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余秋雨学术著作概述

《艺术创造论》

初版时间:1987年

初版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内容概述:本书是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中的一本,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完成于1987年,同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后又在台湾允晨文化公司先后出过两版。一直有很多读者来信希望大陆重版此书。

这是一部适用于艺术创作实践的简要教程。作者从艺术的本性、艺术的眼光、人生意识等方面出发,对艺术的创造进行了大胆剖析,将不同时空的艺术经验邀于同室、熔于一炉,来展现人类对艺术认知的“异中之同”。作者选取的理论偏重于法国,因为他觉得法国的艺术思维更靠近感性;而选取的实例则偏重于电影,因为电影的综合程度、空间效能和群体接受,比其他艺术更经得起分析。作者故意与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理论教材的框架作对,只以国际美学思维和自身审美经验为标准,自行构建。自行构建的原则是力求简洁、轻便、质感、明了,彻底放弃任何装模作样的理论架势,增加感性解析。作者希望今天的读者能注意到他在18年前醒目提出的“创造”这个概念,理解这个概念对艺术的绝对意义,对整个中国文化没落和再生的绝对意义。

地位与影响:余秋雨的艺术感受力以及对此种艺术感觉的准确独到表达,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洞察能力、于艺术哲学之思辩能力在本书中展露无遗。“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包括《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四本,是余秋雨于80年代出版的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的修订新版。余秋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散文作家,而早年还以这四本扎实的学术著述奠定了他在学界的地位。本书属于学术著作的写作路数,但绝不同于一般学术表达之艰深晦涩,既有淹博深厚的文艺美学功底,又有文字表达的大众感染力、亲和力。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一直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余秋雨的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1983年出版,是余秋雨先生的首部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也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这些奠定了他在戏曲界的地位,也为他日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打下了基础。

《文化苦旅》

初版时间:1992年

初版出版社:尔雅出版社

推荐版本: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

内容概述:本书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了这本书。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背后的深层涵义,加以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道士塔》等文曾被选入人教版中学教材。

地位与影响:本书是余秋雨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本。自出版之后就受到文坛内外的一致好评。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这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获》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过,后来又陆续被海外报刊转载。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曾给余秋雨寄过出版约请。本书获: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1992年最佳读书人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读书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山居笔记》

初版时间:1995年

初版出版社:尔雅出版社

推荐版本:文汇出版社,2002年

内容概述:本书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写于《文化苦旅》之后,《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之前。该书写作始于1992年,成于1994年,作者为了写作此书,曾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该书于1995年8月在台湾出版,后因全国各省市的书市上出现了大批盗版,作者迫于无奈,于1998年9月交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大陆版的《山居笔记》。本书主要记叙了作者以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历程。其中纷繁社会中的一丝丝回忆,历史的回忆,回忆的碎片,这一切总会让我们陷入深思,有种很温馨的感觉。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地位与影响:作为自述性笔记,本书带给读者的已经不是一种享受,而成了一种印象,一种刻骨铭心的印象。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这深邃的文字犹如永远灵魂的脚步,虽然有些沉重,但很踏实;虽然漫漫,却永远光明。《山居笔记》用深刻的思考带给我们思想的洗涤。本书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霜冷长河》

初版时间:1999年

初版出版社:时报出版社

推荐版本:作家出版社,1999年

内容概述:本书是一部精品散文集,书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余秋雨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本书从四个方面作了框架性的勾勒,提出了一种有关谈论门径的建议,以求展开话题,激发思路,呼唤高论。作者解释本书只是一次“试谈”,仅作为抛砖引玉。全书共抛了四块砖,算是四辑。第一块砖,也就是第一辑,可名之为“人生的特例”。第二块砖,也就是第二辑,可名之为“人生的难题”。第三块砖,也就是第三辑,可名之为“人生的陷阱”。第四块砖,也就是第四辑,可名之为“人生的沟通”。本书行文典雅优美,在叙事中融合了渊博的历史观,娓娓道来格外生动,富含史学家之鉴往知来、洞悉透彻的精辟哲观,在诸多现象中抽丝剥茧而呈现中国文化独具之魅力。

地位与影响:可以说本书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长河》中历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体,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作者文章的主题。

《千年一叹》

初版时间:2000年

初版出版社:时报文化出版社

推荐版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内容概述:本书是余秋雨的又一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世纪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的衰落,并探讨了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而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地位与影响:本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曾在文坛风靡一时。作者一路行走,一路沉思的文风,加上思考的深度和角度的不同,以及语言的大气,重峦叠嶂的排比句和一字一珠玑的哲理,极具大家风范。从表面、形式上来看,本书是一部真实的考察日记,更是一个文化反思的过程,从这一层面来说,本书就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旅行文学了。作者在亲临古文明旧址、目睹其后裔现状时,所引发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感受,以及与之俱来的感叹和悲叹影响着每一位读者。作者感怀文明曾有的辉煌与高度,使历史与现实的相对展现,以观察对照的评述重点,构成切入主题的观察模式,反省古文明的兴衰起伏。这样的情怀襟抱,也使《千年一叹》的格局更显伟岸宏大。此外,《千年一叹》在对照人类文明的早年坐标时,并没有因此否定中华文明所显现的弊病,却反而因为重新认识,而对它的前景充满着信心。这样的民族自豪,在余秋雨的其它书中则是少见的。为了写作《千年一叹》而跋涉这样一条文化反思的路线,并在行途中坚持每天一篇,这种写作状态,余秋雨自认不会再重复。因此,他把《千年一叹》看成自己的压卷之作。

《行者无疆》

初版时间:2001年

初版出版社:时报文化出版社

推荐版本:华艺出版社,2002年

内容概述:本书记录了作者作为凤凰卫视欧洲之旅的嘉宾主持,历时6个月,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这次壮丽而浪漫的文化苦旅的全部行程是千禧之旅的3倍。本书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此书分为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透过作者的笔墨,我们可以看到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虽然历经上苍的考验,但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地位与影响:余秋雨的许多著作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是目前世界华文社区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作者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伊斯兰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至此,意味着作者对曾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整体影响的三大文明关注的完满。本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作者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闲、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行者无疆》透过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作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本书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借我一生》

初版时间:2004年

初版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社

推荐版本:作家出版社,2004年

内容概述:《借我一生》是余秋雨的一部记忆文学(余秋雨回忆录)。全书共分五卷25章,全文约41万字,厚达616页,娓娓道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包含父亲遭难、文革时期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亲自走访世界古文明遗迹等经历。

作者的父亲在年前去世,家人打开他天天紧锁的私人抽屉,发现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些文字资料为什么留存到生命最后,都不愿意在生前让后辈看见?由这些疑问出发,以一些普通人的形象,包括父亲的人生历程中牵涉到的祖母、祖父、叔叔、姑姑,还有母亲、外公、外婆、姨妈,这些人每个都是典型。作者开始逐一寻访自己前辈的人生历程,发现最重要的答案已经随着父亲的去世而永远失去,这种几天之间的咫尺天涯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并找到了文学感悟的基点。书中内容主要写作者童年时,举家从乡间迁到上海生活,及后经历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在这期间作者一家人遭遇到不少磨难,从而令作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性,产生了一股既迷惘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在逆境中求存,更体现到亲情的伟大。

这中间,包含着作者对于文革灾难的民间版本,对于二十几年来经济转型和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于仕途和学界的社会百态,特别是对于文化灾难的复燃机制和蔓延机制,做的一系列描绘与思考。作者在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表现了一种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立足大地、叩问世界的转型期精神选择。本书可以说是余秋雨的生命之旅,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地位与影响:余秋雨在创作上擅长于文体的创造和实验,毋庸置疑,本书是余秋雨具有划时代文学意义的一部新创作。本书首创“记忆文学”,更是由文化兴叹走向生命的洞见。作者不把这本书称作是回忆或纪录,而是称之为“记忆文学”,是因为作者以真实的经历为节奏,不同于传记与回忆录,呈现给读者的是深厚的文学价值,以“结构”代替“虚构”为特征,让故事魅力充满丰盈灵动,以“散文”幻化“史诗”,让人生对立,更形成迭荡力度,这便是本书划时代文学意义的所在。

本书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文笔简练纯净,优美自然。作品的情感厚重而深挚,意味悠长。以平正、真实的记忆性内容组建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验,以散文笔调贯通成一部史诗的努力,都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本书还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出全方位的表现力度,是一本感人肺腑的记忆文学。

《听余秋雨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