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生平

陆羽传只见于《新唐书》,却未见于《旧唐书》。《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条云: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

复州竟陵即今湖北天门。天门位于武汉以西约120公里,城旁有天门河。天门河虽非大河,但南下约20公里,即有东流入长江的大河——汉水。城西门外有湖名为西湖。相传陆羽是弃儿,大概就是被抛弃在这样的水边的。

因是弃子,其出生地自然不得而知,生年亦不明。安史之乱后,他于浙江苕溪之滨筑居,开始写作简单的自传。其自传开头云:“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这无疑是仿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开头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一句。

关于其生年,陈彬藩先生(前福建省副省长)在《茶经新篇》中认为是开元十七年(729),浙江省茶叶学会的机关杂志《茶人之家》所载欧阳勋先生的《一代茶圣垂千秋》一文则认为是开元二十一年(733)。两人均未提供判断的根据,但我推测他们的结论有差异,是因为对陆羽自传的阅读和理解方式的不同。

据自传,陆羽长大后,自己卜卦,得“渐”卦,遂以之为姓名。《易经·渐》卦辞云: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陆羽遂从中择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作为弃儿,陆羽的人生起点是最为不幸的,但可能正是这种底层的生活,增强了他对美的感受力。习惯于奢侈生活的贵族恐怕是很难从日常平淡无奇的行为中发现美的吧。

虽不能确定“日常茶饭事”一语从何时开始使用,但陆羽时代的“茶”恐怕还是某种“特别的东西”。在唐朝的先代隋朝,由于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的特产被大量运到北方,茶也是其中之一。唐建国百年后的玄宗时代,茶已经在北方普及。

据说,在陆羽出生的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的降魔师在坐禅时禁止一切饮食,只有茶例外。据此,则茶似乎是联系圣俗的一种特别的东西。收养弃儿陆羽的是僧人。陆羽自传中的“大师积公”是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是不是智积捡的陆羽,我们并不知晓,但抚养陆羽的,正是此人。陆羽是在寺院中成长的,我想,这对于茶的命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南方嘉木的茶,在唐代和佛门的联系非常紧密。

刘长卿是开元二十一年(733)的进士,比陆羽约长20岁。《唐诗选》中收录了他的七首诗。他作有一首名为《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的诗,“茶会”一语大概初见于此诗。稍迟,钱起亦作有题为《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的五言律诗。钱起是天宝十载(751)的进士,《唐诗选》收其诗七首。

刘长卿的诗是在与陈留县官员举行茶会时所作,但其地点却是在名为惠福寺的寺院。而钱起作诗的场所是在长孙氏这一世俗中人的家中,但其对象朗上人则是僧侣。《唐才子传》云:

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

其时,世称“钱郎刘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并称四大诗人。但刘长卿不以为喜,大言曰:“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只承认钱起而已。

《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中写道:

因知万法幻,

尽与浮云齐。

诗句中佛教气氛浓厚。但刘长卿本人年轻时,却在道教色彩浓厚的嵩山隐居。钱起茶会诗中提到的朗上人,可能就是当时被誉为名僧的朗然。诗中有“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一句,玄谈是意义深远的哲学讲论,多与老庄思想有关。但在这里,玄谈的对象是名僧,故其内容应当是佛理。且不仅是讲经而已,其言辞还富于“藻思”,即文才。绿茗不用说就是指茶。“榴花”是指称为“榴花天酒”的仙酒。因为是以茶代酒,所以在茶会上并没有出现酒。不论是“万法幻”还是“玄谈”,当时的茶会似乎带有佛教色彩。

被捡来的陆羽在寺院中接触了茶,据说他在寺中曾为智积禅师煮茶。懂事以后,对寺仆的工作又耳濡目染,不假学习,自然习得。生火是连小孩也会干的事。

《三都赋》的作者左思作有吟咏自己两个女儿的《娇女诗》,诗中写道:

心为茶荈剧,

吹嘘对鼎 。

这里描写的似乎是幼女煮茶吹火的情景。左思是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的文人,其妹仕于宫廷。实际上,左思的两个女儿并无必要做吹火持竹、洒汗烹茶的工作,她们只是游戏而已。但对于龙盖寺的陆羽而言,烹茶就决非是游戏了,而是为了生活必须要做的工作。

龙盖寺大概也会有茶会,那时,陆羽可能即给侍其间。这种文雅的聚会一定对幼年的陆羽有很大的影响。集会中的人,在陆羽看来,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极为光辉矅眼。

陆羽自传的开头,在“不知何许人”的后面,继续写道:

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而有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

仲宣是指魏时的王粲,孟阳是指前面提到过的晋人张载,据说这两个著名的文人相貌丑陋。相如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子云是指西汉的扬雄,据说同样出身于蜀地的二人均为口吃之人。陆羽虽然自认丑男口吃,但颇以才辩自负。口吃却雄辩,可见其辩锋甚劲。

他九岁学属文。若是士大夫子弟,未免过迟。但陆羽是弃儿,养育他的寺院可能亦只是想将他培养为寺院的仆役。但他聪明过于侪辈,故智积禅师亦欲授以学问。当然,智积只是想将他培养为僧侣,故多教授佛典。

但陆羽对此并不满足,因为他更想学习儒家的经典。陆羽在少年时代是如何知道儒家的呢?可能正是在寺院的茶会上服侍的时候,通过与佛教界以外的文人接触,而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对于这个少年而言,佛以外的事物,可能都被当成了“儒”。少年陆羽身处寺院,若从内部的眼光来看,不论何种世界,恐怕大多会让人厌烦。如果把佛、儒对立起来,少年陆羽从心情上,可能会倾向于儒。《自传》记其质问智积禅师:

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

不只是智积禅师,中国的僧侣早已习惯了这种站在儒家立场上的攻击。《自传》续云:

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

其后智积对陆羽课以“贱务”,使之洁厕、负瓦、牧牛。念其前途,欲施“矫正”,可谓为爱的鞭策,陆羽谓之“矫怜抚爱”。

陆羽牧牛“百二十蹄”,即三十头牛。尽管少年之身要承担不适的劳作,陆羽的向学之心仍然旺盛,在牛背上以竹写字,继续学习。

智积派来监督的小僧头,因为陆羽的怠惰而对他施以暴力。陆羽不想浪费宝贵的岁月,终于从龙盖寺出走,躲入一家巡回演出的小剧团。陆羽貌陋音鄙,只能本色出演,饰演丑角。此外,他还写剧本。剧团中会写字者甚少,能写剧本梗概的就更为罕见了。《自传》言其“著谑谈三篇”,似对写作喜剧甚为得意。创作戏剧,须体人心。以最低的姿态来表现人所共感,是喜剧的核心。陆羽所具有的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对其戏剧的创作一定会有帮助。

有一次,竟陵沧浪举行“酺”的活动。“酺”是一种官府给予百姓酒食的慰劳会,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说一种怀柔政策。在“酺”的同时,举行戏剧表演,地方官也出来捧场。当时,新任竟陵太守李齐物注意到了陆羽。

李齐物是唐的远房宗室。其祖父李神通是唐朝建国元勋,唐代第一个皇帝李渊的堂兄弟。李齐物曾任陕州刺史,后升为河南尹(洛阳的长官),此时左迁为竟陵太守。玄宗时,唐改州为郡。陆羽家乡的复州也改为竟陵郡。州的长官是刺史,此时作为郡的长官,改称太守。安禄山之乱以后,复改为州。刺史和太守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官职。

当时(天宝五载,746年),朝廷中政争激烈,“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不断地弹压政敌。随着宰相李适之迁为太子少保这样的闲职,与之素来友善的李齐物亦被远放为湖北乡下的竟陵太守。李齐物是个有些奇怪的人,喜揭人隐私,但为人清廉。或因其性格独特,故对巡回剧团的演员兼编剧陆羽青睐有加,以其聪颖,授以诗书。《自传》云“捉手拊背”,甚是亲密。后李齐物推荐他就学于天门山邹夫子,这使得久欲问学的陆羽终偿夙愿。

此时应该正是陆羽的青年时代。“捉手拊背”,是对年轻人的态度。但他既然能创作剧本,恐怕就不是十三四岁的少年了。依陈彬藩陆羽生于开元十七年(729)说,李齐物新任竟陵太守时为天宝五载,陆羽虚岁十八。翌年,李齐物一党的首脑李适之服毒自尽,其子李霅迎柩至洛阳,李林甫诬杀之。李林甫为人忌刻,睚眦必报,派监察御史罗希奭到各地追杀被放逐的政敌。邺郡太守王琚被贬江华司马,听到罗杀奭至江华的消息,即自杀身亡。

李齐物不仅只是被贬,他甚至不知何时送命。陆羽或许也会向其献茶。他当然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这个在饮茶的功夫也在等死的人的心理状态,陆羽一定在默默地观察着。

李齐物并没有被李林甫派出的死神打倒,其后他又被中央复用,升为京兆尹。但在竟陵的时期,则是每日如履薄冰。与太守隔茶相对的时候,陆羽应该也在思考着,二者当中谁更幸运的问题。饮着同样的茶的两个人,命运却如此不同。

迫害李齐物的李林甫真的就幸运吗?他汲汲于官位,杀害对手,远放政敌,唯恐他们爬到自己头上去。唐代位阶的特别升迁要依靠战功,李林甫推荐异族将军成为掌握边境军权的节度使,因为节度使立功机会甚多,而异族武将不论如何升迁,也不会威胁到李林甫在朝廷中的地位。安禄山等异族将军掌握权力,正是李林甫猜忌的结果。

李齐物被贬六年后即天宝十一载(752),竟陵又迎来了被贬的官员。这次是礼部郎中崔国辅。崔国辅并不是因为李林甫的猜忌而被贬。他是被京兆尹兼户部侍郎王珙弟弟的谋反案牵连,而被贬为竟陵司马的。崔国辅与李林甫关系甚密,他竟被贬放地方,是因为李林甫的权力已渐次衰退。杨国忠因杨贵妃受宠而势力渐增,这次轮到李林甫如履薄冰了。正是在这一年,李林甫死了。据说晚年的他总是害怕被刺杀,因而惶惶不可终日。

被贬后崔国辅在竟陵过着优雅的生活,与陆羽也有交游。此时陆羽在邹夫子的门下学问日深,比六年前与李齐物相会时已经进步了许多。且李齐物虽是降职,却任太守,是一州之长,其下是别驾等官员,再下面才是长史和管理治安的司马等官。

崔国辅贬为司马,大概相当于地方警察局局长。与六年前比,陆羽的知识水平提高了,而对方的地位则下降了。作为文人,陆羽和崔国辅的地位是相等的。

陆羽最向往成为自由人。与人饮酒时,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不管别人的疑惑。反过来,一旦与人有约,则必守不渝,“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必行也”(《自传》)。但即便是自由人,也须承担自由人的责任。

李林甫死后三年,也就是崔国辅被贬三年之后,安禄山举旗造反,唐朝陷入混乱。李林甫因害怕出现竞争对手而任异族将军为边境节度使亦是一因。但政争的激烈导致正常政治的缺失,才是大乱的根本原因。

李齐物被贬第二年,皇帝诏求通一艺者,试后登用。这虽是玄宗的意思,但李林甫担心有才能的人物会因此涌现而取代自己的地位。受试者虽经过了诗、赋、论三门考试,但李林甫全部使之落第,并向玄宗报告“野无遗贤”,可喜可贺。此次,杜甫、元结皆在试中。

宫廷之中,杨贵妃渐得宠爱,杨氏一族日益兴盛,比李林甫更为无能的杨国忠继承了李林甫的位置,与安禄山产生冲突。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各受国夫人的称号,杨氏一族春风无限的时候,有识者已经意识到天下大乱正在临近。

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正值安史之乱甫平之际。在经历了大乱的陆羽看来,理想人物的形象是“精行俭德之人”。茶是给这样的人饮用的,这是《茶经》的大前提。

《茶事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