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被熟悉的事物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比那些不熟悉事物对我们的影响更大。通常,我们做判断的依据多半是建立在现有的、可用的信息基础之上,大脑常常利用了已知信息,却忽视了未知信息可能也很重要。这一现象就叫“可用启发学”。

那么,这个陷阱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回想你昨天还在看的一本书,猜测一下,是首字母为“K”的单词多,还是“K”字母位于第三位的单词多?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许多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都迅速且肯定地回答首字母为“K”的单词更多。你是不是也会这样回答?是就对了,我们都上了“可用启发学”的当。

我们做判断的基础是记忆中更容易想起的信息,而想起首字母为“K”的单词比想起“K”位于第三位的单词更容易!

一位“莽汉”是怎样诞生的

“可用启发学”的思考陷阱不仅会让我们自己不好过,还会影响我们的同事和伴侣。

当我们评价身边人的时候,总是利用当下掌握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是空穴来风,或者充满了偏见。我总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参加过的各种活动上,大家都是在互相打听,很少有人全面地、客观地了解一个陌生人。

在一次汽车产品发布会上,我站在舞台边和一位嘉宾聊天。一个同事走过来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嗨!我搞定了,会后我们可以开新款敞篷车在跑道上跑一圈。不要告诉别人啊!只有你、我和诺顿先生,如果他愿意的话!”

说完,他脸上带着得意的笑走开了,坐到了活动现场的第一排座位上。然后,和我谈话的那位嘉宾对我说:“哎呀,他可真鲁莽!”

我顺势回答说:“是啊,他经常做这种事。”

“我还听过关于他的几件事……”我彻底掉入“可用启发学”的包围圈中。在我们的谈话中,我的那个同事从一个正派的人变成了莽汉,并且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事迹佐证。

过了一会儿,我做了一个小测试,问另一个在场的陌生人,他对我的同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我对他很有好感,因为他坐在第一排。”这个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海德堡比比勒菲尔德大吗?

许多亚洲人总是认定海德堡比比勒菲尔德大。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据说是从旅游书上。那些热销的旅游书上,对海德堡的介绍总是比比勒菲尔德多。以此为基础,亚洲人判断比勒菲尔德不出名,也不太重要,所以它肯定比海德堡小得多。

可用启发学的思考陷阱无处不在:在上面提到的字母“K”的例子中,在对同事评价的例子中,以及许多我们的日常判断中。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自我评价和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已经熟知这一点了。心理学家了解得更深入,他们指出:我们对自己形象的认识,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稳定,因为自我评价也基于可用启发学。

在一项试验中,心理学家杰弗里·哈道克让第一组参试者回忆6个体现自己自信的事例。这个过程很快、很顺利。然后,他让第二组参试者回忆12个体现自己自信的事例,这个过程则既不快也不顺利。第二组参试者绞尽脑汁,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随后,杰弗里要求两组参试者评价自己是否自信。你能猜到结果吗?那些被要求回忆6个自信事例的参试者表现得相当自信。那么另一组呢?他们的表现截然相反。因为他们把在回忆12个自信事例中遇到的困难,当作自己人生中自信心较少的标志。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缺乏自信。

A解决方法:保持头脑清醒

(1)多记录信息

思考和直觉在很多领域都是相悖的。相信直觉的人容易被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和展示顺序所影响。翻看一个记录详细的记事本有时比相信直觉好用。研究证明,能做出更准确判断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掌握大量信息的人。

(2)做加减法

很多人难做容易的决定。那么如何让困难的决定变简单呢?大多数人都会遵循古老的方法:加减法。这个方法让我们可以对各方面的优劣势进行评估析。

(3)别被偏好误导

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会反映我们的偏好。一旦我们意识到偏好和行为不一致,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用专业术语解释就是我们感受到了“认知失调”。研究证明:感知鼓励我们改变自己的偏好,重新建立和谐的认知。很多时候,“我这么决定,因为我喜欢”应该改为“我喜欢这样,因为我是这样决定的”。

(4)把直觉(ABC)和逻辑思考(DEF)结合起来

我们的固定思维妨碍甚至阻止我们达成目标。当固定思维对我们形成阻碍的时候,自我引导的方式非常有帮助: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这个方法是阿尔伯特·艾利斯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这个方法的优势在于它构成清晰且方法简单。

当我们对情况做出反应的时候,我们会分三步处理信息。最开始是触发事件(A=触发)。我们将这个事件和我们的评价模板结合在一起,由此产生并相信一定的信念(B=信念)。在此基础上,导致了我们的行为结果(C=结果)。这种ABC对情况、事实和关联的无意识反应,就组成了直觉。

接着让我们从一个轻松的讨论开始(D=争论),在这次讨论中我们尝试运用那些平时不常用的论据、解释和观点。在寻找论据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认识那些不同于已知的软弱、一无所知、对决定沮丧的感觉很有意思——这一步就是认识或效果(E=效果)。借助更多的行为选择,我们的未来有了保障:我们决定通过更多重要步骤,让我们能够在未来像自己希望的那样采取行动(F=进一步行动)。你可能已经意识到:D是关键。对论据的发现、检验和权衡是清晰决定的转折点。

一个日常事例——

触发:你即将做小组演讲,感到心跳加快,推论仍旧活跃。推论的基础是你的信念。

信念:“心跳加快的时候,我会有压力。这通常也表示事情会变糟。”由此得出结论。

结果:你开始结巴,表现得不自信,演讲并不成功。这个ABC的效果会自我加强。然后你在下一次的演讲中表现得更不好,下下次更不好。打住。现在开始检查你的推论。

争论:现在开始。在和自己的讨论中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去看自己的反应。心跳加快还意味着什么?不一定就是“我搞砸了”。它也可以是:“我已经准备好了,思路清晰。这种反应对好的演讲来说非常重要。上一次家乡的俱乐部赢得网球联赛冠军的时候,我不也是这么激动吗?”这种讨论自己推论的效果,你一定能想象得到。

效果:“是的,就是这样”,你想“其实我并不需要这么担心”。然后你就知道:“其实我不必担心。因为身体给出的提示,说明一切正常!”这样,你后续的行为就和之前的ABC状态完全不同。

进一步行动:你对自己说:“好的,我现在不仅能做小组演讲,还能主持培训,把同样有怯场问题的同事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也许我还应该进入更大的群体。这种刺激,这种心跳加快的感觉,是多么神奇啊!”

这样,我们才能有意识地质疑自己的观点,辩证地去认识,有目的地改变。把直觉(ABC)和逻辑思考(DEF)结合起来,才能跳出思考陷阱,得出新的结果和决定。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