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倾听:爱的前提

一直很好奇瑞典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那是连句重话都不能说的。那么遇到实在很调皮、很不听话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孩子毕竟是孩子,连上帝纯洁的白羊羔群里都会有那么一两只不听话的黑羔羊,何况这些令家长老师头疼的熊孩子?

在幼儿园,我亲眼见到了老师对“熊孩子”的教育。一句话概括,耐心第一!爸爸妈妈打孩子都要进局子,老师更不能够了。比如晨会的时候,一贯调皮的孩子又在捣乱,一分钟也坐不安稳。老师多次命令无效,多半会请他暂时站到一边去。但站到一边也无所谓,熊孩子照样玩得开心。其实幼儿园的老师们个个必修的第一课就是儿童心理学。

俗话说:小孩脸,三月天,说变就变。就说的是孩子们情绪变化大、阴晴不定。而且心理学也明确做出分析,有时孩子闹,如果不是累了,多半是想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但是幼儿园是个群体,你不能因为你的感受而忽略了其他孩子们的感受啊!这时老师可能会针对这样的状况,来个情景剧分角色扮演。

比如一次演唱会,熊孩子扮演的歌手卖力表演,但是周围坐的大家都不认真听他演唱,说话的、打闹的,乱成一团,连老师扮演的猫头鹰博士都溜到一边打瞌睡去了。看到这样乱哄哄、没有一个人听他演唱的场面,熊孩子都快被气哭了。

这时,老师再一次要求大家安静,按照正常的演唱会秩序再来一遍,熊孩子演唱,大家不但专心听还随着节奏拍手。看到大家这么捧场,这下,熊孩子的“虚荣心”、自信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此时此刻,老师再趁机进行引导,让熊孩子对比两次演唱会的结果,告诉他,做人要懂尊重别人,他不喜欢的场面,别人也不喜欢。熊孩子重重地点头,算是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其实说起来,不要以为是熊孩子运气好碰到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的做法,只是北欧教育体系呈现的一个缩影。就在不远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罚还是北欧诸国学校里的家常便饭,熊孩子们没少受到严厉女老师们拎耳朵、打手心等严厉的体罚。

70年代以后,随着保护儿童权益呼声的加强,1979年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诸国先后立法,严格禁止对孩子的体罚。任何形式的体罚,包括打屁股、扇耳光、扯拉头发和鞭打,甚至是对孩子眉头深皱,或者大声训斥,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都是不被允许的。

北欧的孩子们率真无忌,什么都敢讲,所以老师和家长双方的言行都格外注意,生怕给对方引起什么误会。因为在学校里老师有权询问学生在家里的状况,有无被父母打骂等。如果看到孩子身上胳膊上有可疑瘀伤,那是立刻要问家长的。如果家长也说不清,或者闪烁其词,学校毫无疑问会立刻报警,没得商量。

在家里,父母也会每天问孩子在学校做了什么,有无状况发生,如果发现老师有体罚孩子,父母可以投诉学校。这方面,学校是一点儿不会马虎的,如果调查属实,该老师不仅会自动“下课”,履历上有这样的记录,还会永远失去当老师的机会。所以学校家庭双方对待孩子言行都格外小心。

有一次,和夫君打闹,上一年级的小女看在眼里,问:“妈妈爸爸你们在干什么?”我开玩笑:“宝贝快来救妈妈,爸爸打妈妈!”吓得夫君赶紧纠正:“嗨,蜜糖,可不敢这么说!她会当真的。”然后立刻蹲下身跟小女解释:“爸爸在跟妈妈玩,打闹,不是真的。”哈哈,生怕小女口无遮拦,说去给老师听了引起误解。

孩子性格成形期尤其敏感细腻,老师们更通常的做法是选取孩子的优点,因势利导。比如某个熊孩子虽然调皮,计算的能力特别强。那老师会请他为大家在晨会上念年月日,让他报数。做完之后,给他一个大大的表扬。除此之外,对那些“屡教不改”的熊孩子,老师还要和家长沟通,看看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状况。

众所周知,北欧人信奉爱情高于婚姻,不爱了马上可以离婚。何况还有那么多并无婚姻约束的同居婚姻。孩子们甚至小小年纪,基本都可以接受父母离婚这样的事实。离婚后,从孩子的抚养角度和家庭抚养费角度,很多离异的父母会选择当“星期妈妈”或“星期爸爸”,就是一人一周轮着带孩子。即便以后双方各自交了男女朋友,大不了带着孩子约会。北欧这边的父母是真爱孩子,才会生孩子。否则一辈子就选择不要孩子。所以如果有了孩子,无论何种情况下,对孩子的疼爱和教养责任都不会减。

可能有时人们会不理解西方家庭既然是爱孩子,却又为何那么不负责任地离婚、给孩子以伤害。在这一点上,于我们相悖的观点,在北欧父母那里恰恰是相合的。北欧父母正是为了减少孩子受到伤害,才不会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凑合过。在将孩子以小大人看的北欧人这里,父母离婚时不会隐瞒孩子,他们会认真找孩子谈,告诉孩子父母的决定及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孩子即使当时不甚明白,但长大之后就会明白。我身边跟着星期父母长大的朋友比比皆是,个个身心发育健康,几乎没有听到过有人抱怨“就是因为当年父母离婚,我才怎样怎样”。

所以说在北欧父母的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确实还是有限的,因为社会这个学校也在无时无刻教育着孩子们一路长大。在学校里,我们的先祖大禹,治水时流传下来的“堵不如疏”,在北欧教育对待孩子身上很好地被应用了起来。国内许多老师家长一谈到孩子玩游戏、打电玩,简直是恨不得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产生过电脑才好。可北欧学校却恰恰相反,不但留的作业鼓励孩子们善于用电脑搜集大量信息,尤其还给一些移民学生们发电脑带回家,学期结束归还。我曾经教过课的一个瑞典学校,对待国际语言组学习语言的新移民学生,就是一人一台超薄笔记本,让大家带回家,以便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语言和了解北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北欧本土家庭平均每家都有两三台电脑,对于电脑,家长们不会如洪水猛兽般预防,定下规则即可。

遵守规则是北欧孩子们从小围兜的时候就逐渐培养起来的意识,比如欧美家庭流行的每个周六的“周六糖果日”,这意味着只在周六这一天才可以吃糖果,平时是不可以的。所以孩子们都知道,也都遵守。还有就是“周末电脑日”,只在周末孩子们才可以用电脑打游戏、上网。平时的电脑只是用来学习,或听听音乐。规则定了,你就无须担心孩子们会偷着玩。对孩子予以极大的信任,是帮助其建立起内在自律系统的前提。

话说有一次,我的女儿因为一件小小的过错,罚她两个月之内不能吃她最爱的冰激凌。结果一个月过后的某一天,忘了这件事,路过冰激凌店,一时好兴致请女儿和自己吃冰激凌球。女儿看着冰柜里五颜六色的天然浆果染就的冰激凌,咂巴咂巴小嘴:妈妈你忘了,你说的两个月之内我不能吃冰激凌。那一刻,真的为女儿的守约感动!好吧,和女儿一起等满两个月!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诚如北欧教育向来推崇的个性化教育,怀着对个性的尊重和诚意,注意给孩子以极大的成长空间。北欧森林成海,很多幼儿园都设在离森林不远的地带。这样,大部分活动以户外为主,有时甚至会露营。幼儿园里小孩子们动手能力超强,平常玩的玩具、用品,都是取自森林中的原木,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点点加工成想要的东西。包括平日抹面包的果酱,都是秋天来时老师带领孩子们去野外采来自制而成。这些孩子们,对大自然,更怀着一份由衷的亲近和热爱。

这样的孩子幼儿园毕业升到小学,学校每年夏天还会组织去岛上的夏令营,整整一个假期,孩子们离开父母,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完全生活在湖边小木屋里。自己煮饭,在湖中游泳,辨别蘑菇与各种植物,学习生活的本领,一个假期下来,孩子们皮肤晒得黝黑,却全都洋溢着笑脸,个子也长高了一大截。学生户外夏令营在北欧很流行。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无知无识的玩偶,是社会的财富!这在北欧诸国是父母老师与社会达成的共识。一棵树长大不只是泥土、水分,还有阳光、雨露、雷电,以及经历大自然所有的赐予和考验。一个孩子就是这样的一棵大树。同时,孩子也并非大家想象那样,难以理解所谓道理。相反,在孩子们心中,有一个用丰富的想象力构建的第三空间,成人们若不蹲下身去聆听,是永远无法到达这个奇幻的空间的。

《这么慢,那么美:慢一点,才能发现幸福的全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