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 丰硕成果

露丝·考克斯(Ruth Cox)

我曾以为自己的力量和效能正处在巅峰状态,因此无论何时我的去世都将如同一棵果实累累正待收获的苹果树被砍倒一般。那将是很伤感的,不过仍然是可以接受的事情。因为,既然我的一生已经如此丰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则是贪婪的和不知感恩的。(《马斯洛日记》,1970年2月12日,劳瑞,1979年,第997页。)

一、引言

马斯洛在日记里写下上述话的4个月之后逝世,享年62岁。今天,马斯洛关于个体幸福和社会协作潜能的观点在社会心理学的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马斯洛的哲学在广泛的应用中得到了实际的检验。

本章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考察马斯洛的理论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的存在方式。他的理论对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人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他还是现代心理学中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两个流派的奠基者。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马斯洛的理论在心理学、教育学、经营和管理、健康以及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

正如乔伊斯·卡罗尔·奥茨(Joyce Carol Oates)所言,马斯洛的思索和理论在如此多的方面触及我们的个人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以至于很难“公正评价马斯洛令人惊叹的丰富的思想的挑战,他集教师、先知、医生、梦想家、社会策划家、批评家于一身的能力,他努力把所有表面上毫不相关的现象联系到一起的雄心,以及他永不停歇的乐观主义”(选自Leonard,1983,p.335)。

根据客观的标准,马斯洛可以算是著作等身:6部重要专著,140篇论文,还有很多多次再版的现代心理学思想方面的文集。不过比这些著作更重要的是马斯洛的理念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他的著作源于他的信念,即:人类如果不重视他们最高的需要,就永远不能理解自身。他明确地提出,作为人类,我们相信自己天生具有实现自我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1.惊奇感(a sense of wonder)

当马斯洛投身于对人性的整体的理解时,他对生命的热爱和认为人性是积极的信念更加增强了。人类不仅是一些神经细胞的集合体,而是充满潜能的。马斯洛在自己年轻时就接触到奇迹、开放和诚实这样的观念。1928年他在大学生涯的一篇哲学论文里写道:

为什么不把(神秘体验的奇迹)归因于人自身呢?而不是由这些神秘的体验来推断人的无助和渺小……我们不能找到一个更大、更精彩的概念来描述人类的伟大吗?(Lowry,1973,p.77)

40多年之后马斯洛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卓越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主旨仍然没有改变,正如他在《对人性的进一步研究》①(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一书中谈到的(1971,p.144):

如果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主题,我会说,本书试图说明的是:对于作为人类本质属性一部分的、更高层次人性的探索意味着什么——或者更简单地说,人的精彩可以超过他们作为人及其生理属性。(Lowry,1973a,p.77)

马斯洛发自内心充满好奇的智慧使心理学的方法超越了关注神经症行为和精神病的科学,而趋向于关注人类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心理学。他在1959年写道:“我们能够研究的是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奥妙、理性与非理性、疾病和健康、诗歌及数学、具体与抽象。弗洛伊德把医学的有色眼镜架到我们的鼻子上。现在是取下它的时候了。”(选自lowry,1979,p.66)

2.被忽视的革命

在《动机与人格》的第二版修订本的前言里,马斯洛写到人本主义哲学“仍然几乎完全为学界所忽视……因此,我把人本主义哲学称作是‘被忽视的革命’”(1970,142,p.X)。

在1985年3月,第25届人本心理学会年会的与会者回顾了这场“被忽略的革命”,并注意到人本主义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尽管心理学的主流研究以及教材常常没有反映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哲学在其他的领域却受到了很好的重视。心理治疗、教育、医学以及管理领域的新取向便反映了马斯洛对自我实现、价值、选择和责任的强调,以及强调把个体放在家庭、文化以及工作环境中来看的更加综合的观点。

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的理查德·J·劳瑞(Richard J.Lowry),马斯洛的朋友和过去的学生,及其主办刊物的编辑,在研究马斯洛的成就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劳瑞的专著《亚伯拉罕·马斯洛:一位知识分子的肖像》(1973a)中,他考察了马斯洛理论的宗旨及其在心理学史和西方思想史中的理论地位。

劳瑞描述马斯洛的学术生涯是坚持不懈地追寻“人性可达到的精彩程度和难以预料的深度”(选自Lowry,1973a,pp.78-79)。英国作家柯林·威尔逊(Colin Wilson)的著作《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革命》(1972)在出版中得到了马斯洛及其夫人贝莎(Bertha)的鼎力相助。该书和弗兰克·戈布尔(Frank Goble)所著《第三思潮:亚伯拉罕·马斯洛心理学》(1970)一书一样,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把马斯洛的哲学及贡献写入了编年史。

柯林·威尔逊写道:“马斯洛的成就卓绝……像所有的原创思想家一样,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看待宇宙的方式。他的思想缓慢但有结构地成长,就像一棵树,没有停顿或者突然的方向转变。他的直觉非常可靠。”(Colin Wilson,1972,p.198)

3.一位心理学家及科学哲学家

马斯洛认为经验科学的方法是“用于研究物体、动物、事件或者局部过程,当我们打算研究理解作为整体和个体的人以及文化的时候,这样的方法是有限而且不恰当的”(马斯洛,1996,p.115,xiii)。

马斯洛在寻求心理学领域内恰当的研究方法方面也是一个科学哲学家。他发现要把心理学的事实从哲学问题中孤立出来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坚持科学没有权利排斥任何相关的数据或经验。他在《对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一种勘测》中写到:“科学应当能够解决价值、个性、意识、美、卓越及道德规范一类的问题。”(马斯洛,1966,p.115,xiv)

与应用理论或证实理论相比,马斯洛更关心倡导及开创理论,不过他经常向别人挑战或者邀请别人来做实验以证实或证伪他的理论。

我是一个喜欢在开垦出一片新的田地之后便离开的人。我很容易感到厌倦。我更喜欢去发现,而不是证明。对我来讲,极大的快乐来自于发现。(马斯洛,选自lowry,1979,p.231)

他在《对人性的进一步研究》(1971,p.144)中承认实证的确是“科学的支柱”,不过他感到“科学家仅仅把自己看作是证实者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p.4)。他全神贯注于整合经验和理论的发现——挑战科学及其规则,以寻求了解人类行为的新方法。他的倡导把研究从实验室延伸到田野,并且包含对工厂、家庭、医院、社区甚至民族的研究。

二、人本心理学

今天的人本心理学包含了很多的含义:一场文化运动,一个社会网络,人的一系列经验,一组技术,一类价值体系,一个组织,以及一种理论。理论上,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渗透并且相互补充。(马斯洛,选自Greening,1984,p.3)

我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者,我是行为主义者,我还是人本主义者……(马斯洛,1971,p.144,4)

1.理论

一般说来,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学说与弗洛伊德学说和行为主义模型的差别很大。可是对马斯洛个人来说,需要层次理论是他早期所接触的行为主义、弗洛伊德学说以及阿德勒学说的模型在逻辑上的延伸。他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者和行为主义者,而不是反对这两者的革命之父。马斯洛把自己看作有创造力的整合者,而不是一个反对派,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现代心理学趋向的一种延伸。马斯洛及其他人本主义思想者的理论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革命意义?

因为他和其他人本心理学家的工作虽然在依靠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上是科学的,但是他们与其他心理学体系的不同在于他们强调自己对人类持有某种哲学的信念(Buhler Allen,1972)。

人本心理学的革命性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经验的积极的模型。人本心理学家认为自己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他们并不执著于客观性,而是热心地在高度主观的人际交流中发现研究方法,来揭示作为个人对他人的知识(Buhler.Allen,1972;Polanyi,1958)。

以下的基本宗旨表达了当代人本心理学与众不同的特征:

·对于以病理学为中心的理论的不满

·重视人类的成长潜能,认为人类是自我决定的,能够选择并承担责任

·相信人不只是为了面包而活着,而是有更高层次的需要,诸如学习、工作、爱、创造之类的需要

·重视感觉、欲望和情绪,而不是客观化或者忽略这些反应

·相信人类能够辨别正确和错误,行为能够遵循更高层次的好的标准,相信终极的价值,比如真理、幸福、爱和美

2.人本主义运动

马斯洛在1957年夏天提出了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定义,并在《人本心理学杂志》第一期的前言中使用(Sutich,1961,pp.vii-ix)。《人本心理学杂志》是由一些心理学家和其他领域里的专业人士创办的,他们关注那些人类的能力和潜能,而这些能力和潜能在实证主义或行为主义理论以及经典心理分析理论中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例如:创造力、爱、自我、成长、机体、基本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更高的价值、卓越自我、客观性、自治、同一性、责任、心理健康等。

有两大组织奠定了人本心理学作为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场思潮的地位。一个是1962年创建的加利福尼亚艾萨伦(Esalen)学院,这也是其他后起的成长中心的原型。另一个是1962年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及其同事创建的人本心理学协会(AHP)。

《人本心理学杂志》和人本心理学会两者的宗旨都是探索充实健康人生的行为特征和情绪机制。这个新建的学会对正统的机械论、决定论、心理分析及行为主义学说发起了挑战。1985年,AHP的会员数达到5200人,会员来自50多个州及国家。

在为弗兰克·戈布尔的《第三思潮:亚伯拉罕·马斯洛心理学》(1970,p.vii)所做的序言中,马斯洛写到:

我想要强调的是,每十来个心理学家中总能找出一位可以与第三势力的心理学代表人物具有相近的价值。作为一场运动,第三势力心理学绝非一个人,也没有一位伟人的名字可以代表它的全部。这一点与以前大多数革命都不同,它们往往以某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例如:弗洛伊德学说、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爱因斯坦学说等。第三势力心理学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不仅心理学如此,在其他很多领域也有并行的发现和进展,一种新的社会面貌正在形成,所有的社会活动已开始呈现这种新气象。

人本心理学家探讨能够在个人、团体及组织中培养、测量自我实现的方法。1968年,他们设计出了个人定位量表(POI)以测量自我实现的程度(Shostrom,1968)。该工具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及心理学。

3.人本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当代心理治疗的实践从根本上受到了马斯洛和其他早期第三势力心理学家理论的影响。尽管马斯洛本人并不是一个临床心理学医生,他的理念仍然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不是一套技术体系,而是一种普遍人类关系的伦理取向。

马斯洛相信综合运用不同临床方法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成功的治疗师必须帮助个体满足其基本的需要,从而推动个体回到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这被马斯洛定义为“治疗的终极目标”(《动机与人格》,1970,142,pp.241-264)。“真相的治疗功效是毋庸置疑的。学习如何突破个体的抑制,了解其自我,倾听其冲动的声音,揭开其追求成功的本性,获得知识、洞察——这些都是必备条件。”他在《对人性的进一步研究》(1971,144,p.52)中这样写道。

人本主义伦理,由马斯洛描述(1970,142)并由布根塔尔(Bugental)清楚地阐释(1971),在治疗经验中有具体的含义。该伦理的一些主要原则是:

·对自己的行为和体验负责

·与人的相互关系:认可他人的看法

·一种存在主义哲学或此地此时的观点,强调人总是活在当下

·承认情绪,如痛苦、冲突、悲伤、愤怒以及内疚都是需要被理解的人类经验中的组成部分,应该重视而不是压抑或隐藏;情绪表达可以揭示个人生活经验的意义

·持有人本主义伦理的人联合起来寻找促进成长的体验卡尔·罗杰斯(1942,1961)首先在治疗师一患者关系中引入了一个新的人本主义概念。马斯洛和罗杰斯的理论互相影响渗透,同时罗杰斯应用这些概念提出新型的治疗程序。他把自己的工作叫做当事人中心疗法。罗杰斯论及治疗师是作为一个推动者,一个在治疗中主动但是并不主导的参与者。不同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学家就这一“个人一个人”关系已经发展出了不同的变式。

人本主义治疗家重视并运用他们自己的经历,认为治疗者的人格在咨询过程中的影响和重要性不可低估。治疗者作为一个模特,无形中向来访者证明创造力和积极行为的潜力。不过,人本主义治疗家明白最终的决定和选择仍然得由来访者来做。尽管治疗者可能扮演一个支持性的角色,来访者仍然保有对自己生活的基本责任,而且将一直是自己生活中最有力量的人物(Buhler&Allen,1972;Maslow,1970,142;Rogers,1961)。

我们必须记住,关于某一个人自己深层次的本质属性的知识同时也是关于人类的普遍知识。(马斯洛,1971,144,p.xvi)

三、后人本心理学

我认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是一个过渡,是对更高级的第四心理学的准备,即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类的、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需要为中心的、超越人性、同一性、自我实现等的心理学。[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1968,128,pp.iii-iv]。

马斯洛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更多人类发展的可能。随着关于人类获得更大幸福与成就的研究越来越多,传统的西方心理学中缺乏相应的指导准则便越来越明显。确实如此,人本主义模型自身也是不充分的。马斯洛意识到有些意识状态(改变的、神秘的、入迷的或者精神上的状态)是超越了自我实现的体验,个体在其中超越了同一性和经历的习惯性限制(Walsh&Vaughn,1980)。

1968年,马斯洛写信给安东尼·苏蒂奇(Anthony Sutich)讨论这种新的“第四势力”的心理学,而苏蒂奇编辑的一种刊物正在筹划中。

我写此信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我们(和Stan Grof)的谈话中,我们考虑到使用“后人本的”(transpersonal)这个词来替代笨拙的“超人本主义”(transhumanistic)或“超人类”(transhuman)。我思考这个词的时间越长,它就越强烈地告诉我我们正在试图表达的是:超越个体性,超越单独的个人的发展,而进入到含义更广的更具包容性的某种事物。(马斯洛,In Sutich,1976,p.16)

马斯洛在世时看到了于1969年出版的新创办的《后人本心理学》(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第一期。开篇就是选自于他曾经题为《对人性的进一步研究》(“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的演讲。

下面是由马斯洛热情赞赏的、由安东尼·苏蒂奇撰写的阐释这份刊物宗旨的原文:

新兴的后人本心理学(“第四势力心理学”)具体关注在如下方面的经验的、科学的研究和对相关发现的应用:成长,个体和种族的超越性需要,终极价值,一体意识,高峰体验,存在性价值(B values),入迷,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福佑,奇迹,终极意义,对自我的超越,精神,一味,宇宙意识,个体和种族的协同作用,人与人的最终相遇,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性现象,字宙自我的幽默以及嬉戏,最高的感觉觉知,反应及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体验和活动(Sutich,1976,pp.13-14)。

在1985年,后人本心理学会的会员人数达到1200人。一个国际超个人学会已经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召开会议。

1.后人本观点的出现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推动后人本心理学出现的文化因素揭示了对新的人类行为和成长模型的迫切需要。人类潜能运动和致幻剂,以及诸如冥想之类的改变意识的技术的广泛使用,都对人们关于意识、健康、经验及动机的信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很多人经历了超过日常生活范围的意识状态,欣赏非西方心理学和宗教的正确性及重要性,在从理论上来理解意识状态的改变时,大家都承认某些特定的非西方传统提供了一些技术可以感应更高层次的意识状态。

沃尔士和沃恩(Walsh and Vaughn,1980,p.21)写道:“很显然,体验超越性状态的能力(可以选择将其解释为宗教的或者心理学的),和与之相伴随的对自我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刻洞见,就潜藏在我们所有人身上。”

2.存在本质的追寻

后人本心理学在严格意义上不能被叫做人格模型,因为它认为人格只是作为我们心理性质的一个方面;它更多的是探究存在(being)的本质属性。

后人本心理学考察了如下的主题:

(1)意识是人的存在,特别是自我反省的意识的本质(Walsh&Vaughn,1980)。

(2)条件反射是人的第二个性质。我们受条件反射的限制远超过我们所想象。不过超越条件反射的白由仍然是可能的,至少在理论上(Goleman,1977)。

(3)人格与其他心理学相比更不重要。健康被看成是对人格的去同一化,而不是人格的修正(Wilber,1977)。

(4)内在的、心灵内部的现象和过程比外部的表现更加重要。

3.治疗

詹姆斯·费笛曼(James Fadiman)和凯诗琳·斯毕思(Kathleen Speeth)写道:“后人本心理学治疗包括对行为、情绪和思维的紊乱的全面治疗,也包括启发和支持充分的自我实现。”(1980,p.684)“心理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不是使当事人成功地适应主流的文化,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达到解放、启迪、个性化、确定感或者直觉等状态。”

后人本领域的心理治疗技术来自于临床的工作、神秘的传统习俗、冥想、行为分析以及生物技术。重点是发展和整合个人的身体、心理、情感以及灵性的各个维度。

对于人性所能到的最高境界以及人性的所有可能性的探索,在我看来一直都伴随着自己珍爱的用来应对悖论、矛盾以及模棱两可处境的公理和概念的瓦解,以及长期建立起来、一直坚信的似乎牢不可破的心理学法则在必要时会发生的崩溃。(马斯洛,1968,128,p.ii)

“我们真的是自己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吗?或者我们自身内部真的有更高和更深刻的心理能力存在,而这些能力是为绝大多数人不能想象、为一些人瞥见并培养,但只为少数人真正实现的吗?如果这样的能力真的存在,那么它们的本性是什么?如何辨认,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最好地培养?”(Walsh&Shapiro,1983,p.5)这些是亚伯拉罕·马斯洛3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今天,在人本主义和后人本心理学领域内,仍然在探讨一种新的理解自我的背景,以及追寻人类幸福的综合心理学的思潮。

四、教育:人本主义价值观及新的学习方式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每个人都是教师,也永远都是一个小学生。(马斯洛,in Lowry,1979,p.816)

如果要说在我一生中经历过的最伟大的教育,教给我最多的人,一定是那些教会我认识我是哪种人的人和事……比如我的婚姻,身为人父等;那些推动我、赋予我力量,使我更高大更强壮、成为更完整的人的经历。[《和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谈话》,《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1968,p.57]

对马斯洛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学习是与所有的人类需要相关的。学习不只涉及获得数据和事实,还有对个体的统合,以及持续发生的自我一图式、感情、行为以及与环境关系的生产性的改变。他把教育看作是终生的过程,而不是局限在教室里。

马斯洛认为在年轻一代中唤醒和实行“存在价值”将产生一种新的文明之花。与其他梦想家一样,他相信通过改变对年轻人的教育可以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教育中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已经成了许多改革和教育先锋的旗帜。尼尔(A.S.Neill)在《夏山》(Summer Hill,1960)中描述的信念与马斯洛可以并驾齐驱(parallel)。其中包括了快乐工作的自由、寻找幸福以及发展个人兴趣。而马斯洛取向的核心是唤醒自我确信、洞见、自发性以及成长。

霍伯特·苛勒(Herbert Kohl,1969)以及许多别的教育改革家已经把这种哲学在公立和私立学校里加以推行。苛勒提倡开放教室,创办了一种新的教室环境,其中教师不再作为独裁者的角色存在,而是作为平等的人和学生交谈,由学生的兴趣主导。

研究显示能让小孩学得最好的成年人是有创造性的、自发、支持性的,他们不仅给出事实,而是传达一种意义,他们具有高度的自尊,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解放而不是控制。

教育的人本主义取向中,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概念“情感教育”,强调学习的非智力方面:与情绪、感情、兴趣、价值以及性格有关的方面。由乔治·布朗(George Brown)首先提出的“完全教育”(confluent education),则尝试在个人和团队的学习中把情感和认知的因素结合起来(Miller,1976)。

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主题包括:

·个体自己学习和同一性发展的责任

·支持并承认爱和自我价值的需要

·教师作为组织一个开放教室的代理人

·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同伴小组的学习,比如,有学生主导的讨论小组学习,通过小组互动过程促进个体的成长

在马斯洛的层次理论里,“愿望”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情感教育强调在学习者或者教师产生愿望之前不应该使用任何的策略。莫里斯(Moris,1981)认为,如果学生的需要和愿望能够更确定的话,组织的方针、课程的选择甚至学校的环境都可以得到改进。一所公立学校应用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以及诸如自我概念、自我洞察、自我理解、自我实现之类的个人需要和愿望的概念,使课程个性化,从而更容易学习。

学校行政机构对规划的评价开始考虑其是否满足心理(例如:免费午餐、衣着、交通)、安全(例如:火灾避难训练、对虐待儿童的警觉、对缺席学生的电话查访)、爱和归属的需要(例如:班级会议、友谊团队、咨询、对儿童真正的关怀)(Guest,1985)。为了发展自尊和促进自我实现,学校规划包括了学生作品展览、评分报告卡附带说明、强化的奖励、参与生产性的活动以及特别的活动。

1.多重智力和创造力

马斯洛观察到所有的自我实现者都是具有创造性的——在艺术上、科学上或者各种方面,但总是具有创造性的。他相信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他曾经用来警告学生的话后来经常被引用:“当你只有锤子的时候,每个问题都开始像钉子。”((Ostrander&Schroeder,1979,p.147)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基于多年的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完成了人类潜能的项目,发表了多重智力的理论。加德纳的工作支持了马斯洛所提出的解决问题及实现自我有很多方法的论点。个体可以具备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肌肉运动知觉或者个人智力。洞察力、直觉和肌肉运动知觉被认为是人类本性的基本特征的表征——一种所有人类天生就有的潜在本性。

马斯洛相信教育应该是关于个人成长的学习,学习成长的方向,选择什么而拒绝什么。在题为“教育和高峰体验”的章节中(引自《对人性的进一步研究》,1971,144,pp.168-179),他认为早期的艺术、音乐和舞蹈教育对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同一性非常重要。

在《教育和入迷》(1968)一书中,乔治·伦纳德(George Leonard)把马斯洛关于人类潜能的理论、进行革新的学校、脑研究实验室和实验社区结合到一起。他相信,正如马斯洛一样,大脑的最终的创造潜能也许是无限的。雷纳德倡导“自由的学习者”,向学生、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一种具有挑战的新观点,即从新的技术和环境中学习能够创造学习的快乐。

2.从人本主义教育到后人本主义的教育

创造性的教育能够使人们对未知做好准备。(马斯洛,in Lowry,1979,p.18)

教育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教育人们珍视生命。(马斯洛,1971,144,p.187)

倡导符合我们对人类潜能了解的教育范式的运动才刚起步。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调整个体去适应已经存在的社会,而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者则主张社会应该接受它的成员的自治性和独特性。后人本体验的目标是新型的学习者和新型的社会。它超越了自我接受,而主张自我超越(Ferguson,1980)。

后人本教育意味着整个人的教育,一个促使人体验存在于自身的神秘过程,重点是学习如何学习,主张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思考并探索个人转变的旅程。马斯洛提倡学校的存在应该是帮助人们洞察自己,并且基于此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乔纳森·科佐尔(Jonathan Kozol),一位作家和教师,他认为教育应该关心诸如真实、完善、同情等伦理的价值,并且将其贯穿于生活中。马斯洛也坚信个人健康不能和集体健康分开,就像个人成长不能与精神成长分开一样。

3.新的学习模式

马斯洛的人类潜能理论也能够作为发展学习技术的基础。新近的文献和方法学中提到学习的新模式。学习技术和新的学习工具包括放松技术、心象形成、催眠、感觉觉知、发展直觉和预感、睡眠学习、确定、记忆提高和思维游戏等。这些学习工具适于帮助学习者克服恐惧、自我责备、扭曲的自我意象,以及关于自身能力限制的负面意象。

后人本的学习技术正在被教师和咨询师使用,这一点在很多适用于课堂的游戏和技术的书籍中得到了证实(Castilo,1974;Hendricks&Fadiman,1976;Hendricks &Willis,1975;J.B.Roberts&Clark,1975)。

意识状态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人们有不同的意识状态。我们不仅有多种意识状态,而且能够主动地改变抑制学习的状态,培养增强我们能力的状态。这样的技术包括梦、精神治疗(LeShan,1974)、超常现象(Ullman,Krippner,&Vaughn,1973)以及通过生物反馈控制自主神经系统(Green&.Green,1977)。

超学习技术(superleaning technique)也越来越流行。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乔治·罗札诺夫(Georgi Lozanov)博士,一位保加利亚医生及精神病学家,创造了一套快速学习系统。这个被他叫做启发联想法的技术来自于心智瑜伽、音乐、睡眠学习、生理学、催眠、自生、心灵学以及戏剧。他把意识状态的改变应用于学习、治疗以及激发直觉(Ostrander&Schroeder,1979)。学习者被这类成效显而易见的技术和可以借此一瞥自己真实能力所鼓舞。这类学习技术更为强调学习的有机属性和依靠自我的需要(Holt,1970;Kohl,1969;Maslow,1971,144)。也许当这些技术成为主流,我们会发现自己更接近马斯洛关于教育和心理学的概念。很显然,如果我们想要更深入地认识自我,很有必要保持高水平的期望,更关注人类可塑性可以延伸的范围。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讲台上向他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你们中间有谁期待成为自己领域中的巨人?”

全班学生茫然地看着他。在长时间的沉默之后,马斯洛说:“如果不是你,那么还会有谁呢?”(Wilson,1972,p.15)

五、马斯洛对工作与管理的影响

人性一直都在被低估。人性有更高的层次,它们如同我们的低层次人性一样,也是“类本能”,包括诸如以下各种需要:有意义的工作、担负责任、公平与公正、做值得做的事情并完成得很好等。(Maslow,1971,144,p.238)

在1962年夏天,马斯洛来到加利福尼亚并访问了一个非线性系统(Non-Liner Systems)公司的工作人员,这是一家坐落于德尔玛(Delmar)的高科技生产车间,这次访问成了他的一个转折点。在回忆他把研究转向管理心理学时,马斯洛写道:“我的转向也是因为我对群体治疗(mass therapy)的浓厚兴趣。个体治疗对群体治疗是无效的。我原以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最佳途径,现在看来在工作环境中的效果更好。”(Lowry,1979,p.191)

通过在非线性系统公司的工作,马斯洛发现他的理论可以被应用于组织管理当中。他发现当组织行为关照到人的整体人性时,人们在这个组织中会有更优秀的表现。他相信,一个建立于开发人类潜能基础上的更人性化、更开明的管理政策也会带来更好的利益回报。

他把这种概念称为优心态管理的乌托邦式领导。他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负担得起心理治疗,但更多的人可以在有治疗效果的环境中工作。优心态(eupsychia)是马斯洛创造的一个新词,用来形容那些使人更加健康的组织条件。马斯洛受到了麦克雷戈(McGregor)的X理论和Y理论的影响。这两种理论分别指出强权式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对企业的影响。马斯洛综合并超越了这些理论,提出了Z理论。

Z理论彻底改变了经典的经济稀缺模型,而且包容了自我实现、爱、探求人性更高价值等方面。Z理论把共同决策、互信、亲密、关爱、合作看作是组织发展的重要部分。

应用这种理论的公司重视员工的教育,相信商业能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这样的公司承认公司中各层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对员工的尊重和员工个人的成长也同公司的经济安全一样重要。工作同时被看作是一种心理体验和经济追求。

一本由大内(Ouchi)著的关于日本企业管理的书也很有名,这本书恰好也叫做《Z理论》(1981)。马斯洛的Z理论比这本书早20年,但奇怪的是,大内的书中并没有提到马斯洛。

1.商业中的人本主义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了心理需要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例如有所成就的需要、自立与自主的需要、感觉良好的需要、成长与自我实现的需要(Argris,1964;Drucker,1974;Maslow,1965,112;McGregor,

1960)。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纷纷出现,许多公司又采取了这些技术,例如敏感性训练(French&Bell,1980)、参与性决策(Hackman&Oldham,1980)、目标管理(Drucker,1974),还有一些提升工作生命质量的项目(Carlson,1980)。马斯洛的《优心态管理》于1965年出版发行,当今许多畅销书的管理思想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影子。例如彼得斯和沃特曼(Peters&

Waterman)的《追求卓越》(1982)、帕斯凯尔和埃索斯(Pascale&Athos)的《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1981)以及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正在以新的眼光看待国内外的成功,而现在的许多革新和人们认可的走向卓越的改革之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马斯洛描述过了。

马斯洛在1965年就已经意识到了彼得斯(Peters)和沃特曼(Wa-terman)在1982年所确认的一些信念,即成功的领导必须以人类价值为中心,以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为方向,并形成组织目标。马斯洛为一个能充分发挥功能的组织设定了36个假设或者说是前提条件。其中包括:

(1)要相信在你的组织中所有人都有成功的愿望,他们都希望提高生产技能并反对浪费时间,他们都想把工作做好等。

(2)要相信员工希望感到自己重要,被需要,有价值,成功,骄傲,受尊重。

(3)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被信任。

(4)对于一个事件,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被告之事实和真相。

(5)最后,要相信人们都有更多地与这个世界取得认同的倾向,并且渴望诸如真实、公正、完美等价值。(Maslow,1965,112)

美国的一些著名企业如惠普、苹果电脑、得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柯达和列维·斯特劳斯(Levi Strass)等,它们的管理风格都建立在个人责任、团队协作和对人的关心的基础上。这些大企业反映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的生产力,就必须拥有高水平的相互依靠、相互信任和合作。

2.VALS项目:一个对需要层次理论的直接应用

对于马斯洛理论最直接,最成功的商业应用是在加州门罗帕克的斯坦福国际研究中心(Stanford Research International,SRI)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被称为“VALS(Values and Lifestyles)”,即价值与生活方式。这个项目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描述了美国人的状况。以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为基础,VALS系统把美国人分为九类,并对其进行了翔尽的描述。其中每一类都描述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这种生活方式的是一系列具有鲜明特征的价值、驱动力、信念、需要、梦想和独特的观点”(A.Mitchell,1983,p.4)。

VA1S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生活方式信息,这些信息正在被应用来判断员工如何被吸引并安心工作,如何给员工安排工作而使他们具有生产力并同时快乐,如何划分工作小组等。VALS的模型还被用来决定市场的大小与分割,并协助产品开发、包装与设计。

一些广告公司如Young&Rubicam、Ogilvy&Mather和leo Burnett还在应用VAlS研发的心理图谱来判断顾客的喜好。这项对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正在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影响着数百万美国人的生活。

六、健康与全人(whole person)

马斯洛在健康问题上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关医疗机构对于马斯洛理论的直接应用,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整体健康观的普遍接受。

现在在护理、医学、医院管理、教育以及老年学领域至少有几百项研究都在应用马斯洛的模型。其中的很多研究都把高层次需要的概念引入医疗机构,例如医院、诊所、精神病院、保健中心等。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从业人员已经开始认识到并积极地去观照患者更大范围的需要。很多机构中的政策都反映了这一转变。例如,在伦敦的一家诊所,医生们都建立起一个共同的信念,即“健康比疾病更有威力,更具有传染性”(Pioneer Health Center,1971,cited in Duhl,L.J.,“The social context of health,"p.42 in Hastings,Fadiman,&Gordon,1980)。(附录中列出的医学杂志对马斯洛的引用反映了他对这一领域的影响。)

1.整体健康

近几年,“整体”(holistic)这个词越来越与健康领域紧密相连。里克·卡索(Rick Carsol,1980,p.486)在论述美国医疗机构的未来时,与马斯洛的信念产生了共鸣,他写道:“任何领域内都有简单化的思想,包括医学界,这种思想产生的后果就是把人和人的体验划分成各个局部,并相信通过局部的诊断和干涉就能够解决整体问题。这是当今医学界治疗的基本前提之一,虽然它有它的用处,但它对人的观念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朝着整体论的转向是不可逆转的,并不是因为医学被迫这样转变……而是因为它是更大观念转向的一部分,这个观念就是:人是谁?是什么?”

在健康领域,有很多证据表明整体的研究方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医疗人员已经用整体论的态度来对待寻求帮助者的身体、心理以及灵性的各方面。整体论医学强调基因、生理以及生理的独特性,也同时强调根据每一个个体的需要来改变治疗方法(Gordon,1980)。

2.自我治疗

疾病具有潜在的自我革新作用,因为它能导致价值观的突然转变和觉醒。很多人从此要为自己的良好状态负起责任来。如今,自我指导的书籍已经成能够为畅销书,它们涉及饮食、营养、锻炼及减少压力等方面。“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用来解决医学不关注个体人性的状况以及不断严重的医疗费用危机,那它就是朝马斯洛的方向转变:要使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在致病的环境或社会中工作,并同时为自己的健康负起个人的责任。”(Leonard,1983,p.335)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精神以及情绪状态对健康和疾病所起的作用,以及病人作为治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所扮演的不可缺少的角色,这也促使各式各样的鼓励个人自然治疗过程的方法应运而生。这些技巧包括自发性训练(autogenic training,Lindemann,1974)、催眠(Crasilneck&Hall,1975)、冥想(Shapiro&Walsh,1980)以及临床的生物反馈(Pelletier,1977)。

菲尔·纽尔恩伯格(Phil Nuernberger)在他的《走出压力——一个整体论方法》(1981)中认为自我实现者比一般人压力水平低,另外,他们患病的概率小并且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对生活较高的满意度。自我实现者也都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成就目标,而且他们也在我们社会中同样的压力环境下工作。紧张、焦虑、不安并不是他们取得很高成就的必然组成部分。他们已经学会如何面对压力。

对于整体观的应用已经影响到我们生命进程的各个阶段,例如生产孩子的新方法、“健康”老龄化、获得濒死体验等。我们对医学的态度已经扩大并包含许多个人、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以此来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实施治疗。我们已经感到要对自己的健康负更大责任,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能力不仅是成长和改变,还有真正的治愈。

七、动机、自我实现理论与女性心理学

女性永远是个奇迹,她们就像花朵一样。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神秘的,但女性比男性对我来说更神秘。(Maslow,in hall,1968,p.56)

马斯洛在很多领域开辟了新疆土,正如他同时代的人,他认为男女两性有着共同的心理发展过程,这种人的发展高度以个性发展过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为标志。这种假设促进了也同时限制了女性心理学。马斯洛考虑到了两性的不同,但从来没有充分发展他的观察。

《神秘的女性》(1977)一书的作者贝蒂·弗莱登(Betty Friedan)经常引用马斯洛,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实现的观念而超越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但她认为当需要层次论应用于女性时,一些高水平的层次并不适用于她们。女性的体验与发展不同于男性,她们重视依附与亲密而不是分离与自主(Norman,Murhy,&Gilligan,1982)。

马斯洛在1962年的日记中也表达了对于这种不同的困扰(in Lowry,1979,p.251):

只有女性需要被爱,而且这是最重要的……(我越想这一点感触就越多。而在这方面没人写过什么,也没有做过什么研究。)

马斯洛的提问正是对这种不同研究的预示(foreshadowed),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了超然与独立的品质,而忽视了男性与女性之间重要的不同。

卡洛尔·吉利根(CarolGilligan)在《另一种声音》中写道:“女性心理一直被描述为注重关系和相互依赖,这意味着一种需要受他人影响的判断模式和一种对精神世界的不同理解。由于女性对自我和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她们给人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观念,她们人生体验的重要性也有着不同的排序(1982,p.22)。女性不仅在人生的相互关系中定义自己,而且还通过她们关爱的能力确定自己。女性在生命中的位置一直都是养育者、关爱者、帮助者,女性是这种人际关系的编织者并且她们自身也依赖于此(Gilligan,1982,p.17)。

在马斯洛写作时并没有清楚地区分女性的独立性和女性在人际关系上的依赖性。所以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把女性的价值和需要描述成“受匮乏性动机支配”。

受匮乏性动机支配的人依靠别人,因为他们最主要的满足(爱、安全、尊重、声望、归属感)都来源于他人。而受成长性动机支配的人反倒会被别人所阻碍(Maslow,1970,142,p.162)。

虽然马斯洛试图在两性中定义自我实现,但他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没有从根本上代表女性心理。当人们把个体性的发展和个人成就视为人走向成年的重心,把成熟等同于个人自主时,对人和人际关系的关注便成了女性的弱点而不是人类的优点(Miller,1976)。

八、协同性社会

自我实现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他们所处文化中的价值,他们首先是人,是世界公民,然后才是美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他们可以客观地看待这个社会,喜欢其中的某些部分,而不喜欢其他部分。(Maslow,1971,144,p.184)

1.社会影响

马斯洛并没有描述过从他的著作中会衍生出何种社会或政治理论,但他的确勾画出了他理想中的健康社会,他称之为高协同性社会或优心态社会。他的构想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对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兴趣,另一个是露丝·本尼迪克特后期的人类学著作。本尼迪克特对“低协同性社会”和“高协同性社会”进行了区分,后者指“在社会秩序中的个人行为在使自己受益的同时也为他所处的群体服务”(in Goble,1970)。

应用本尼迪克特的标准,马斯洛发现他所处社会的协同性处于混乱状态。这个社会在有些领域内能够实现需要的满足,促进成长,然而在其他领域内却倾向于使需要满足受挫并阻碍成长,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进行不必要的斗争(Anderson,1973)。在马斯洛生命的最后20年中,他用了大部分时间来研究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和社会影响。这也导致他最终被描述为“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这里的无政府主义用的是它的本意,即平等人之间的有益的合作(Willson,1972,p.179)。

马斯洛把第三思潮心理学不仅看成是一种心理学流派,而是一种世界观,他称它为时代精神,是人类不断努力发展而取得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改变,并对所有社会体制有潜在影响。

本书的这一部分已经考察了心理学、商业、教育、科技以及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一些趋势,这一切都表明了马斯洛对个人潜能发挥的前瞻性研究已经越来越被人接受。

斯坦福国际研究中心VALS项目的阿诺德·米切尔(Arnold Mitchell)这样写道:“以价值为基础的选择正在占主导地位,而不是仅仅以能力为基础。终究有一天人们能够用自己的所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真正要过的生活,这一天正在来临。”(1983,p.Ⅷ)然而,伴随着这种选择力量而来的是“人们自我满足(self-fulfillment)策略中的消极因素”。丹尼尔·扬科洛维奇(Daniel Yankelovich)所进行的社会趋势和公众态度调查表明,很多人都有“以我为先”的态度。他把这称为“富足的心理状态”,大多数人把自我满足理解为“什么都要多一些”(Yankelovich,1981,pp.234-243)。

这种以牺牲更大范围道德与社会责任为代价的个人精英主义不断成为关于马斯洛的争论话题。这看上去与今天的世界紧密相关,我们正面临着资源枯竭、核能滥用、人口过剩等问题。

可惜,物质和经济上的富裕并不总是有助于高级需要的满足。高级需要可以在贫困的状态下得到满足,虽然较艰难,但总是可能的,只要我们明白我们所需要的是尊重、爱、自我实现,而不是汽车、钱和高级浴缸。(Maslow,in Lowry,1979,pp.373-374)

马斯洛相信人们永远不会仅仅通过内视来发现自己,如果一个人真正用心,他会发现他对自我的探求马上就朝向外部。乔治·伦纳德发现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在80年代就已经成为主流文化当中主要而有影响力的一部分。还有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自我实现的追求的确能导致一些人只被狭隘的自我占有,但总的来说这种“以我为先”的阶段是暂时的,只是走向社会意识之路上的一站(Leonard,1983,p.335)。

2.邪恶的问题

有些批评家指出马斯洛没有充分阐述邪恶和人性黑暗面的问题,并认为他的积极世界观扭曲了他的发现。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看到种族灭绝和原子弹的威力后,马斯洛知道一个全面的心理学应该包括善与恶两方面。他认为人类的邪恶大都出于无知,但他并非感情用事的人,也从来没有忽视理解人类的弱点、失败以及残忍的必要性。马斯洛在最后的日记中对邪恶动机普遍性的提出和讨论也表现出他内心中的冲突。

当我读到暴乱、卑鄙与肮脏、怀疑与愤世嫉俗时……我似乎是在一个人坚持善良、高雅、慷慨—而其他所有人都在保持沉默。这个世界的善与恶总在进行斗争,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斗争。但如果善良的人放弃,那这场斗争也就输掉了。(Maslow,in Lowry,1979,p.1235)

关于邪恶的心理学本可能成为马斯洛对心理学的下一个贡献,在接受《今日心理学》采访时,马斯洛评论道:

“这个心理学上的难题几年来我一直想解决,为什么有人残忍而有的人善良?邪恶的人是很少的,但你却会从大多数人中发现邪恶行为。在我生命中下一项要做的就是研究邪恶并理解它。”(Maslow,in Hall,1968,p.65)

3.未来的方向

马斯洛曾经说过:他认为社会中如果有8%自我实现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快成为自我实现的社会。米切尔写道,“这些出色的人将成为变化的中介”。米切尔的研究预计,到1990年,美国人口中将有1/3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无论是能源问题、政治问题、社区自救、消费者运动或者整体健康,如今的信条都是注重自立和本土的主动性。这个新的、不断演变的世界要求社会组织的新形式。

畅销书《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描绘了美国社会各种新的趋势,例如从中央集权的层次结构转向无中心的网络结构。以质量控制系统为例,它就是一个网络形式,使美国商业中的工人参与和生产力都具有了新的活力。传统的社会结构是服务于中央集权化工业社会的,马斯洛预言我们将会丢弃这种结构。马斯洛与奈斯比特的思想是一致的,奈斯比特认为“组织与传播的网络模式根植于思想相似群体的自然与平等的结合中”(p.251)。

当今美国社会包含的很多因素都能够带来集体性的革新。玛里琳·费格森(Marilyn Ferguson)在《大同新纪元合作:八十年代个人与社会革新》一书中为马斯洛的观点在许多领域内提供了证据。费格森写道:“想象未来,超越过去,我们已经开始懂得自己,我们已经感到了旧科学的局限,臃肿的行政机构所面临的危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星球所处的状况,我们已经唤醒了学习与变化的力量。我们开始幻想一个可能的社会。”(1980,p.142)

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就是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的动机和自我实现的模式。现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对马斯洛理论的应用。这些研究包括在发展中国家对工作动机的观察,对马斯洛理论和东方哲学家的比较。对于马斯洛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也是必要的。从全球角度的研究可以增强国际协同性并使人们对跨文化标准和价值有更好的理解。

九、持续不断的收获

走向心理健康也就是走向精神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Maslow,1971,144,p.135)

马斯洛的理论已经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从农场到银行,从静修团体到军队,从疗养院到学前班。他的理论既用在电视广告制作上,也用于公共卫生宣传上。

马斯洛抓住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他的理论已经融入美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的工作以仔细的观察为基础,已经渗入我们文化的各个方面,《动机与人格》中所体现的强有力的洞察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思考、学习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有着重大影响。

马斯洛心理学的丰硕成果继续向我们提出独特的问题,并指引我们向前发展。他为我们如何看待全人类的一切活动开创了新的道路,并以此强调了人类的潜能,提升了我们的境界,鼓励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并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伟大的特质。最后,马斯洛对我们的影响的真谛将活在我们每个人当中,使我们努力追求成为更完整的人。

《动机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