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条件反射

有了条件,我们就走出了先天行为的王国,走进了学习领域。条件反射虽然是对同一刺激的重复反应,但却是习得的反应。条件反射的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研究(详见第3章“流口水”的内容)。

这种类型的条件反射被称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或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开始于自然联结的刺激反应:非条件刺激(US)和无条件反应(UR),两者之间有一个生物联结。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无条件刺激是肉的气味或味道,关联的无条件反应是分泌唾液。实验者还设置了一个生物概念上的中性刺激,将其称为条件刺激(CS),该刺激会与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所以,当巴甫洛夫的狗把一种特定的声音(条件刺激)与肉的味道或气味联系起来时,条件刺激就开始与条件反应(CR)发生关联,这一反应通常(但不总是)与无条件反应相似或相同。事实上,巴甫洛夫发现,狗对条件刺激产生的唾液成分与非条件刺激产生的唾液成分不同。

行为和关联

当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时,他相信自己已经发现了隐藏在该联系背后的生理机制,他觉得没有必要再去进一步研究观念之间是怎样互相关联的了。

意外!或不意外

最近,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罗伯特·瑞斯克拉(Robert Rescorla,生于1940年)做的更多的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研究工作表明,条件反射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它(如巴甫洛夫发出的铃声)不仅是代表或代替非条件刺激(如肉的气味或味道)。相反,生物体(如狗)学习怎样利用条件刺激来适应环境,包括其与无条件刺激的预测性关联。如果条件刺激在其他时间、在无条件刺激之前或者与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就不会产生条件反应,这证明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复杂。这表明,动物学习预测的能力对于建立条件反射非常关键,条件反射实际上就是在经验上消除意外。当狗(或别的动物)发现条件刺激能预测无条件刺激时,无条件刺激中意外的元素就减少了。

如果条件刺激多次不与无条件刺激相关联,条件性行为就会消退(消失)。如果两者再次关联(重新学习的联结比初次学习更快),这种联结又会重新恢复;或者如果暂停一段时间不暴露在条件刺激中,这种联结就会自发地恢复。

学习=编程

行为主义者约翰·华生对巴甫洛夫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相信,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学习和行为(包括语言)。1913年,他在宣布行为主义观时声称,人的性格完全可以通过谨慎刺激和反应来确定: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培养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婴儿,不论其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强盗。

在这个模型中,遗传是毫无价值的,环境就是一切。此外,人格完全是被决定的,没有任何空间留给自由意志甚至意识。华生毫不妥协地断言,行为就是我们的全部。他不需要用认知结构或图式来解释我们如何学习,而只是把刺激和相应的行为联系起来,并强化这一联结直到它变得稳定。

条件性恐惧

巴甫洛夫对狗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华生则需要证明这一研究也适用于人类。他通过臭名昭著的、有违伦理道德的“小阿尔伯特”实验做到了这一点。1919年,约翰·华生和他的合作者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从校园幼儿园招募了一个9个月大的男孩,他被称为“阿尔伯特”[他的真名是道格拉斯·莫莱特(Douglas Merritte)]。他们开始让阿尔伯特接触一系列无害的物体和动物,包括白色的实验室老鼠。阿尔伯特对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表现出恐惧或不良反应,但这一切即将改变。每次,当阿尔伯特碰白鼠时,华生就用锤子敲击一根金属铁棒,制造突如其来的可怕声响,男孩被这可怕的巨大声响吓哭了。华生重复这一过程,直到阿尔伯特一看到白鼠就开始大声哭泣并试图逃跑。此外,阿尔伯特也害怕其他毛茸茸的白色物体,包括兔子、皮毛大衣和假胡子,这些物体和小白鼠有共同的特征。

不幸的是,阿尔伯特在华生有机会为他进行脱敏之前就被带走了,所以他后来大概还是很怕白色毛茸茸的东西。更可悲的是,阿尔伯特6岁时死于脑积水。因为他不是(像华生所说的)一个正常、健康的男孩,他甚至不是一个合适的实验对象。批评人士还抱怨说,华生和雷纳将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记录阿尔伯特反应的一种手段。尽管华生的方法存在种种问题,但实验确实证实了人类易受经典条件作用的影响。

条件反射疗法

让人们害怕白鼠并不是一种运用条件反射特别有用的方法。1924年,在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后不久,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琼斯(Mary Cover Jones,1897年—1987年)就在心理治疗上采用了经典的条件反射。她治疗一名叫彼得的男孩,他害怕兔子。过了一段时间,她将彼得暴露于有兔子的环境,让两只兔子慢慢地接近他,直到最后他能高兴地和兔子玩,甚至让兔子吮吸他的手指头。其他不害怕兔子的孩子也会在场,向彼得示范面对兔子的正常反应。这种行为疗法现在仍被用于治疗恐惧症。

《极简心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