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3 哥也“不惑”了

表面邪,骨子正

哥也“不惑”了

不惑中的收获,是曾经最荒芜的心底萌出的那一抹亮色。只要不停下脚步,那抹亮色就永远在前方等着你。

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像自己这样嘻嘻哈哈粗粗拉拉活着的人,这辈子不会有什么太高的追求和造诣,索性给自己编了一条座右铭:“如果人生实在没法拓展长度和宽度,那就努力提高它的密度吧。”

“高密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说得多,想得多,操心多,琐事多;也体现在工作上,尝试多,转型多,想法多,跟头多。掐指一算,混迹于电视这个行当,也有十五六年了。十五六年间,始终愿意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小人物”,说起来,也没啥惊天动地,都是点点滴滴。

“小人物”最初的记忆,要从刚进湖南卫视说起。

二十五岁那年,结束了悲催的北漂岁月,怀着很臭的心情,顶着很臭的运气,接手了湖南卫视一档很“臭”的节目,叫《晚间新闻》。恰好办公室门口又对着厕所。

谢涤葵,现在《爸爸去哪儿》的总导演,当时是《晚间新闻》执行制片人。我总是热情洋溢地请他吃饭,买单时再说没带钱,这哥们儿一直耿耿于怀念叨到现在,幸好不是真记仇。

第一天坐上主播台,就因为播报汛情时语气不够沉重,被领导批评“心中没有人民群众”。想创新接地气说新闻,又因为很多人习惯了字正腔圆的方式,差点儿把观众吓出心脏病,还给准岳父岳母留下个“油嘴滑舌”的印象。

出师不利,四面楚歌。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在这个团队扎下根来,和兄弟姐妹们一混就是十几年。混出了感情,混出了理念,混出了志向,混出了小名堂。

虽然今天,外界对我们的称呼多是“谢涤葵团队”或“爸爸团队”,我们却始终自称“晚间团队”。一路走来,所有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都是从《晚间新闻》开始的。

2000年,《晚间新闻》走出一条标新立异的路线,在同类节目中收视第一,广告第一,被称为“行业奇观”“中国最流行电视台的怪味豆”。

朱镕基总理致电湖南省委专门提出表扬,大意是“湖南卫视不错,《晚间新闻》不错,主持《晚间新闻》的小伙子不错”。

因这表扬,台里给我涨了工资,岳父母欣然纳我为婿。我的名字还被写进了广播学院的教材,蓦然回首,值得得瑟。

2006年,《晚间新闻》开播整整八周年之际,遭遇瓶颈,无奈停播。随后又主持了《勇往直前》《智勇大冲关》《大家一起上》等很多节目,最忙时每周五六档,但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是《晚间新闻》。

一位大叔,看面相能有六十多岁了,握着我手激动地说“锐哥,我是看着你节目长大的。”暴汗!我是有多老啊!

汶川地震现场,一位大姐在灾民棚里边做饭边对我说:“生活还好,就是看不到你的《晚间新闻》了,什么时候再播啊?”

直到在浙江建德古镇拍《爸爸去哪儿》,依然有人念叨,足可见《晚间新闻》跟老百姓的感情有多深。

湖南卫视的节目团队都很有特点。在办公大楼里溜达一圈,不用看门牌,基本就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低头沉思、有基层干部范儿,一定是《新闻联播》的。浑身上下时尚前卫又嗨又潮,是《快乐大本营》或者《天天向上》的。面部表情忧郁、偏文艺青年气质,是《我是歌手》音乐团队的。衣着素朴每天无忧无虑傻笑的,基本上就是我们团队了。

老实说,在整个湖南卫视都在拼青春、拼娱乐那几年,我们真心拼不过。首先这一脸褶子就暴露了年龄,不像人家,还“逆生长”。其次天生动作不协调,往舞台上一站,让我像幼儿园老师哄小朋友一样——“耶!你们开心吗?”——绝对能拧巴出内伤。

眼看着全台都在走青春活力路线,我们这些“老男人”真心着急。

也曾经做过很多年轻态的尝试。《好好生活》《全力以赴》《一座为王》《全家一起上》,这些收视率徘徊在中游的节目,在“除了第一,别无意义”的湖南卫视,只能算“好死不如赖活着”。

所以那时的确有些痛苦。经营多年的节目,说没就没;接下来往哪儿走,都有点儿茫然。忽然有种“对人生无法交代”的迷失感。

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优势和坚持。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亦正亦邪”。邪,是表面邪。正,是骨子正。

即使在最低谷的日子里,我们也不曾丢掉乐天派精神。即使是面对不得不完成的摊派任务,我们也要干点儿和别人不一样的事,顺便从中找些乐子。

记得在《晚间新闻》时,“上头”交给我们一个任务一报道“送戏下乡”。选题着实无聊,按常规路数,无非拍一拍舞台上的三流剧团,拍一拍村口的大标语,再采访采访村支书或村民。很多同行媒体都觉得没意思,机器一支跑旁边聊天去了。

但我们把镜头反过来,透过舞台拍观众,这下精彩来了。

秃顶的没牙老大爷,肩扛小孙子来看戏,只顾自己乐得拍巴掌,被小孙子尿了一身也浑然不觉。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带着一只小鸭子,一前一后,摇摇摆摆到处找空隙往台上瞧,老太太走它也走,老太太停它也停。

有观众评价:“《晚间新闻》团队能用镜头语汇把土新闻处理成悬疑剧。”在我们眼里,台下的戏,永远比台上的戏好看。

2009年,在宁夏海原县一个干旱贫困的小山村拍摄《真情》。

环境艰苦的地方,我们不是没去过。湘西大山里的孩子,寒冬腊月,脚上只穿一双塑料拖鞋。那天的午餐,慈善人士出钱给孩子打牙祭,有个女孩只吃米饭,把肉埋在饭下面,一口也舍不得吃。问她为什么,她低头说要留给弟弟妹妹。盛饭的大姐眼圈红了,训斥她“赶紧吃了!我再给他们盛!”小女孩吃了一口,眼泪下来了,“肉真香!”

可是到了宁夏海原土谷村,才知道什么叫绝望。一个生活着二十万人口的地区,四五年没有下过一滴雨。这意味着四五岁的孩子可能从来没见过树,没见过草,水彩画里的绿色让他们吃惊和好奇。空气中永远飘浮着呛人的尘土,到老乡家里,轻易不敢落座,动作大了满屋都是浮尘,甚至不得不用沾水的T恤把头缠起来才能出门。

一位乡村教师的工资是每月320元,其中260元要用来买水。他的孩子是个脑瘫患儿,平时软塌塌地瘫倒在妈妈怀里,可是当你用矿泉水的瓶盖装一点水放到他的嘴边,他竟然会像一个见了血的狼崽一样,“腾”一下弹起来,一口把瓶盖叼住。

很多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广东打工,为了省路费,很少回来。村里最困难的那一家,有两个孩子。哥哥每年趁假期去新疆摘棉花换点生活费,妹妹每年冬天要翻过好多座山头,摔无数跟头,用小背篓背积雪回来,那是一家人的生活用水。

看到这些,心能疼出血来。掏光了身上的钱和吃的,还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给他们上堂课吧。

老师听说“城里来的明星”要讲课,很紧张,马上怯生生地退到教室门口。我信心满满地站在黑板前面,写下几个词,用普通话说:“来,同学们跟我读,小树苗,下雨了。”

怪了,孩子们相互交头接耳,不但不读,还用一种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

“小树苗,下雨了。”我再次字正腔圆地带读。他们还是愣愣地看着我。

我走到老师身边小声问:“这是什么情况?”

这回老师不紧张了,很有把握地从门口走向讲台,拿起小树棍指着黑板,用宁夏方言大声读:“小鼠喵,下玉料。”

孩子们提起胸脯,用地方话喊:“小鼠喵,下玉料。”

这位穿着开花的棉大衣、双腿沾满泥巴的乡村教师,此刻脸上绽放出神圣的光彩和自信的光芒。

上课虽然不行,课外还是有优势的。我们带着孩子们升国旗、放风筝、踢球,教他们用彩笔画大江大河,画山外的世界。长这么大,他们从没经历过这些事,灿烂的笑脸,欢乐的叫喊,让我们知道,无论生活多苦,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天堂。

离开山村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把孩子们都叫起来,带他们爬上村外最高的那座山,等待日出。凌晨的天气极冷,大家缩成一团,紧紧靠在一起取暧。忽然天边出现一抹亮色,太阳露出了边缘。

我对孩子们大声说:“虽然大多数时候,生活总让我们失望,但是大家看太阳,它从来不让我们失望,每天都会照常升起!”话虽然显得矫情,但道理总是没错。主要是这里连年无雨,太阳确实每天都会出现。

“让我们对着太阳,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愿吧!”

很傻很幼稚的桥段,孩子们却信以为真。

一个六岁的女孩儿叫马花,向着远方喊“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会照顾好奶奶的,你们放心吧!别着急回来!”可是很快又低下头,流着泪小声说:“爸爸妈妈,我还是想你们……”

还有一个孩子,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想看看他的书包,他说什么也不肯,死死用胸口抵着课桌。后来我才知道,他没有书包,书本都放在一个“尿素袋子”里。他对着太阳大喊:“我……我想要个新书包!”

孩子们小小的心愿,让我这辈子也忘不了。

那天晚上,我们摄制组要离开了,在村口和孩子们道别,开车启程。汽车绕着山梁开,坐在最后一排的化妆师忽然大喊“停车”,司机一脚急刹。

“快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所有人都扑到窗边。

只见黑夜里,孩子们举着小小的火把,从远处追了过来。我们的汽车一停,他们也立刻停下,蹲在地上猛喘。好不容易倒过气儿来,冲我们声嘶力竭地喊:“叔叔阿姨,你们要记得回来看我们!”

车上车下哭成一片。

他们无法也不能离开这里,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家。

这些年来,我们用镜头记录下的故事,十天十夜也讲不完。

这些难忘的经历提醒着我,永远要美好,永远要真诚。无论大环境提出怎样的要求,节目形式怎样改变,这颗真心,不能变。

每当看到原野上那些无人照料也一样茂盛的无名花草,我就会想起这些孩子,也会想起自己。我没有显赫家境,长得不帅,没有天生的幽默机灵,但我生命力还算顽强。

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圈,我还活着。

笑中带泪才是最好的

曾经与地方台合作,做一档慈善节目时,和制片团队发生了激烈争执。

主人公是个小男孩。现场先播放他简陋不堪的家,再播他残疾的父亲和精神恍惚的妈、玩泥巴的弟弟妹妹。那一刻,小男孩在舞台上羞愧得不肯抬头。我愤怒了,比起贫穷,这些对他伤害更大!停止录制!

我希望做的节目,是能在快乐的体验过程中让孩子自己领悟:“笑一下,这些只是暂时的,只要有梦想,在哪儿都能飞起来!”

这样的机会来了,就是《勇往直前》。

有一个河南新乡的女孩,叫青果,豆蔻年华,才华横溢,却因车祸而高位截瘫,从此卧床不起。妈妈照顾了她五年,她却时常觉得生活没意义,没指望,给家人徒增烦恼。她总对妈妈说:“让我死吧,不想再拖累你了。”

偶尔也有让她感到快乐的事,其中之一是每周末的《勇往直前》有一次她看到电视里的明星蹦极,对妈妈说“你肯定不敢!”妈妈说:“只要不放弃希望,什么都有可能。”

后来我们收到了这位母亲的来信,说“我要为女儿蹦一回极!”

那一期节目是在桂林录制的。年过半百的母亲站上七十多米高的跳台,吓得抖作一团。见惯了明星们开跳之前,哭得眼泪鼻涕一把抓,这位大姐的表现已算很勇敢了。

“大姐,我跟你说个事儿。”我故作轻松,准备给她戴眼罩。

“锐哥,你放心,为了青果我能行。”她紧紧抓住我的手,眼神很坚定。

“我放心,放心,我就想跟您说,跳的时候千万别拽着我不撒手……”

无论生活中还是镜头前,我总是习惯于在别人陷入悲情的时刻,冷不丁打个岔。我奶奶教会我改变人生,首先要改变人生态度,她老人家就是用微笑化解了大半个世纪的各种磨难。

大姐果然乐了,蒙着眼罩,底气十足地喊了一句:“青果,你要幸福地活下去!勇往直前,不后悔!”

这一刻,现场所有的人,编导、摄像、化妆师……无不泪飞如雨。

而我在给她戴眼罩的时候,偷偷做了个手脚,把她的身体扳到了相反的方向。她鼓足勇气往后一倒,径直倒在了提前备好的海绵垫子上。

这把年纪,不敢让她真跳啊。

替她往下跳的,是台湾艺人王仁甫和几个小伙子。一帮大老爷们儿,站了足足几个小时,从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愣是不敢往下跳。

我和海涛都等饿了,蹲在寒风中吃方便面。突然听仁甫大叫一声:“我跳了!”全速向跳板跑去。我和海涛扔下饭盒同时跳起来紧紧压住他,好险!他腿上没拴保险绳!紧张得全忘了!

感谢所有参加过《勇往直前》的朋友。你们用行动创造了希望工程“捐款额第一”的成绩,更让孩子们懂得,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和困惑。

记忆里有这样一幕与你们分享。汶川地震中,有个小女孩失去了双腿和所有亲人,但当我和杨乐乐、谭维维在成都医院看望她时,她满面阳光地喊出了我们挑战时常喊的那句话:“勇往直前,我做主!”喊得我们仨当面对她笑,却在走廊里抱头痛哭。

直到今天,还是有些公益节目仍然绕在悲悲戚戚的套路里,“看我家多惨,看我多惨”。但我们更愿意坚持“快乐慈善”。我们已经证明了笑中带泪才是强者的人生,阳光和欢乐也可以成就善举。

我看不起那些舞台上泪流满面煽情的人,摄像机一停就变了模样,对弱势群体冷若冰霜;也瞧不上灯红酒绿的名流慈善夜,百万钻戒豪车却只从手指缝里捐出一点点。

对于慈善,有一颗真心足矣。

蒙上眼睛,才能打出好球

有一次去日本录《勇往直前》,和杨千嬅、金晶在镜头前打高尔夫球。

我们平常打球还可以,但一旦有摄像机对着,连球都挨不着了。

焦虑中,只听旁边接连几声“砰、砰、砰”,清脆利落,个个都是好球。偏头一看,是位戴墨镜的日本老人,年纪大约在八十上下,身手却一点不差。

我请翻译跟他说,能不能教教我。他答应了,随后把墨镜摘下来,我才知道他竟然是个盲人。

老人说,教可以,但要像他一样,先用布把眼睛蒙上。我心想,睁着眼都打不着,还蒙上眼睛?哪知闭上眼睛之后,轻轻一挥杆,“啪”,球触杆的瞬间,手感极好,声音也格外动听。迫不及待把眼罩掀开,看到自己刚刚打出去的球,划出一条漂亮的弧线。

其他人也一样,个个都是好球!

大家兴奋得扔下球杆,问老人家怎么会这样。

老人淡淡一笑:“当你睁着眼睛打球,会对自己要求很高。要求越高,压力越大,越打不好。而当你蒙上眼睛,要求就降到最低,感觉能碰到球就已经很好了。恰恰因为我们放低了要求,甚至根本没有要求,反倒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醍醐灌顶!我们有多少时候在全力奔跑,却没发现已经错了方向?

不禁回想起我得过且过、无甚追求的青年时代。上大学的时候,和央视的赵普同班同宿舍,他的自律一度令我望尘莫及,作息时刻表详细到几点几分,而且一板一眼,对照执行。他当我是最好的哥们儿,才把他的时刻表拿给我看,可我刚看了一眼就开始头疼,心里冒出一句话:自虐至此,毋宁死。

普哥为了自我激励,在租住的破院子门口挂了个牌子“赵公馆”,后来被我偷偷改成了“赵公公”,同学们狂笑。普哥摇头叹息:这小子没一点儿正经。

殊途同归吧?他去了最严谨的央视,我去了最自由的湖南卫视,这是不是也证明了蒙着眼睛打球的道理?只要不走邪路,死耗子多得是!老天爷饿不着瞎猫和瞎麻雀!

我也有过对自己特别苛求的时候,但是除了痛苦,并没带来其他什么。

有那么一年多的时间,由于台里整体大调整,很多主持人,包括我,节目都停了,处于半休息状态。每天的任务就是接送跳跳,陪她玩儿。她上幼儿园了,我就自己坐在院里发呆。

记忆中,从出道那天开始,永远都在忙忙碌碌,东跑西颠,追求人生密度嘛。在湖南卫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数我节目做得多,同时应付五六个栏目几乎是工作常态。所以,忽然清闲下来,找不到存在感了,相当迷茫痛苦。

我相信这只是一个过渡,等到大的方向明确下来,一切都会重新步入正轨。但是对我自己,一个四十岁的男人,未来是否还有机会,是个未知数。

电视人,无论在哪儿,无论在干什么,心里最爱的,永远是电视。

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看看自己身边,何炅和汪涵是中国电视主持界的标杆,我一直都想向他们学习。可是我既比不得老何的青春活泼,永远一张岁月无痕的娃娃脸,带着一群孩子在舞台上蹦蹦跳跳;也比不上老汪的深沉底蕴,既不玩微博也不玩微信,平时交往的多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艺术家、老学者,熏染得满身都是学问;更比不了那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打滚就打滚说下腰就下腰,欢乐无极限,紧跟时代大潮。

如果说我身上还有点儿《晚间新闻》造就出的风格,也得被时势淘汰了吗?

那时我甚至羡慕台里最普通的实习生,每天打卡上班,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八点。开车从湖南卫视大楼前路过,也会失落得湿了眼睛。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多愁善感的一面,因为实在不是我的风格。

后来我决定从精神上给自己松绑,放下所谓的自尊和期待。

不是想做事吗?那就去做,别再患得患失。

有一家公司,用极低的价格从各个电视台收购“垃圾节目”,买节目的成本大约100多万,经改装后再打包卖给电视台,一年365期,一家电视台25万,一百家电视台就是2000多万。

他们想请一个主持人把这些节目重新组织、讲述一遍,当新节目卖。这活儿的要领,我当年在《晚间新闻》就已经摸索透了,干起来得心应手。

尽管时不时地,也会冒出一些“虎落平阳”的哀怨,但我会告诉自己,就当是职业生涯中一个新的开始吧。此刻的我,不图名,不图利,图的只是做事而已。人生自古谁无低谷,认真做事,凭本事赚钱,起码不会空虚难过得用吸毒、赌博的方式麻醉自己,或者像很多闲极无聊的人那样闷在家里玩电脑打麻将。要相信老天,给你机会就努力工作,没给你机会那是让你享受生活!

也正是那段低谷,让我有机会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我想每个人都不应该只被一种生活方式套牢,而要去了解和追求更广阔的世界。

我开始尽己所能做更多事情,调动力所能及的资源,做一个新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引领人们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风景。当我们站在高山之巅和白云对话,当我们潜入大海和鱼群一起畅游,当我们静静地在古城中穿越,骑着机车、骏马在草原飞驰,我们还会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纠结吗?

当然啦,会有人问:“没钱怎么办?”

呵呵,锐哥的回答是“出了家门即风景啊!”

诸事不顺的日子里,湖南又总是下雨见不到太阳,心情极差。

乘飞机穿越云层时,突然一缕强光射入,瞬间开朗起来:“原来太阳一直都在那儿,只是被云层阻隔而已。如果眼中都是乌云,那说明我们飞得不够高。”

“兄弟,咱终于咸鱼翻身了!”

“兄弟,咱终于咸鱼翻身了!”

这句话,是《爸爸去哪儿》一炮打响之后,我们团队老大谢涤葵的肺腑之言。

老谢是我在湖南卫视认识的第一个同事,也是“晚间团队”的精神领袖。十几年来,我们哥儿俩相互了解,相互照应,常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

他见证了我单枪匹马来长沙闯荡的历程。从骑一辆破摩托车、租一间小房子、没朋友没亲戚的单身汉,到成家立业、一步一步在这个城市扎根。

一个制作人和一个主持人,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合作了十几档节目,外部的因缘际会始终没把我们拆开。如此强悍的存在,在这个行业里并不多见。

我们俩都属牛,一同迈入不惑之年。老谢的女儿比我女儿小一岁。他的心思多半都在工作上,养女儿的风格和我很不一样。我是“女儿控”,他是“大撒把”。

几年前,第一次去他家看孩子。只见夫人在厨房做饭,他在客厅看电视,俩脚翘得老高,很是悠闲。

“宝贝在家吗?叔叔给她带礼物了!”我兴高采烈地问。

“在家,在家。”

“哪儿呢?”我往小床里一看,空的。

“啊?等着啊,我给你找找去。”

老谢这才站起来,满地找孩子,终于把小姑娘从桌子底下拎出来了。天可怜见,一岁多点儿的丫头,像小猫似的,正自己趴瓷砖地板上玩儿呢。

寒冬腊月啊,长沙室内是没有暖气的,给娃冻得手脚冰凉。

我这当叔叔的都看不下去了,说了句没过大脑的话:“你这是养孩子还是养小狗啊?”

老谢满不在乎地说:“孩子就得这么养,不生病,皮实。”

2013年初,台里从韩国MBC电视台买下《爸爸去哪儿》的版权。交给谁做?理论上需要各个团队竞标,但是谢涤葵团队尚未竞标,就因为多年的户外项目经验、团队的默契、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大家心目中默认的不二之选。

湖南卫视这个平台,永远鼓励你去做与众不同的事情。

过去我在其他一些电视台学习交流,看到很多人做决策时,思维方式是“排除法”:这件事其他电视台做没做过?如果都做过,那么我们也做。

跟风策略往往很保险,别人当老大,自己争取当老二。

但湖南卫视的决策思路完全相反:这件事,如果其他人做过,我们就不做了。

我们的理念是:干别人干过的事,先输五成;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先赢一半。

湖南卫视的人,不惜豁出命来干活。很多前来取经的同行,来的时候怀着各种好奇,走的时候都是同一个反馈:“湖南卫视真学不了,这儿的人都不睡觉!”一年365天,机房夜夜无休,灯火通明。制片主任可能凌晨两点被叫来开会。所有保障部门都跟随节目进度走,时刻准备着为一线服务。

所以在这个平台上打磨多年,我们自有一套独特的生存方式。

韩国的模式,我们学习借鉴,但不是照搬。

在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方面,中韩两国有近似之处,比如父亲赚钱养家,和孩子相处机会较少,而且大多数父亲不善表达情感,这种“夹生”状态容易碰撞出火花。

但两国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韩国父亲在家中的地位很高,说一不二,孩子对父亲多有敬畏心,这在中国家庭中并不典型。韩国家庭通常有两个或更多孩子,在教养模式上,和独生子女家庭有着天壤之别。此外韩国已算发达国家,生活节奏不像中国这么快,节目节奏相应也慢。镜头前,父亲优哉游哉地喝着茶,跟孩子聊家常,还没看出什么亮点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

所以节目移植过来,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这时候就发现,真的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一切看似偶然的事件,冥冥中都是注定的必然。我们这个团队,过去吃苦受累磨出来的那些经验、教训、技术、风格,统统派上了用场。

与最后一名嘉宾签署合约,距离正式开拍只有几天时间。这么短的磨合时间,对于其他团队或许实在太仓促,对于我们这个团队,却是绰绰有余。

《晚间新闻》的生动平实,《变形记》的戏剧化冲突,《勇往直前》的竞技设置……纪实、综艺、户外,再加上细节的判断、分寸的拿捏,以及对普世情感和价值的呈现,共同形成了《爸爸去哪儿》的超强爆发力。

曾经以为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晚间新闻》就是顶点了。后来《晚间新闻》停播,又以为《勇往直前》《智勇大冲关》就是顶点了。谁也没想到过了四十岁,沉寂了一年多,还能收获《爸爸去哪儿》这样一个奇迹。

尽管奇迹被创造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有多艰难。特别是老谢。工作夜以继日就不说了,父亲又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上有老下有小,最煎熬就是这人到中年。实在扛不下去的时候,他会突然搭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兄弟,我已经心力交瘁了。”说完再接着扛。

是啊,我们湖南有最可爱最可敬的电视人!《爸爸去哪儿》的后期机房是从不关灯的,那些被誉为“神剪辑”“神字幕”的兄弟姐妹们,带着牙刷来上班。好节目都是拼出来的。

《爸爸去哪儿》有上百台摄像机,每个爸爸和孩子都有若干台机器24小时跟拍。整个活动空间里,上天入地,甚至水中,都有镜头。即使夜里睡觉,每间卧室旁边都会安置一个机房,各种各样的设备照常运转,有专人彻夜值守。没有这样的现代化生产流程,就做不出感同身受的真人秀节目。

如果爸爸和孩子们是早上6点起床出门,摄像们从凌晨3点多开始,就得在各自的机位做好准备。在雪乡,摄像要扛着很重的机器,坐在摩托雪橇上拍摄。天冷,雪橇跑起来就更冷。为了防寒,每个人都配一个面罩,但是哈气会影响看镜头。于是大家就把面罩拉到头顶上。

南方人不懂北方的冷。没过一会儿,我就发现他们个个笑容都很“诡异”,立刻喊停。所有人关闭摄像机,我教他们双手捧雪使劲搓脸,千万不能碰热水,东北的冻伤可不是开玩笑。好在大家都听否则保不齐第二天集体“面瘫”。

人生常是起起伏伏的。节目“风光”了,村长的人生又充实起来了,每天的日程满满当当。仿徨和摸索中,《爸爸去哪儿》给了我“卷土重来”的机会。

看看大火的几位老爸,张亮、郭涛、岳伦、田亮、小志,谁是一直一帆风顺的?我悟到:人生在世,只要努力,总可能有机会。

在我心里,收视率第一,口碑第一,当然都很好。但还有比这些更好更重要的,就是我们付出的努力,真的给人带去了久违的欢乐。

在威海鸡鸣岛录节目,那里有一群老兵。我带着孩子们陪老人聊天、吃饭,帮他们修补房子,给他们表演节目。那天晚上,节目录完了,摄像机也都撤了,突然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拉着我的手,颤颤巍巍对我敬了一个礼,说:“谢谢村长!”

别人叫我“村长”,都是轻松玩笑的口吻,只有这位老人是认认真真的,仿佛这是一个很像样的头衔。他说:“我上一次这么开心,还是二十年前,解放军上岛慰问的时候。”

他嘱咐说,冒着大雨给我们捉的螃蟹,一定趁新鲜吃!我们走了很远,老人家还站在原地向我们挥手。

在零下二十几摄氐度的牡丹江,那么多人顶风冒雪,合伙租了三辆大巴追来,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些可爱的宝贝。虽然不能进拍摄场地,但远远地站着瞄上一眼,也值得在严寒中等上一天。这就是观众的爱。

还记得录制节目的第一天,几个爸爸都不约而同地动了念头,想当逃兵。到了最后一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因为不舍而流下眼泪。

《爸爸去哪儿》还会继续,如同我们的事业还会继续,生活还会继续。也许第二季、第三季还会更好,但我们永远感激第一季,带给我们的鼓舞和感动。如同初恋并不完美,但不会被任何情感所取代。

每一个节目都是一座山头,翻过去的山头,就是生命中的里程碑。“咸鱼翻身”只是玩笑。不惑中的收获,是曾经最荒芜的心底萌出的那一抹亮色。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不停下脚步,那抹亮色就永远在前方等着你。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