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袁崇焕的业绩与精神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大家好!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想对社会有所作为,都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靠什么?我想,首先要有过人之处,这个地方你做不了我能做,我超过你就是有过人之处。为什么有的人有过人之处,有的人没有?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过人之处必有过人之思想,所以他的行为,他做的事情过人。为什么有的人有过人的思想有的人没有过人的思想?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凡有过人之处必有过人的思想,凡有过人的思想必有过人的学习。因为有过人的学习,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激发比别人更多的智慧来指导他的行动,才可能做出过人的事情。学习,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想做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想讲一个例子,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大家知道世界上有一些人叫犹太人,他们人数很少,可是为什么犹太人这么突出?我多次去美国,美国的朋友和我说,犹太人如何如何,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很多人是犹太人,很多金融专家是犹太人。我举一个数字,大家听一听。犹太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0.25%,约占美国总人口的3%,但是犹太人占美国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27%,近1/3。美国有一个计算机协会,有计算机电脑发展基金,是一个最高的奖项,犹太人得这个奖的占美国人的25%,每四个得奖的人中有一个是犹太人。国际象棋比赛,得冠军的人中犹太人占50%。在19世纪,德国人里犹太人占1%,但做医生的占50%;在维也纳,犹太人的医生占到60%。今天美国的医生、律师、高级的电脑专家、华尔街金融精英,很大一批是犹太人。于是有人研究,说犹太人聪明,所以那么多人做医生、律师、金融家、电脑工程师、得诺贝尔奖或拿世界象棋冠军。很多医学家对犹太人的基因做了研究,证明犹太人的基因和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别。那么犹太人为什么这样突出?反复研究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犹太人从小就重视教育。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他们举了一个例子,中国的小孩刚会在床上、地上爬时,大人为了测验孩子将来的志向,用一种方法叫抓阄让小孩抓糖或钱等物。犹太人民俗里面也有抓阄,放一本书,书上抹一点蜂蜜,让小孩在上面爬。他闻到蜂蜜的香味,就会用舌头舔——孩子在不懂事的时候就培养他对书、对科学、对文化的兴趣和爱好。稍微懂一点事之后就特别注意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犹太人有一种传统,上学的孩子之间不攀比谁家的钱多、汽车好、父母官大,而是比孩子是否有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学识,这是犹太人全民族的风气。现在我国的学校还有一种流传下来的风俗,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之间攀比谁的父母官大、谁家的汽车好、谁家的钱多。犹太人这种社会风气、风俗有利于激励青年人学习、前进、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我们可以想一想,中国13亿人,如果全社会、全民推崇学习,把中国建设成为13亿人的学习型社会,从小孩到老人,孜孜以求地学习,那么我们青年一代将会在人类事业当中做出突出的贡献。比家长的官大小、汽车好坏、财富有多少,对个人来说是没有出息的,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没有出息的。

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人物很多很多,芸芸者众,杰出者寡。明清时代杰出的、有传记的人物数以十万记,但是历史已经化为灰尘,在人们的心里还留下深刻记忆并且还震动人们心灵的人为数不多,我想袁崇焕是其中之一。袁崇焕为何能震动我们的心灵?我想袁崇焕有四个字值得我们重视——“仁、智、勇、廉”,即“仁爱、智慧、勇敢、清廉”。

第一,“仁”

袁崇焕不是名门贵族或豪门权贵出身。袁崇焕家原来在广东,他祖父一辈经营一点木材、药材,小本生意。在广东和广西交界的地方有一个藤县,县里有个小山村叫白马村,袁崇焕在那儿上学,非常用功。袁崇焕先考秀才,又考举人,最后考进士。那个时候三年考一次进士,全国考中的人数约二三百名。整个广西藤县在276年间考上进士的只有两人,可见那时考进士比我们考大学、考重点大学都难。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特殊关系走后门。袁崇焕考取进士那年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北京考场就是现在北京的贡院。

袁崇焕考取进士之后第二年分配工作,到福建邵武县做知县。我几次去过福建邵武县,是一个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

袁崇焕考进士时,东北努尔哈赤已经兴起,万历四十四年建立了政权,也有了八旗军队。这一年努尔哈赤和明朝打了一仗,明军的指挥叫杨浩,也是进士出身,统率军队号称四十七万,兵分四路围剿努尔哈赤的根据地,努尔哈赤根据地所在的这个村只有一口井。(我小时候所在的村庄,几百户人家全村三口井,但努尔哈赤根据地的村子只有一口井。)杨浩统率四路军围剿努尔哈赤的根据地,要将其夷为平地。不料四路军队都战败了,消息传到北京,举朝上下极为震惊,这时袁崇焕在北京。他到福建邵武县后老惦记着到当时国家最需要人的山海关去。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明朝规定,全国一千三百多个县,每年知县都要到北京进行考核,腊月二十五进北京,不许进城,住在城外的寺庙里,各省管人事的副省长先对他们初步考核,考核完之后再进到城里由吏部、都察院进行复试。考的结果是成绩好的升官,成绩一般的平调或再任一届,成绩差的退休或免职。考查后,袁崇焕的结果是有人推荐他升到兵部职方司主事——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他一个人骑马从北京到山海关,考察军事形势,回来说了一句“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矣”,意思是给我兵、马、钱、粮,我就能守住山海关。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明朝皇帝派官员到山海关以外去,官员说身体不好不去,从陕西、山西到河北一带派去的兵都跑了,怕打仗,因为打仗可能丧命。

袁崇焕这时想的是“仁”。这时山河破碎、黎民流亡,他要去拯救难民于水火。于是皇帝派他去了,他去之后非常勤苦、敬业,政绩卓著,从六品升为五品,后又升至四品,三品,二品,官做到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当时是六个部)兼沈阳军区司令。袁崇焕不带家眷,直到后来打仗最危急的时候,他才把妻子和八十岁的老母亲带到城里——与城共存亡。国难当头,袁崇焕挺身而出,哪里困难就到哪里去。当时在北京做官的尚书、侍郎、翰林,有些人把家眷打发回家,金银财宝运回南方,怕北京失守后家破人亡。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到了山海关,袁崇焕的“仁”不是一般的“仁”,而是“大仁”。

第二,“智”

我们培养孩子,从小到大,特别要注意培养、启发他的智慧,不要死读书。

袁崇焕的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努尔哈赤很了不起,不过我发现袁崇焕比努尔哈赤更高明,因为努尔哈赤就败在袁崇焕的手下。

努尔哈赤起兵后攻打辽宁抚顺,明军败;接着打清河,明军又败;然后打开平,明军再败;再打铁岭、沈阳、辽阳(当时辽宁的省府不在沈阳而在辽阳)、广宁……明军还是败。明军退到山海关和宁远,兴城离山海关二百里,明朝在东北兵部尚书、督师、总兵都是大官,怎么回事呀?屡战屡败。明朝的官员很多也是进士出身,官做到三品二品甚至到一品。努尔哈赤攻打抚顺,明朝守军把城门一关,将护城河的吊桥吊起来不就可以吗?因为当时努尔哈赤的部队没有后勤,马、弓箭、刀枪、粮食自己预备,他们一般带七天到十天的粮食,把部队集中起来开到抚顺再回去,来回两天的路程,所以打仗的时间只有五天,如果明军把城门一关把吊桥一吊守城,耗上七天,没有粮食了努尔哈赤自然就回去了。努尔哈赤弄了一些人牵着马、驴扮装成商人混到抚顺城里,攻城的时候里应外合,里面的人把城门打开,就打赢了。后来也是这样。明朝丢了四个城,应该想一想为何会丢。沈阳是卫城,孙子兵法讲:守城守住就是胜,攻城攻下才是胜。而明朝的沈阳城的将领看努尔哈赤来了,城外是空河,他和士兵先喝酒,喝到半醉半昏打开城门就带着骑兵出去了。明朝的骑兵打不过八旗的骑兵,为什么打不过?明朝的马是在马圈里喂的,天凉了还给盖上棉被一样的东西御寒。而八旗的骑兵训练的时候,让兵骑着马跨沟,从火里或者水里冲过去,使战马像武器一样。明朝的兵戴毡帽、穿长衫,冬天冻得直哆嗦,没有武器,骑兵把马卖了喝酒,租个瘦马、骡子混事,这样的骑兵怎么可以打仗呢?努尔哈赤的骑兵身着盔甲,结果守城的明朝将领被努尔哈赤的士兵射中十四箭,落马而死,全军覆没。到辽阳时明朝的守城将领是进士出身,他不吸取丢沈阳的教训,亲自下令把城门打开,吊桥放下,在城外安营扎寨,和努尔哈赤的大营对着。辽阳城外是平地,两军大战,打不过努尔哈赤的军队,守城将领退到城内看形势不好就自杀了。明朝六个城丢了,还不吸取教训,明朝的将领还不关闭城门。在辽河边大约一百步一个兵,辽河长约一百里,以河为界,每人手里拿个棍子站着,能守住城吗?还是不派兵守城,而是带了三万兵在平原上和努尔哈赤交战,最后投降。明朝换了一个王在进,后来又换了高缔,高缔下令撤兵,从锦州一直撤到山海关。城毁了,兵撤了,从锦州走到山海关大约三百里,老百姓扶老携幼,路宿荒郊,哭声震天,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受命。

袁崇焕吸取了前几次城门失守的教训,把城门关上守城,城外的老百姓也不让入城。努尔哈赤、皇太极叫阵,袁崇焕就是不出城,依靠坚固的城池,军民联防(他派人到巷口调查看是否有奸细,往城墙上送饭、弹药、水),死守固守拼命守。守城时袁崇焕让士兵们在城上向下滚木头、石头,放箭。努尔哈赤挖城,袁崇焕用被子、绳子包着炸药放到下面去炸。袁崇焕还使用“红夷大炮”守城,“红夷大炮”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努尔哈赤的军队被炸得人仰马翻、死伤无数,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袁崇焕就靠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把仗打赢了。只有宁远没有努尔哈赤内应的奸细,没有夺门之叛徒。努尔哈赤从起兵到宁远之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败在袁崇焕的手下,那年努尔哈赤六十八岁,袁崇焕四十三岁。努尔哈赤受伤、生气,当年8月11日就死了。袁崇焕用西洋大炮守城,取得宁远大捷。明朝这个时候朝廷欢欣雀跃,论功请赏,魏忠贤头等功,赏袁崇焕三千两银子。

皇太极继位,又率大军进攻,结果宁、锦大捷,袁崇焕又胜了。

第三,“勇”

一个人很难做到勇,从政、经商、治学、统兵,都需要勇敢的“勇”字,袁崇焕突出的一点就是“勇”。

袁崇焕去离山海关四十里的地方办事,一个人走夜路,大概走了五个小时。当时荒无人烟、野兽出没、遍地荆棘,守城的将士无不惊讶、称赞——他胆子太大了。

王在进说锦州、宁远都守不住了,就守山海关吧,想在山海关城外八里的地方再修一座城,用那座城来保卫山海关这座城。袁崇焕不同意,说不行,敌人打到那座城山海关这座城也完了。袁崇焕是个小官,王在进是个二品官,王在进不听袁崇焕的意见。一般的人就算了,但袁崇焕有责任心,正式写了封信给当朝宰相,讲自己的意见,见没有回信又写了第二封信。宰相不能判断是袁崇焕的意见正确还是王在进的意见正确,他给孙承宗写信,孙承宗是当时的大学士、天启皇帝的老师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说:“我亲自去调查一下,看谁的意见正确。”他去到山海关看了形势,觉得袁崇焕的意见对,应当在宁远修城。宁远北面是两座山,骑兵从沈阳过来必须通过山口,山口宽约一百米,过了山口修一座城把山口挡住。孙承宗大学士是一品,皇帝的老师,孙承宗诚心诚意和王在进谈了七天七夜,王在进还是不接受。孙承宗就回朝和宰相说了,给天启皇帝上课时和皇帝说了,王在进不可重用,皇帝把王在进调到南京。谁也不愿意去宁远,皇帝派孙承宗去了。越级上告是官场的大忌,袁崇焕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孙承宗后来给免官,那时朝廷很黑暗,正直的官员待不住。天启皇帝过生日,孙承宗想在给皇帝祝寿时向皇帝汇报前方的情况,求皇帝的支持。魏忠贤以为孙承宗要清除皇帝旁边的奸臣,先向天启皇帝汇报不许孙承宗进城,紫禁城的城门都关了,又打开城门加急到朝阳门外把孙承宗截住,说“你再前进一步就杀头”,孙承宗没有办法就回了山海关。后来孙承宗被免职,清军打过去的时候,孙承宗全家48口殉难。

高缔要撤兵,袁崇焕不同意。高缔说:“如果袁崇焕不撤,就让其他人撤。”袁崇焕说一个人要躺在宁远的孤城里,独挡努尔哈赤的侵入。袁崇焕一万人阻挡努尔哈赤号称十三万人的进攻,袁崇焕说死也要死在宁远。

明朝派养马、打梆子、传膳的太监做山海关总监,做辽东军区驻宁远、锦州等地的钦差。

太监在宫里没有文化,没打过仗,更不会用火枪火炮,袁崇焕不同意,要求撤掉。当时魏忠贤当权,魏忠贤派太监去看着他。崇祯皇帝又派了一个太监在北京监军,李自成打北京之前太监先投降了。袁崇焕提出要撤这些太监,这需要勇气,敢对皇帝说“不”是很难得的。

第四,“廉”

袁崇焕做福建邵武知县,穿着官服登墙上屋爬到房上给老百姓做主。袁崇焕做了一任知县,县志对他的评价是“分文不取”。袁崇焕在辽东时老家来信说父亲死了,让他回家处理丧事,袁崇焕没有路费,没有钱给父亲安葬,靠同事、朋友赞助。这么大的官回家的盘缠都没有!袁崇焕统率军队多的时候大约有十五万军马,过手的银两数以百万计,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分文不取”。袁崇焕死了以后抄家的结果是“家无余资”——当时抄家的报告显示家里没有钱。有一次我做一个报告,在场的大约有四十多个人,有一个人,我看着级别至少是处级干部,我刚一讲他就站起来,说:“你说袁崇焕仁、智、勇、廉,难道比我们共产党员还高明吗?”我说:“袁崇焕做知县分文不贪,死后抄家是家无余资,你是否敢说你分文不贪?”我们看了袁崇焕的事迹都非常受感动。袁崇焕大仁、大智、大勇、大廉,经手上百万的银子,修一个太和殿才几十万两银子,他能做到分文不贪;和皇太极打仗,袁崇焕是文进士出身,身上中箭仍与皇太极交战。

袁崇焕也有弱点,过于耿直,得罪了一些人,最后被崇祯皇帝所杀。明朝的杀人刑罚有两种,一种是“绞”,一种是“斩”,“斩”比“绞”的刑罚重。因为“绞”后尸首是全的,“斩”后头身份离不能留全尸。袁崇焕是“磔”刑,即千刀万剐。我看过一个照片,是清末民初一个澳大利亚人拍的。北京一个国际协会请外国大使、参赞等,邀请我给外交官讲清史,讲之前吃饭时,一位大使夫人说送我一套书,里面有莫理士的照片,有几幅是斩首,有两幅是“磔”刑,虽然是清末不是明末的,但刑罚是一样的,这对袁崇焕是多么残酷。

崇祯皇帝把袁崇焕杀了,当时有个兵部尚书叫陈西甲,皇太极要和明朝谈判,崇祯就派陈西甲负责此事。有一天夜里陈西甲看完信后睡着了,把信放在书桌上,早晨家人以为要发出去就抄了发出去了。满朝知道后哗然,说怎么还要谈判,明朝特别忌讳谈判,崇祯皇帝就把陈西甲杀了。康熙皇帝敢于自己承担责任,但崇祯皇帝文过饰非,把袁崇焕给杀了,逼着皇后、贵妃自杀,自己杀了十五岁的女儿,四面楚歌,孤家寡人,天亡崇祯也。

有人写信给我提意见说:“您说明朝不好,万历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机构不是照样运转吗?”万历皇帝吃全国最好的,穿江宁、杭州最好的丝织品,住在北京的紫禁城,中国有9000万人,9000万人用血汗养着他,他却二十多年不上朝,这是非常不对、不好的。

封建君主的罪恶要揭露、要批判,为国家做过贡献的民族英雄要学习。要有一个是非,特别是要提倡民族精神,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要特别提倡,袁崇焕的爱国精神要特别提倡。我到韩国,韩国人处处体现他们的大韩民族精神;我去美国,韩国、美国人不买日本的汽车。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正义的传统精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让我们的人民生活更美好。

谢谢大家!

听众: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都家喻户晓,袁崇焕对大家来说比较陌生,这是为什么?

阎崇年:袁崇焕反清反满,袁崇焕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被杀,过了14年明朝就灭亡了。因为袁崇焕反清,清朝不可能宣扬袁崇焕的精神;民国本来要提倡袁崇焕的精神,结果时间很短。新中国成立后应当宣传袁崇焕的精神,但那时“帝王将相”都在批判横扫之列,袁崇焕是将,所以没有很好地宣传。“四人帮”倒台、改革开放以后,连续开了四次袁崇焕的学术研讨会,其中有两次是国际性的,关于袁崇焕的小说、文章、电影逐渐发表,袁崇焕的精神才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听众:袁崇焕死了之后尸体被部将及后代守了300年,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阎崇年:袁崇焕死后资料散失了,袁崇焕的遗体如何处理的,有传说,但正史没有记载。袁崇焕没有儿子,且袁崇焕死后不久明朝就灭亡了,袁崇焕的遗体到底哪儿去了,并不清楚。北京有一个袁崇焕的墓,“文革”期间把墓给挖了,其中没有遗骸和其他东西,也没有衣服的残渣,墓可能是象征性的,也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他的事迹。

听众:历史上说袁崇焕死了之后百姓对他极其憎恨,皇太极使的是什么计策?为什么百姓会这样对待袁崇焕呢?

阎崇年:历史对皇太极的反间计是有记载的,反间计的结果是崇祯皇帝把袁崇焕抓起来,把袁崇焕千刀万剐。这件事情主要是崇祯的责任,他有一个梦,要使明朝中兴。皇太极打到北京之后,崇祯皇帝的中兴之梦破灭了。北京城的老百姓,可能有的人受蒙蔽,以为袁崇焕是奸细,所以恨他,但花钱买肉生食之不合常理,这些材料可能有夸张。京城百姓受蒙蔽的道理,我们可以理解。“文革”时,老百姓也在喊口号,是受“四人帮”的蒙蔽。袁崇焕死的时候,有很多谣言,说袁崇焕引皇太极攻打北京,变成奸细,很多老百姓不理解,咬牙切齿,后来知道是皇太极的计策,袁崇焕被处死的九条罪状都是莫须有的。一方面是群众不明真相,受到舆论的误导,另一方面史料有夸大,不能完全相信,要分析、判断性地接受。

听众:如果袁崇焕不死,他有没有可能改写历史?

阎崇年:历史不能假设,历史是自然发展的。但明朝灭亡是个必然的过程,只是可能要延缓一些时间。袁崇焕不死并被加以任用的话,可能会延缓明朝的灭亡。如果奸臣当道,袁崇焕即使不死也无法发挥作用。

谢谢大家!

《发现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