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假朋友

希望从享乐、财富、荣誉、权力及豪言壮语中找寻快乐的人,如同幼稚的孩童想要抓住彩虹,穿在身上。

——顶果钦哲仁波切

要辨别哪些外因和心态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哪些阻碍快乐,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识别快乐,免得将快乐和一些表面相似,但实质大不相同的东西混为一谈。

快乐和享乐:大混淆

我们常错将享乐当成快乐。印度谚语说,享乐“不过是快乐的影子”,是感官、美学、智力上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快感。享乐产生于某个具体的情境、地点或时刻,高度依赖外物,本质上极不稳定,很快就会消减,甚至变为不快。接连不断的享乐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心生厌恶。一顿美餐让我们心花怒放,但饱餐之后就丧失对美食的兴趣,如若继续进食,厌恶之感便油然而生。从寒冷的户外进入炉火熊熊的室内,凑到火旁,倍感身心愉悦。而一旦暖和过来,我们便不愿离火太近,唯恐烧伤自己。

享乐就像燃烧的蜡烛,越用越少。享乐由某项活动刺激产生,该活动多次重复之后人便心生厌倦。痴迷地倾听巴赫的序曲要聚精会神,哪怕耗费的精力再少,也难保持持续的专注。很快,倦意袭来,音乐也丧失了魅力。倘若我们被迫连续几天听巴赫,优美的音乐也会让人无法忍受。

进一步来讲,享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体验。故此,它容易变成自私,有时还会影响他人的福祉。鱼水之欢通过身体的感官刺激,彼此互生喜悦之感,但只有在互利、利他的基础之上,这种享乐才能超越自我,真正增进快乐。你可能从损害他人利益中获得快感,但绝不会从中得到快乐。残酷、暴力、傲慢、贪婪等负面的心态或许能带来享乐,但断然无法带来快乐。法国小说家及评论家朱尔斯·巴尔贝多·尔维利(Jules Barbey d’Aurevilly)这样写道:“享乐是疯人之快乐,快乐是圣人之享乐。”

有些人享受复仇的快感,以折磨他人为乐。同样,商人为打败竞争对手而欢喜,小偷会为赃物而开心,观众会为斗牛战死赛场而狂喜。这些病态的狂喜状态,转瞬即逝,与快乐无关。

对感官享乐的追求,热烈而又几近机械,和许多其他类似的追求一样,从最初的满足慢慢变成执着,最终走向幻灭。享乐的快感通常也不会持久,正如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在《汤姆·奥桑特》(Tam O’Shanter)中描述的那样:

享乐犹如盛开的罂粟花,

枝头刚摘下,艳色即已差;

又像雪片落河上,

顷刻的晶莹,永恒的消亡。[1]

与享乐不同,真正的充盈感也会受环境影响,但不取决于环境。充盈感持久,不会变成快乐的反面,而且随着经验持续成长。真实的快乐带给人满足感,进而慢慢变成人的第二本性。

快乐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了解心智运作的微妙方式后产生的深刻的情感平衡,与外界的活动无关。享乐源于接触让人愉悦的对象,一旦接触中断,快感随即消失。只要我们与自己内在的本性和谐共处,就能感受到持久的快乐,达到真乐的状态。真乐由内而发,绝不纠缠于自我,故而无私是真乐的固有特点。内心平和的人,和家人、和邻居,甚至和社会,都能建立起平和的关系。

总之,享乐与快乐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两者的差别并不意味我们不能寻求感官愉悦。我们可以尽情地欣赏美景,遨游大海,细嗅玫瑰。只有当快感扰乱内心的平静,沉迷享乐时,或当我们厌恶一切阻碍享乐的东西时,享乐才成了快乐的障碍。

虽然享乐和快乐不同,但也不是快乐的敌人。享乐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我们怎样感受它带来的快感。倘若执着于享乐,阻碍内心获取自由,进而引发贪婪和依赖,享乐就成了快乐的阻碍。如果享乐是当下的体验,内心感到一片宁静、放松、自由,它就会增进快乐,而不盖其锋芒。

快乐和欢乐

快乐和欢乐的区别更加细微,欢乐是内心快乐的外在表现。欢乐不一定表现得很热烈,也只针对当下而生,但它的影响会延续下去,形成持续的喜悦,可称为“生命的喜悦”(joie de vivre)。意外的欢乐能促进真乐,但并非所有欢乐都源于真乐。克里斯托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在其快乐心理学系列作品中提到:“有些不健康的欢乐,比如报复带来的欢乐,就缺乏快乐的宁静特质。快乐是平静的,与兴奋的欢乐有所不同;我们会欢乐地跳起来,但是不会快乐地跳起来。”1

定义快乐,以及明确快乐的含义非常困难。同样,欢乐一词也含义模糊。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指出,五种感官的快感都能引发欢乐,故而欢乐多种多样,比如有趣(从咯咯笑到捧腹大笑)、心满意足(较为平静的满足)、兴奋(面对新奇和挑战时)、放松(在恐惧、焦虑甚至快感等情绪之后产生)、惊奇(惊讶、憧憬,无法相信或理解)、狂喜(忘乎自我)、鼓舞(攻克难关,完成冒险)、自豪(当孩子获得荣誉时)、升华(见证善良、慷慨或慈悲等行为时)、感激(作为受益者赞赏别人的无私行为),甚至病态的幸灾乐祸(乐于看到别人受难,比如报复)。2还有随喜(rejocing)(目睹别人的快乐)、喜悦或者着迷(灿烂的满足感)、灵光(spiritual radiance)(源于心底的幸福和悲悯的、平和的欢喜),这些情绪多是较为持久的状态,故而和前面短暂易逝的情绪有别。

上述情绪都有一种欢乐的成分,具体体现为脸上的笑意,以及表达情绪的特定表情和声调。但是要想使欢乐成为快乐或者增进快乐,则不能带有任何负面情绪。一旦愤怒或嫉妒喷薄而出,欢乐就会立即消失。一旦欢乐沾染上依赖、我执或骄慢,欢乐也会慢慢消失。

要使欢乐持久而成熟,用法国作家高乃依(Corneille)的话讲,即达到“心灵绽放”的状态,就必须真正具备快乐的特质,比如心境澄明(clarity of mind)、仁慈,并且逐渐消弭负面情绪和私心。

纵情欢乐

“纵情欢乐”已经成为现代人类尊奉的潮流,这种生活态度只为避免独处,强迫自己极度活跃,完全丢掉失落和伤感,每时每刻都排满计划和任务,认为生活只要够充实,意义便无关紧要,一旦停下来,一切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我有一些导游朋友,做的是亚洲文化旅游的业务。他们告诉我,客户无法容忍旅途的任何间歇。“五点到七点之间真的没有任何安排吗?”游客会焦虑地问。我们害怕面对自己的内心,于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外部世界上,用五种感官体验生命。有人以为通过强烈的体验便可获得丰富人生,事实上这种想法极其幼稚。

如果多花些时间了解我们内在的世界,便会发现里面充满对过往的恋恋不舍和对未来的无尽遐想,满是白日梦和想象。真正的满足来自内在的自由,给每时每刻带来充实的色彩。与白日梦和想象不同,这种满足是内在的幸福体验,看得到世间万物的美丽。真正的满足是懂得如何享受当下,愿意培养利他精神和平和的态度,使人性好的一面日趋成熟,即先改变自己,然后更好地改变世界。

虚假的高潮

我们幻想一夜成名、瞬间暴富,满足我们所有欲望,但这种满足往往极其短暂,对提升幸福感毫无用处。一位著名的歌手向我讲述自己对名利的不安和失望时,失声痛哭:“我真希望自己没有成名!”研究表明,遇到赢得彩票这类出乎意料的情况,人们的快乐指数会暂时上升,但无法长久地改变精神面貌。拿彩票中奖的人来讲,大多数人在突如其来的好运之后感到惊喜,但是一年以后,满足感水平(Normal satisfaction level)就会回归正常。3有时,这种让人嫉妒的好运还会破坏“人生赢家”的安稳生活。已故的心理学家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举过一个例子:一位24岁的英国女士中了100多万英镑,于是她辞去工作,不久便深感无趣;在高档小区购置了一套新房,却发现与原来的朋友断绝了来往;买了一辆豪车,自己却不会开;给自己买了堆成山的衣服,但大多束之高阁;出入高档餐厅,却发现最喜欢吃的还是炸鱼薯条。不到一年,她便感到绝望和痛苦,生活空虚寂寞,毫无满足感。4

这个消费者至上的时代,从来都不缺虚假的快感。精明的商家不知疲倦地设计刺激我们感官的商品,让我们的情绪亢奋到彻底麻木。一位朋友看着纽约闪闪发光的广告牌,沉思片刻后评论道:“他们打算偷走我们的心智。”真正的快乐与狂喜截然不同,快乐是人们内在幸福的自然表露,狂喜则出于瞬间的兴奋。任何肤浅的刺激都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最后只能以失望告终。

痛苦和不快

区别了快乐和快感之后,再来区分痛苦和不快。我们遭受痛苦,但却制造不快。梵语中,dukkha(痛苦)与sukha(真乐)相对。Dukkha并不仅是不快的感觉,还指人类面对苦难和痛苦的脆弱。这种脆弱最终会导致厌世情绪,认为我们无从找寻生活的意义,生活也不存在意义。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在其作品《恶心》(Nausea)中,让主角说出了下面充满消极情绪的话:

如果有人问我活着的意义,我会坚定地说,生命只是空空如也的容器,没有任何意义。每个人都是行尸走肉,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局促不安。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活在世间。每个生灵都感到困惑、焦虑、多余……我也多余……我依稀想过自杀,这样也能帮世界剔除一个肤浅的个体。5

认为世界如果少了我会更好,是很多人自杀的原因。

导致痛苦的原因有很多,有时我们能够应付,有时却无计可施。天生残疾,重病缠身,亲友去世,卷入战争或自然灾害,这些我们都无法掌控。不快则完全不同,它是我们经受痛苦的方式。外在条件引发的身体或道德上的痛苦,能使我们产生不快,但不快和痛苦并无本质的联系。

一项对四肢瘫痪人群的研究表明,刚瘫痪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考虑过自杀,但是瘫痪一年后,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痛苦不堪,大多数人觉得日子还算不错。6既然心智能将痛苦转化为不快,那就说明它掌控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只要稍稍改变我们的想法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可以大大改善生存的状态。故此,改变体验短暂情绪的方式,能改变我们的心态,从而改变生存方式。这种“疗法”将目标对准磨人的痛苦,让人类体验最为丰盛的人生。

快乐练习

区分快乐和享乐

回想一次身体的享乐,想一下快感强烈的程度。回忆最初如何享受这种快感,如何慢慢平淡下来,再接下来慢慢变得厌倦无趣。这种享乐是否给你带来了内在的或者持久的满足感?

回忆一个欢乐和快乐的时刻。你给别人带去了真正的快乐,你全身心地享受爱人陪伴,或者你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观。这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想想这个时刻对你心智的长远影响。它使你感到满足。想一下持久的快乐与暂时的享乐有什么区别。

学会珍惜幸福的时刻,培养感受快乐的能力。

[1] 此诗选用了王佐良的译本。——译者注

《学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