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撕裂社会的爱|

原来陈水扁还是个老师,意外地给所有中国人上了一堂启蒙课。

自从他汇款瑞士案曝光以来,天天都有新消息,日日都有新发展,情节比电影还要好看。他的死忠支持者要不是改弦易辙大呼上当,就是痛心疾首垂头丧气。最可圈可点的,是其前度亲信,现任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一席话:“原来过去传闻证实是真的,……大家太信赖阿扁的权威及权力,将一切都交给阿扁,放弃了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导致一个人的错误,造成民进党的危机。”

过去那么多年,陈水扁政府有过那么多弊案传闻,为什么蔡英文和民进党的支持者全都没起过半点疑心?难道就真的是因为大家都太信任他吗?他们之所以“放弃了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与其说是陈水扁太有权威太具魅力,倒不如说是一连串更宽广的基础因素。这里头或许有同坐一条船的党性作用,或许有外人不可察的共犯关联;更重要的,可能是种思考方式的盲点。

正如台湾评论家南方朔先生所说的,在民进党执政的8年里,台湾社会已经被一道轴线切割为两半了,你要不是爱台湾,要不就是不爱台湾;支持陈水扁就是爱台湾的表现,而反对陈水扁自然就是不爱台湾的明证了。这条轴线的成立,不只是靠陈水扁个人的功劳,甚至也不单是其核心团队的责任,它还是一种建基在“本土主义”的民粹情绪。陈水扁团队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民间恐共的情结、日益狭隘的本土化倾向,和各路媒体的商业操作,一一扣连整合起来罢了。

“爱台湾”不只是民进党政府的旗帜,还是台湾许多“地下电台”的招牌。听过那些电台节目的人,都晓得他们讨论问题的模式。任何对于政府的批评与质疑,哪怕是多么局部的问题,都会轻易地被人扣上帽子,觉得那是蓝营的偏见甚至阴谋,而提出这些意见的人则一定是蓝营的同路人;蓝营的人都不爱台湾,他们爱的是中共,他们根本是一群台奸;所以他们一切挑战和疑问背后的真正目的就是出卖台湾。

在这样的舆论气候当中,所有问题都被移形换影地替置成“爱不爱台湾”,“是不是台奸”的伪议题。你觉得“三一九”枪击案还没查清楚?那么你一定是不爱台湾。你觉得扁嫂吴淑珍既然收到传讯,就该好好上庭受审?那么你一定就是巴不得台湾灭亡。有些商人甚至只是指出政府经济政策紊乱,都会被人怀疑他们是不是被中共收买了。于是提出任何一个问题,提问者都得先澄清自己的忠诚;任何一个批评,都像打在棉花堆上的拳头。于是社会论述变得愈来愈空洞,宛如一片沙漠。论述没有寸进,社会又怎能不空转呢?

这些人为什么会“放弃了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其实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只不过是把一切问题都思考成了一个问题,把所有判断都变成一种价值的判断。这才是大部分陈水扁支持者的病灶。

回过头看,近年大陆的民间舆情难道不也表现出了类似的倾向吗?一道切割社会的轴线正在隐约成形,你不是落在“左愤”(左派愤青)那边,就是落在“右愤”(右派愤青)那边。且不说特别敏感的政治话题,有时候就连“范美忠老师遇震先逃”这么单纯的社会现象,就连某条河道污染治理这么实际的环境问题,都能在网络上演化出爱不爱国的抽象争论。彷佛只要你有一点不同意见,你就是在用外国传媒的角度看事情,你就是洋奴,你就是不爱国了。反过来说,如果你赞成政府的某项政策,你就是被当局洗脑的愤青。在这种环境底下想要客观地探讨一些东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把所有问题都上升到很高层次的爱国之争,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好谈呢?如果所有议题都被简化成一个议题,那么大家又能学到什么?又能怎样利用“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呢?

原题为“灾难时期的自虐”,刊于《明报·笔阵》2008年08月21日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