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力量你如何创造了你的现实

什么最有力量?种子!

这应该是小学语文的一篇文章吧,不知道现在的教材换掉了没。

种子发芽时萌发的力量可以撑裂头骨与石头。那么,心灵的种子会有什么样的力量呢?

讲一个故事吧。

一位来访者,童年很惨。创伤可以分为被抛弃和被吞没,被抛弃的创痛更重于被吞没,而这位来访者被抛弃的创伤算是顶级的。

小时候,他住在奶奶家,家人没有谁关注他。一天晚上,透过窗户看着深蓝的星空,他想,家和外面,有什么不同吗?

从此以后,他总是在外面流浪,晚上常常在野地里躺倒就睡了,有时也睡在生产队牲口棚的干草堆里。没有家人找过他。

因为这样的经历,他觉得自己是一只“孤狼”。

村里人可怜他,称他为“没有人要的可怜娃”,他们对他还不错,常常给他些好吃的。

读小学时,他回到父母所在的大城市。实际上,他家境相当不错,父母都有工作,而父亲是一个不小的官员。然而,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不能给他什么温暖,相反,他总是怀念老家。于是,不到10岁的他一次次离家出走,目的地是老家。

老家离大城市有100多千米,有时他坐大巴回去,有时干脆就走回去。

我听过一些离家出走的例子,这些故事中的人的经历常常是雪上加霜,本来是因为痛苦而离家出走,但在离家出走后又在家外遭遇了伤害。而他不一样,他总是在路上遇到贵人。

譬如一次走了三天三夜,饿到极点,体力也损耗到极点,最后每走几步就要在地上躺一会儿,一个好心人同情他,叫他到自己家,专门给他做了一碗热面条。

这像是他一生的写照。在家里,他感觉到冷漠与孤独,在家外,他总是遇到一个又一个的贵人。

为什么他总遇到贵人,因为他在自己心灵中种下了一颗非凡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村里人给他帮助时就已经存在,但在一个老奶奶给他烧一碗热水时成形。

那次还是回老家,步行一段时间后,遇到一个老奶奶,也是专门给他烧了一碗热水喝。他感觉到温暖得不得了,心里充满感激,并许下心愿说,我一定要把这么好的东西传递出去。

他总结说,小时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他的反应有如下四个部分:

1)没有期望。他不期待别人给他什么样的帮助。

2)温暖。不管什么样的帮助,他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温暖。

3)感激。对于这些温暖,他很感动,总是真诚地表达感激。

4)许愿。他发誓要把这些温暖传递出去。

人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不必说什么,也不必从理智上明白什么,就可以感受到彼此。由此,可以推测,他之所以总是遇到贵人,是因为这些贵人能捕捉到他由这四个部分组成的心念,他们可以提前“知道”,他们的善意会被接纳、被感激,且还会被传递出去。于是,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他。看起来,他们像是主动的,但也可以说,他们的善意是被他善意的种子唤醒的。当然更可以说,这像是一种“潜意识的同谋”,他们善意的种子与他善意的种子相呼应而向彼此显现自己的存在。

这可以说是心想事成,也可以说是荣格所说的“同时性”,或可以说是荷兰治疗师所说的“宇宙同谋”,还可以用《当和尚遇上钻石》的作者麦克·罗奇的术语——“种子”。

虽然乍一看,心灵的种子不像植物的种子那样,可以通过撑裂头骨与石头这种戏剧性的方式显示自己力量的强大,但心灵的种子可以创造你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事实,这最终会彰显它强大的力量。

本书第一部分《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提到过这一观点,现在想再次强调这个观点——你的心念在创造你的现实。关键是,去审视你的每一个心念,用觉知之光照亮它的每一部分。

在广东清远碧桂园“爱的关系”工作坊里,瓦苏老师这一周讲的主题是羞耻感。羞耻感总是和需求联系在一起,“我有需求,但对这一需求我又有羞耻感”,而最要命的是可能演变成“为了不要这份羞耻感,我宁可不要这一需求”。

假若被这一羞耻感所困,那么你对需求的追求就很容易受挫。因为这时你心灵的种子就有以下的组成部分:

1)我有遏制不住的需求;

2)这一需求不是好东西,它令我觉得羞耻;

3)我还是追求了这一需求,我必须得承受这一羞耻;

4)如果有条件,我会把这一需求转嫁给别人。

譬如对于性的需求,我们很容易有强烈的羞耻感,那么这个种子就会在你生活中创造这样的现实:

1)我压抑性,但性偶尔会冒出来;

2)每次冒出来我会觉得非常不好意思,甚至感到严重羞耻;

3)我活该承受这个羞耻;

4)如果可以,我把它转嫁出去。

因而性压抑严重的女人会喜欢坏男人,因为坏男人对性很主动,看起来是他们制造了性事件,所以他们活该是坏蛋,他们应该被谴责。

所以说,和坏男人在一起有双重的好处:

1)性需求被满足了;

2)性的羞耻感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被转嫁了。

当然,和坏男人在一起,人生注定会是悲剧,而这一悲剧的关键不是这个坏男人,而是自己。

心灵种子创造了现实,这是一个简单的观点,而要细致地在生命中理解到这一点,则需要你不断地去觉察。

至少要知道,你是你生命的创造者。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