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沈复(1763-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沈复其人,工诗画,善散文,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他既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不是知名的文人墨客,他终身以游幕、经商、作画为业,浪迹天下,常年生活在社会底层,故此,其文章风格有着比较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

关于本书的成因,据史料记载,当是如此:嘉庆十三年(1808年),因为得到幼时好友石韫玉的举荐,沈复在赴琉球的使团中谋得一职。在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的海上旅途中,在生与死的体验中,沈复回忆起自己过往的人生,不禁产生了“浮生若梦”的感慨,于是挥笔写就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在开卷之初他便这样写道:“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事实上,这正是《浮生六记》得以问世的缘由。

一般来说,凡是伟大的作品大多能去沙存金,为人传诵,而这本书能流传下来堪称幸运。据俞平伯先生在《浮生六记年表》中记载,本书应是写成于清嘉庆戊辰(1808)年或稍后,当时只有作者的手稿,并未刊刻出版,所以不为世人所知,如果不发生意外,这本书很可能就此湮没无闻。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部手稿却奇迹似的保存了半个世纪,直到清代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它,并慧眼识珠,将其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并最终于1877年以活字版发行于世。此后,本书风行一时,多次印刷,有诸多版本,受到众多的欢迎和追捧,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拥趸。

《浮生六记》共六篇,故名“六记”,可惜,现在已遗失其二。文中,作者沈复以简单而又生动的笔调描述了他的爱情故事、人生变故、闲情逸趣、浪游快记等,其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和审美趣味。对于此书,许多学者都曾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其中尤以林语堂与俞平伯两位先生的评价最具代表性。林语堂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将主人公之一的陈芸称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扬;俞平伯则赞美该书道:“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总之,对于《浮生六记》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得风气之先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之作,是热爱古代文学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部杰作。

本次我社的重版,汲取各家所长,在译文上更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并且对于前四篇真品做了颇为精当的点评与赏析,非常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这部作品。此外,在附录部分,我们收录了伪作《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道》以及林语堂、俞平伯两位先生关于此书的两篇序文,希望读者朋友可以参考阅读。

《浮生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