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谒:缘起缘灭,因果不虚

厚霖几天前找我盼为写序,从不写序的我犹豫再三,原是觉得自己文学功底尚浅,自幼是私塾藏文,而后去的美国,本就中文功底有限,怕胡乱写序耽误了朋友出书的发行。但拜读本书以后令我颇为感动,加之厚霖一直持之以恒的慈善之心,所以提笔小叙几句,不足之处望厚霖和读者海涵。

其实早就听厚霖谈起多年的阿里转山经历和对藏区的深厚情感。此次仔细翻看了他的书,字里行间中的痛苦、煎熬、迷茫、坚持,及生死之间,不禁让我想到《菩萨行论》 中说的“众生都不愿意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想过更优越的生活,住更大的房子,坐更好的汽车,为此大家努力在赚钱,而恰恰是这些导致的贪、嗔、痴让我们最痛苦和无助。佛法就是使我们认清所追求幸福的真谛、美德和慈悲会让我们离苦得乐。而转山正是让大家在身体和精神上感受到了佛陀所言不虚,也许恰恰是身体的极限,才能够体会真正的苦与乐,身体上的痛苦对心灵上的洗涤来说,可能就是真的微不足道了。我想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受就是作者如此着迷转山的原因吧。正所谓:上智修心,中智修身,下智修口,转山应是很大的修行!

也可能有些读者会说,我不信佛教去转山有何意义,或者不确定在经历了这么多辛苦后是否会有收获。就像厚霖书里说的,是否转了108圈冈仁波齐神山我就能成佛了呢?“起信、入道、证果” 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大部分人在看“果”,看自己能有什么样的结果再去衡量是否要去做,就像是商家的一笔买卖。可能人生的真谛并不都是一种交易,只有奋不顾身的努力,坚定的执着,经历了风雨,才知道因果不虚,付出都是有收获的。至于是否一定是佛教徒才会有收获,其实佛陀在传法的时候就提及“不斥外道”,不必强迫任何不愿意的人修行佛法,但众生皆可有佛性,都可拥有善念与善行。转山是对自我的一种重新认识,是对发掘自我潜能的一种考验。机缘巧合的笔者从疑惑是否能坚持,到拼命也要多转几次神山,就是一种自我精神毅力的提高,这种信念就是我们一生最需要珍惜的东西,无关乎信仰。 

另外书里也谈到慈善,其实这点是我们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要学会利益众生。这也是为什么我虽不善文笔,却也同意提笔写序的原因。一是,厚霖的慈善之心令我动容,他是宅心仁厚之人; 二是,我也希望本书能够有更多的读者看到,并能够参与到慈善中来。不光佛教讲慈悲,道教也讲积德,儒家也讲仁爱,墨家也讲兼爱,虽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蕴含着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是共通的,都在教育我们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救人济世,福利为民。其实只要你有爱心做慈善很简单,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有钱人树碑立传买卖。在我们藏区,利他之心是深入血液里的执着,我们每一次磕长头的祈祷都是众生的幸福平安,而不是自己的快乐健康。我自己多年做慈善深刻地体会到并不是要捐很多很多钱才能帮助他人,但你有那份心,哪怕是拿出一个周末去做义工,或只是用10元钱买点必需品,让弱势群体知道有人在关心着他们就是最大的善心。你对父母的一声关爱,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对孤寡老人和孤儿的一句祝福,也都是慈善之举。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到底众生慈善之心皆通,佛性皆有。需是碰到有缘之人或事!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成功企业家做事情的执着,在挑战身体极限时候的斗志,在濒临困境时候的坚持,在面对死亡时候的信念。我想厚霖写这本书的意义也不是为自己歌功颂德,标榜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的。他想传递的是自己对这段辛苦历程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希望每个人在碰到自己人生的卓玛拉山口时都能够坚定信心翻过去,“转”过自己遇到的每座大山!

(尧西.班.仁吉旺姆,十世班禅大师的女儿,金融学博士)

《转山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