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的本愿

地藏菩萨是一位出世又入世的圣人名字,地藏是专名,菩萨是通名。菩萨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原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是觉悟,萨埵是众生,连在一起就是觉悟众生。一般人对菩萨有两种错误观念,一种以为只有观音等才是菩萨,一种以为牛鬼蛇神等也是菩萨——前者失之过窄了,后者又失之太宽了。其实一个人,只要修学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这就是说,地藏菩萨坚持,在众生没脱离罪苦,进入安乐,进而成佛以前,他自己不要成佛。地藏菩萨的精神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显然相信,那些自以为等到自己先成佛道再回头救人的人,其实是救不了人的。那些人啊,其实只是伪君子、假和尚、冒牌菩萨罢了。

我年纪愈大,愈相信人间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做事的,一种是说风凉话的(自己什么也不做,甚至阻止别人做事的)。我重视任何做事的人,看不起任何说风凉话的人。二十年前我写文章,就引出蒋廷黻的一段话:

在这个当儿,我以为我们要首先改革我们的人生观。圆滑、通融、敷衍,以及什么消极、清高,都应该打倒。我们要做事。我们要修路、要治河、要立炼钢厂、要改良棉种麦种、要多立学校,立更好的学校。我们要做事,吃苦要做事,挨骂也要做事。官可不做事要做。别的可牺牲,事业不可牺牲。做事的人,我们要拥护、要崇拜。说便宜话的人,纵使其话说得十分漂亮,我们要鄙视。

二十年来,我检定自己、检定别人的标准,都是看做事做出来的具体成绩。除此之外,一切苦衷、一切理由、一切等待、一切谦虚、一切吹牛、一切计划怎样怎样,都要鄙视,因为他们都没有做出来具体成绩,都不能算!他们发愿做这个做那个,其实这种愿,在没有具体成绩检定下,都是假的。地藏菩萨的可贵,就在他不要大谈抱负,他真的去做了事,他不要等到未来才去做事。他相信今天就是未来,今天就要做事。

最近报章上、电视上、国民党官僚调查上、伪君子伪“大悲”家风凉话上,不断地批评释开丰和他的龙发堂,说释开丰这个、说龙发堂那个,甚至说龙发堂即使收容精神病患,它的寺庙身份都不及格。4月18日报上说:

省民政厅昨天表示,高雄县路竹乡“龙发堂”目前仍系以茅草搭建之房屋,并非宗教之建筑物,与《监督寺庙条例》之规定不符,故未准其办理寺庙登记。

据指出,龙发堂负责人“释开丰”,过去曾向高雄县政府申请寺庙登记,并于去年10月间向立法院陈情,自称受佛祖感召,决定于四十岁出家,于其父遗产业上搭建茅草佛堂(即“龙发堂”),一面自力耕作,一面进行苦修,目前收容两百多名精神病患。

据“释开丰”住持说法,龙发堂确属茅棚,虽供奉佛像参拜为佛堂,自不属于宗教建筑物。

依照《监督寺庙条例》第一条规定,凡有僧道住持之宗教建筑物,不论用何名称均为寺庙。准此规定,省民政厅以主管立场认为,“龙发堂”不能符合申请寺庙登记条件。

此外,“释开丰”住持去年陈情时自承,龙发堂迄未办理寺庙登记。虽为精神修院,亦未能向政府办理立案手续,并非故违政府规定,实因该堂现址八笔土地,地目为田,必须办理地目变更,始能办理寺庙登记及慈善事业团体登记。故先后于1981年及1982年间向高雄县政府申请地目变更及设置财团法人,均未获准。

按此说法,龙发堂的“合法性”,犹值得商榷。据指出,截至目前龙发堂尚未获得任何机构核准在案。

看到了吧,做事的人在排除万难去救人的时候,说风凉话的人不但袖手旁观,还在浇别人凉水、扯别人后腿呢!

黄怡近作《释开丰的慈悲历程》《关于龙发堂的补充说明》,是给做事的人的正确剪裁、是给说风凉话的人严厉针砭。看了黄怡的近作,我们真不能不觉得,释开丰和他的使徒们,他们真不愧是现代的地藏菩萨!

8世纪时候,新罗王子金乔觉出家,法名地藏,到安徽九华山结庐苦修,死后人们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从此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在中国的道场。现在我们看到释开丰和他的使徒们,他们把道场化为精神病患收容所,他们的菩萨行,岂是古人所能赶得上的吗?

释开丰说:

别的佛堂经堂有钱,我们是经堂没钱。别的佛堂有钱了拿去建设美观,愈美观就愈有灵气,愈有灵气就愈有人参观,愿意捐钱的人就愈多。龙发堂花的钱是比较看不到的,都在病患身上了。

正因为钱都用在病患身上了,所以直到今天,释开丰和他的使徒没有像样的佛堂、没有巍峨的寺庙、没有法律的地位、没有国民党的承认、没有伪君子伪“大悲”家的肯定。但是,这算得了什么呢?他们是真正做事的人、他们是真正“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人、他们是真正“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人、他们是真正深通佛法本愿救人的人。他们的存在,又岂靠大庙大官的假戏呢?

1984年4月21日

《中国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