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果实,只待偶然的邂逅

每年盛夏的雪顿节,清晨在哲蚌寺和色拉寺晒大佛朝拜,下午则在罗布林卡上演藏戏。通常罗布林卡藏戏会上演三天,能在这个时段和在这里演出的戏班子都是有历史传承的。每一个戏班都可以讲出长长的故事与故事中的人物。堆龙德庆县的觉木隆村和措美村这两个藏戏班子,就是每年都会出现在罗布林卡的历史现实版呈现。

中央四台来拍西藏风情的纪录片,我趁着机会跟着摄制组去了觉木隆村看藏戏,之前只是在雪顿节的罗布林卡看过藏戏,人山人海隔着无数头顶眺望过。这次专门请了觉木隆戏班演出藏戏的片段,正忙于农活的藏戏演员们都被从田里叫回来,在村庄外的平坝上搭起顶篷,边上用花布围成了一个更衣兼化妆间。虽然看似简陋,其实觉木隆藏戏是在所有藏戏剧团和流派中艺术方面发展最为完备丰富、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的一种,觉木隆村,应该说是蓝面具藏戏最正宗的地方——今天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前身,就是觉木隆村的藏戏班底。

每一场藏戏的演出,哪怕是很小型的演出,在中央的立柱上都会悬挂着绘有汤东杰布的唐卡,汤东杰布是一位噶举派的高僧,据说在1430年他主持营建西藏的第一座铁索桥。在建桥过程中,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七姐妹天生丽质歌声优美动听,人们称她们为阿吉拉姆(仙女)。以后汤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

藏戏的场子通常都不大,所以演出很注重与观众的情绪互动,村民一边摇着转经筒一边看,小孩子四处乱跑。演员在台上唱着,就有人径直走上去献哈达。还有专门的“茶水”随时走上前去给演员倒茶。轮到小丑出场,上面念一句对白,观众大笑着跟着重复一遍。

藏戏跟京剧的脸谱相似,颜色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雪顿节,在每年的8月下旬。在罗布林卡看过了觉木隆的藏戏,如果还有兴趣,不妨多找一些人,提前约定个时间,以村庄做背景再细细回味一下觉木隆藏戏。如果是想看一整出藏戏,除了出钱约演,更重要的是能看得懂和有时间,民间演出一出戏最短也有5小时,舞台上的演出则会缩短在2个小时以内。八大藏戏有《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

西出城走青藏公路到堆龙德庆的路口,向左转进镇中心,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右转经过乃琼镇之后,向西北方向探路而行就到了村庄。

雪山江河做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拉萨,时光静默如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