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三昧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 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 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 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 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像: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 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 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 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 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 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 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 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 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瞭地解释。其意义: 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 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 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 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 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 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 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 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 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 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 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末这个 “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 术。

 

美术与人生

形状和色彩有一种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众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兴 奋,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静;人在晴天格外高兴,在阴天就大家懒洋洋地。山乡的居民大都 忠厚,水乡的居民大都活泼,也是因为常见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养成了特殊 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状、色彩的,叫做美术。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绘画,配合在立体上的 是雕塑,配合在实用上的是建筑。因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这 叫做美术的亲和力。

例如许多人共看画图,所看的倘是墨绘的山水图,诸人心中共起壮美之感;倘是金碧的 花蝶图,诸人心中共起优美之感。故厅堂上挂山水图,满堂的人愈感庄敬;房室中挂花鸟 图,一室的人倍觉和乐。优良的电影开映时,满院的客座阒然无声,但闻机器转动的微音。 因为数千百观众的心,都被这些映画(电影)的亲和力所统御了。

雕塑是立体的,故其亲和力更大,伟人的铜像矗立在都市的广场中,其英姿每天印象于 往来的万众的心头,默默中施行着普遍的教育。又如入大寺院,仰望金身的大佛像,其人虽 非宗教信徒,一时也会肃然起敬,缓步低声。埃及的专制帝王建造七十呎高的人面狮身大石 雕,名之曰“斯芬克司”。埃及人民的绝对服从的精神,半是这大石雕的暗示力所养成的。

建筑在美术中形体最大,其亲和力也最大;又因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建筑物中度过,故 建筑及于人心的影响也最深。例如端庄雅洁的校舍建筑,能使学生听讲时精神集中,研究时 心情安定,暗中对于教育有不少的助力。古来帝王的宫殿,必极富丽堂皇,使臣民瞻望九重 城阙,自然心生惶恐。宗教的寺院,必极高大雄壮,使僧众参诣大雄宝殿,自然稽首归心。 这便是利用建筑的亲和力以镇服人心的。饮食店的座位与旅馆的房间,布置精美,可以推广 营业。商人也会利用建筑的亲和力以支配顾客的心。

建筑与人生的关系最切,故凡建筑隆盛的时代,其国民文化必然繁荣。希腊黄金时代有 极精美的神殿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有极伟大的寺院建筑,便是其例。现代欧美的热中 于都市建筑,也可说是现代人的文化的表象。

 

我今天所要讲的,是“图画与人生”。就是图画对人有什么用处?就是做人为什么要描 图画,就是图画同人生有什么关系?

这问题其实很容易解说:图画是给人看看的。人为了要看看,所以描图画。图画同人生 的关系,就只是“看看”。“看看”,好像是很不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同衣食住行四大事一 样重要。这不是我在这里说大话,你只要问你自己的眼睛,便知道。眼睛这件东西,实在很 奇怪:看来好像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住房子,不要乘火车,其实对于衣食住行四大 事,他都有份,都要干涉。人皆以为嘴巴要吃,身体要穿,人生为衣食而奔走,其实眼睛也 要吃,也要穿,还有种种要求,比嘴巴和身体更难服侍呢。

所以要讲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先要知道眼睛的脾气。我们可拿眼睛来同嘴巴比较:眼睛 和嘴巴,有相同的地方,有相异的地方,又有相关联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那里呢?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营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营 养精神。——营养这一点是相同的。譬如看见一片美丽的风景,心里觉得愉快;看见一张美 丽的图画,心里觉得欢喜。这都是营养精神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嘴巴是肉体的嘴巴,眼睛 是精神的嘴巴——二者同是吸收养料的器官。

相异的地方在那里呢?嘴巴的辨别滋味,不必练习。无论哪一个人,只要是生嘴巴的, 都能知道滋味的好坏,不必请先生教。所以学校里没有“吃东西”这一项科目。反之,眼睛 的辨别美丑,即眼睛的美术鉴赏力,必须经过练习,方才能够进步。所以学校里要特设“图 画”这一项科目,用以训练学生的眼睛。眼睛和嘴巴的相异,就在要练习和不要练习这一点 上。譬如现在有一桌好菜,都是山珍海味,请一位大艺术家和一位小学生同吃。他们一样地 晓得好吃。反之,倘看一幅名画,请大艺术家看,他能完全懂得它的好处。请小学生看,就 不能完全懂得,或者莫名其妙。可见嘴巴不要练习,而眼睛必须练习。所以嘴巴的味觉,称 为“下等感觉”。眼睛的视觉,称为“高等感觉”。

相关联的地方在那里呢?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 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同时这碗菜的样子也要装得好看。倘使乱七八糟地装一下,即使 滋味没有变,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也就差一点。反转来说,食物的滋味并不 很好,倘使装璜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滋味也就好一点。学校里的厨房 司务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做饭菜要偷工减料,常把形式装得很好看。风吹得动的几片肉, 盖在白菜面上,排成图案形。两三个铜板一斤的萝卜,切成几何形体,装在高脚碗里,看去 好象一盘金钢石。学生走到饭厅,先用眼睛来吃,觉得很好。随后用嘴巴来吃,也就觉得还 好。倘使厨房司务不懂得装菜的办法,各地的学校恐怕天天要闹一次饭厅呢。外国人尤其精 通这个方法。洋式的糖果,作种种形式,又用五色纸、金银纸来包裹。拿这种糖请盲子吃, 味道一定很平常。但请亮子吃,味道就好得多。因为眼睛帮嘴巴在那里吃,故形式好看的, 滋味也就觉得好些。

眼睛不但和嘴巴相关联,又和其他一切感觉相关联。譬如衣服。原来是为了身体温暖而 穿的,但同时又求其质料和形式的美观。譬如房子,原来是为了遮蔽风雨而造的,但同时又 求其建筑和布置的美观。可知人生不但用眼睛吃东西,又用眼睛穿衣服用眼睛住房子。古人 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我想,这“几希”恐怕就在眼睛里头。

人因为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一切东西,好 用之外又求其好看。一匣自来火,一只螺旋钉,也在好用之外力求其好看。这是人类的特 性。人类在很早的时代就具有这个特性。在上古,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早已懂 得装饰。他们在山洞的壁上描写野兽的模样,在打猎用的石刀的柄上雕刻图案的花纹,又在 自己的身体上施以种种装饰,表示他们要好看;这种心理和行为发达起来,进步起来,就成 为“美术。”故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故人生的衣食住行,从表面看来 好像和眼睛都没有关系,其实件件都同眼睛有关。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 人人都说“面包问题”是人生的大事。其实人生不单要吃,又要看;不单为嘴巴,又为眼 睛;不单靠面包,又靠美术。面包是肉体的食粮,美术是精神的食粮。没有了面包,人的肉 体要死。没有了美术,人的精神也要死——人就同禽兽一样。

上面所说的,总而言之,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现在我要继续告诉你们:一切 美术,以图画为本位,所以人人应该学习图画。原来美术共有四种,即建筑、雕塑、图画和 工艺。建筑就是造房子之类,雕塑就是塑铜像之类,图画不必说明,工艺就是制造什用器具 之类。这四种美术,可用两种方法来给它们分类。第一种,依照美术的形式而分类,则建 筑、雕刻、工艺,在立体上表现的,叫做“立体美术”。图画,在平面上表现的,叫做“平 面美术”。第二种,依照美术的用途而分类,则建筑、雕塑、工艺,大多数除了看看之外又 有实用的(譬如住宅供人居住,铜像供人瞻拜,茶壶供人泡茶),叫做“实用美术”。图 画,大多数只给人看看,别无实用的,叫做“欣赏美术”。这样看来,图画是平面美术,又 是欣赏美术。为什么这是一切美术的本位呢?其理由有二:第一,因为图画能在平面上作立 体的表现,故兼有平面与立体的效果。这是很明显的事,平面的画纸上描一只桌子,望去四 只脚有远近。描一条走廊,望去有好几丈长。描一条铁路,望去有好几里远。因为图画有两 种方法,能在平面上假装出立体来,其方法叫做“远近法”和“阴影法”。用了远近法,一 寸长的线可以看成好几里路。用了阴影法,平面的可以看成凌空。故图画虽是平面的表现, 却包括立体的研究。所以学建筑、学雕塑的人,必须先从学图画入手。美术学校里的建筑 科、雕塑科,第一年的课程仍是图画,以后亦常常用图画为辅助。反之,学图画的人,就不 必兼学建筑或雕塑。

第二,因为图画的欣赏可以应用在实际生活上,故图画兼有欣赏与实用的效果。譬如画 一只苹果,一朵花,这些画本身原只能看看,毫无实用。但研究了苹果的色彩,可以应用在 装饰图案上;研究了花瓣的线条,可以应用在磁器的形式上。所以欣赏不是无用的娱乐,乃 是间接的实用。所以学校里的图画科,尽管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等没有用处的画,但 由此所得的眼睛的练习,却受用无穷。

因了这两个理由——图画在平面中包括立体,在欣赏中包括实用——所以图画是一切美 术的本位。我们要有美术的修养,只要练习图画就是。但如何练习,倒是一件重要的事,要 请大家注意。上面说过,图画兼有欣赏与实用两种效果。欣赏是美的,实用是真的,故图画 练习必要兼顾“真”和“美”这两个条件。具体地说:譬如描一瓶花,要仔细观察花、叶、 瓶的形状、大小、方向、色彩,不使描错。这是“真”的方面的工夫。同时又须巧妙地配 合,巧妙地布置,使它妥贴。这是“美”的方面的工夫。换句话说,我们要把这瓶花描得像 真物一样,同时又要描得美观。再换一句话说,我们要模仿花、叶、瓶的形状色彩,同时又 要创造这幅画的构图。总而言之,图画要兼重描写和配置、肖似和美观、模仿和创作,即兼 有真和美。偏废一方面的,就不是正当的练习法。

在中国,图画观念错误的人很多。其错误就由于上述的真和美的偏废而来,故有两种。 第一种偏废美的,把图画看作照相,以为描画的目的但求描得细致,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 称赞一幅画好,就说“描得很像”。批评一幅画坏,就说“描得不像”。这就是求真而不求 美,但顾实用而不顾欣赏,是错误的。图画并非不要描得像,但像之外又要它美。没有美而 只有像,顶多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 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这是偏废了美的错误。

第二种,偏废真的,把图画看作“琴棋书画”的画。以为“画画儿”,是一种娱乐,是 一种游戏,是消遣的。于是上图画课的时候,不肯出力,只思享乐。形状还描不正确,就要 讲画意。颜料还不会调,就想制作品。这都是把图画看作“琴棋书画”的画的原故。原来弹 琴、写字、描画,都是高深的艺术。不知那一个古人,把“下棋”这种玩意儿凑在里头,于 是琴、书、画三者都带了娱乐的、游戏的、消遣的性质,降低了它们的地位,这实在是亵渎 艺术!“下棋”这一件事,原也很难;但其效用也不过像叉麻雀,消磨光阴,排遣无聊而 已,不能同音乐、绘画、书法排在一起。倘使下棋可算是艺术,叉麻雀也变成艺术,学校里 不妨添设一科“麻雀”了。但我国有许多人,的确把音乐、图画看成与麻雀相近的东西。这 正是“琴棋书画”四个字的流弊。现代的青年,非改正这观念不可。

图画为什么和下棋、叉麻雀不同呢?就是为了图画有一种精神——图画的精神,可以陶 冶我们的心。这就是拿描图画一样的真又美的精神来应用在人的生活上。怎样应用呢?我们 可拿数学来作比方:数学的四则问题中,有龟鹤问题:龟鹤同住在一个笼里,一共几个头, 几只脚,求龟鹤各几只?又有年龄问题:几年前父年为子年的几倍,几年后父年为子年的几 倍?这种问题中所讲的事实,在人生中难得逢到。有谁高兴真个把乌龟同鹤关在一只笼子 里,教人猜呢?又有谁真个要算父年为子年的几倍呢?这原不过是要借这种奇奇怪怪的问题 来训练人的头脑,使头脑精密起来。然后拿这精密的头脑来应用在人的一切生活上。我们又 可拿体育来比方,体育中有跳高、跳远、掷铁球、掷铁饼等武艺。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 很少用处。有谁常要跳高、跳远,有谁常要掷铁球、铁饼呢?这原不过是要借这种武艺来训 练人的体格,使体格强健起来。然后拿这强健的体格去做人生一切的事业。图画就同数学和 体育一样。人生不一定要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原不过要借这种研究来训练人的眼 睛,使眼睛正确而又敏感,真而又美。然后拿这真和美来应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使衣食住 行都美化起来;应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陶 冶”。图画原不过是“看看”的。但因为眼睛是精神的嘴巴,美术是精神的粮食,图画是美 术的本位,故“看看”这件事在人生竟有了这般重大的意义。今天在收音机旁听我讲演的 人,一定大家是有一双眼睛的,请各自体验一下,看我的话有没有说错。

《丰子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