也会叫化妆师化它一化吧?

不知道李安的下一部戏会选什么题材,总之非常之期待。一个人的个性对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影响的。李安很温文尔雅,许多文学巨著弄到他手上,都会有更深一层的演绎吧?他说过,以他目前的地位,再拍多十多二十年烂片也有人肯出钱。当然他不会那么做,他的选择很多:战争片、科幻片、恐怖片等等。

会不会拍喜剧呢?他不像一个放得下的人。也许会有他轻松的一面,拍一部让观众笑一笑吧?也应该是时候了,总不必一直和老虎搏斗下去吧。

也许宗教电影也可以考虑。拍一部《释迦》如何?

《江湖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