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掠夺型人格)

(掠夺型人格)

那是一双爬行动物的眼睛,它们一眨不眨地盯着我,带着死一般的寂静。我回望过去,听到一声轻微的“咔嗒”声,我心中微微一颤,危险。

我面对的不是一条毒蛇。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还是个刚入行的年轻警察,当时刚刚在一个走廊里逮捕了一个小偷,他在行窃时触动了报警器。他没有反抗,顺从地执行着我的指令,所以,我毫不费劲就把他铐上了。我要说的是,我身高1.85米,他也已经被铐住,但当他盯着我时,我竟然禁不住打了个寒战。这种眼神我从未见过。刚才的“咔嗒”声是我的左轮手枪里子弹震动发出的,而就在那一刻我的本能反应过来:我面对的,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禽兽,是一个捕食者。回到办公室之后,我查了一下这个人的犯罪记录,果然如此:他是一个惯犯,盗窃、抢劫、伤人,恶行累累。

大多数人听过鬼故事,看过恐怖电影,或读过讲述危险人格的小说,但只有真正面对一个魔鬼,你才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那种恐怖感。我那天的感觉就是这样。那是我永远都无法忘记的经历。当时,潜意识提醒了我—这不是个一般的罪犯。也正是因为那次亲身经历,我后来才对掠夺型人格对别人潜意识层面的影响有了直观的了解。

在人生的某一时刻,大家都曾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对犯罪和被捕毫不在意;他们对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毫不在乎。在所有的危险人格中,掠夺型人格造成的伤害是最大的。据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者罗伯特·赫尔博士所说,掠夺型人格的数量高达数百万。也就是说,在你的一生中,在某一时刻,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总会至少遇到一个这样的人。

掠夺型人格的目的只有一个:榨取。他们做的事我们无法想象,屡次三番,毫无顾忌。他们活着就是为了盗窃、抢劫、伤害、消灭。大多数人的人生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和个人成就上的,而掠夺型人格则不是这样,他们想的是如何利用别人、地点、局面来为自己谋利。这就是他们所有行为的根本动机。

这种人的思维方式跟正常人不同。正常人之间是相互关心的,他们则是假装关心甚至根本不关心别人。我们把别人看作跟自己是平等的;但在掠夺者眼中,别人是他们满足个人需求的机会或障碍。想要车了,就偷一辆;想做爱了,就去强奸;想钱花了,就盯上老年人的钱包……即使你逃离了他们的魔爪,也丧失了某种宝贵的东西:或者是对别人的信赖,或者是自我价值,或者是自尊……

信任是正常人的天性,在掠夺型人格面前却是个致命的软肋。他们没有情感依附,目无法纪,没有良心,也没有道德伦理观念,对他们来说,人生没有限制。规则、规定、限制、锁、围栏……这些东西不过是他们做事的小小障碍。正常人都是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但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傻瓜、笨蛋、废物,理应受到鄙视、贬损、嘲笑、辱骂甚至消灭。

正常人的成功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努力得来的,而掠夺型人格的成功是抢来的。他们能极其敏锐地发觉别人的弱点,从而很快选定猎物:易受伤害的人、易受骗的人、易受影响的人、有创伤的人、有麻烦的人、年少无知的人、没有抵抗力的人……接着便猛扑过去,其手法或者温柔,或者残暴。

他们能够仅凭别人的举止和外表就能判断出是否适合捕食:那些热心地凑到车前给人指路的人;手拿大包小包的顾客;对陌生成年人毫无戒心的孩子;抄小路的青少年;淳朴的老年夫妇;为陌生访客开门的家庭主妇……他们无须思考,就像是在后台运行了一个软件,时刻在扫描中寻找机会和弱点。

他们知道在哪个聊天室里可以拐走你的孩子,而无须闯入你的家里;他们知道怎样在老年保健医疗计划和医疗补助方案里做鬼,骗取数亿钱财;他们知道哪家银行容易抢、哪家商店容易偷;他们知道该怎样藏身在有名望的组织机构里(如医院、慈善机构、警察局、学校、体育队、教堂等),既能用作伪装,又能利用其职业的合法性谋取利益。

像泰德·邦迪、约翰·维恩·盖西1、杰夫瑞·达莫2这样的掠夺型人格之所以臭名昭著、举国皆知,那是因为他们是连环杀手的缘故,但这样的魔鬼只是冰山一角。

任何一个连环强奸犯、皮条客、恋童癖者、人贩、黑帮成员都是掠夺者人格;虐待老人和儿童的那些浑蛋也是。他们的恶行,有些我们可以在报纸上读到,有些恶名昭著的则被写入书里或拍成影视剧遗臭万年。杰西·詹姆斯3、布屈·卡西迪4、“开膛手杰克”5、约翰·迪林杰6、艾尔·卡彭7、巴布罗·艾斯科巴8、伊恩·布拉迪9、詹姆斯·巴尔杰10、“华衣教父”约翰·高提11这些人统统都是掠夺型人格,他们唯一的区别是罪行的类别和作案的手法。

监狱里这种人已经人满为患,监狱外游走的还有很多。掠夺型人格伤害他人不限于谋杀、强奸等方式,还有殴打配偶、虐待病患、恐吓雇员、贪污钱财、官员腐败、掠夺团体或政党的忠实成员,如果是国家领导的话,还可能是残杀民众。他们可能手拿公文包,携带笔记本电脑,背着双肩包,手拿《圣经》,托着足球,或怀抱婴儿;也可能拿着匕首、枪、砍刀、冰锥、毒药或绳子;他们可能是你的上司、宗教领袖、工作同事、理财顾问、你孩子的营队辅导员、你母亲的监护工、你家的保姆、你的情人或者邻居。

乔治·詹姆斯·特莱鲍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化学家,智商极高。他对邻居佩吉·凯尔及其孩子心怀厌恶,因为她纵容孩子们在玩耍时大声喧哗。1988年,趁着他们不在的时候,他毫无人性地往他们的可乐瓶中加了铊,差点儿把孩子们毒死。对一个掠夺型人格来说,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捷办法。

1978年,约翰·莱昂斯开车载着全家人行驶到亚利桑那州阔茨赛特附近,他看到有辆车抛锚了,就停下来帮忙。作为回报,那辆车上的两个人—盖里·蒂森和兰迪·格林沃特—杀了约翰一家。为什么?跟上面的特莱鲍一样,他们需要一个快捷而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俩刚刚越狱出来,不想被人告发。

哈罗德·西普曼医生在英格兰海德小镇行医,病人们都认为自己身处一个十分安全的医院,对重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治疗场所,但前提是—你的主治大夫不是哈罗德·西普曼。在1971到1998年间,他共杀死200多个病人,通过侵占他们的珠宝首饰、金钱、修改病人遗嘱等方式发家致富。

在整整20年的时间里,外界一直认为蒂姆和瓦内塔丰夫妇非常不幸,因为他们的孩子总是因“婴儿猝死综合征”而死,后来,经过深入调查才发现,他们其实是被瓦内塔故意杀死的。跟哈罗德·西普曼医生的病人们一样,这些孩子也是身在安全的地带,却遇到了危险的人—掠夺型人格。每到孩子长到几个月大时,她就掐死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因为他们受不了孩子整日的哭闹。

所以,安全与否,其实跟地点(街区、高速路、医院、家里)毫无关系,其关键在于附近是否潜藏着掠夺型人格。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和接近、他们的冷血和麻木不仁,才增加了你受伤害的风险。其结果—是折磨还是伤害,是生还是死—都取决于他们。

这就是犯罪小说作家安妮·鲁尔的亲身经历。20世纪70年代,她在一个犯罪热线工作,后来她写了一本书—《身边的陌生人》,书中记述了她跟一个掠夺型人格共事的经历,而这个人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掠夺型人格,他就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案凶手泰德·邦迪。而她能免受杀害、好端端地活着去写书,仅仅是因为泰德没把她当成猎物。

如果你对掠夺型人格没有形象的了解,那就试着想象一下飓风或龙卷风的样子—呼啸而过,寸草不留。每一个直接受害者的背后,都有大量间接受害者:亲属、配偶、孩子、朋友……受过掠夺型人格伤害的孩子,可能会伴着心理创伤长大,其影响甚至会代代相传。掠夺型人格的家人也可能会受到公众的指责、鄙视,还可能遭受经济困难。伯纳德·麦道夫的妻子因丈夫诈骗了投资者数十亿美元而受人唾弃和排斥,麦道夫被捕两年之后,他的儿子就上吊自杀了,因为他无法承受父亲的罪过带给自己的苦恼,也不愿再受其连累。

看看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被曝光之后,有多少人丧失了对天主教的虔诚。掠夺型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掠夺型人格频繁出没的街区就是一个危险地带,人们把自己关在家里,生怕遭到抢劫和盗窃。现在的纽约比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当警察的时候要安全多了,这是因为鲁道夫·朱利安尼市长12和纽约警察局重点打击各个层面的“捕食者”。掠夺型人格(甚至包括强行乞讨和街头涂鸦等)没有了,纽约的大街小巷重新回到本分的市民手中。

我很想说“你现在和将来都不会碰到掠夺型人格”,但那都是假话。但是,只要大家能掌握一些相关知识,就能更好地识别出这些危险人格,避免自己的美好未来被他们无情地玷污。这么说不是吓唬你,而是给大家提个醒:因为你在明处他们在暗处,不得不防。所谓“死里逃生”,指的就是了解危险人格的本质和行为方式,从而避开祸患。

掠夺型人格的特征

掠夺型人格往往精于伪装,不刻意观察的话很难将其辨别出来。他们可能非常聪明、友好、迷人、温顺、低调,或同时具有其中几个特点。事业成功、朋友众多、身居高位等优点,跟身为一个掠夺型人格并不矛盾。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老师、学生、运动队成员、校友等人从杰里·桑达斯基性侵学生这件事中得到的教训就是这个;伯纳德·麦道夫的朋友、同事从其金融骗局中得到的教训也是这个。

这种人精于算计、深谋远虑、掠夺成性。当你从报纸上看到某人精心计划并实施了某次犯罪、某人跟踪监视其“猎物”、某人是常年犯罪、某人不远千里实施犯罪、某人精心策划了“庞氏骗局”……你看到的就是掠夺型人格。同样地,当你听说某人经常违法乱纪、是个连环性犯罪者或“惯犯”,某人阴谋骗取他人钱财……你听说的也是个掠夺型人格。

掠夺型人格经常换工作、改变计划、欠债不还、毁掉或终结一段人际关系、辜负或利用别人、逃避责任,对这些事大家要心里有底;他们会违反法律、背叛信任、取不义之财,欺骗、伤害别人,致人伤残甚至害人性命,对这些事大家也要心里有底。大家一定要作好心理准备,不要认为这种人会变好,也不要幻想他们不会伤害你。他们的魔爪是一定会伸出来的,唯一不确定的是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是谁。

掠夺型人格的知识面很广(但都不精通),所以他们能迅速与“猎物”找到共同语言并诱惑其上钩。他们喜欢把人看作木偶并加以控制:用玩具和糖果哄小孩子高兴、在网上花言巧语哄骗女人见面、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寻求“帮助”、怂恿人们出钱跟他们合资……这种人极其擅长骗取别人的信任,因此才会被称作“骗子”。

跟本书中所述的其他危险人格一样,掠夺型人格的行为也有程度上的区别。有些人的“捕食欲望”较低,他们的行为危害性不大,也许就是偶尔违反个规章制度什么的;跟人相处时,他们虚伪而惯于欺诈;或常常因小打小闹的犯罪而陷入麻烦。

另一些人则极为病态,只要他们高兴,就会无恶不作。从某个角度来看,约翰·爱德华·罗宾逊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但他又是一个集多种罪恶于一身的恶魔:欺诈、盗用公款、伪造信件、绑架、虐待、连环杀人……2003年他供认说自己曾杀了三个人。他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第一个连环杀人凶手,因为从1993年之后,他的“猎物”都是从网络上诱捕到的。他就是极端掠夺型人格的典型:博学多才与极其危险的结合体。

以上关于极端掠夺型人格的事都是我们听说或在报纸上看到的,他们之所以很难被人发现,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的确精于此道,二是事后没有人报案。但不论其掠夺型人格的程度如何,是高还是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进化。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朱利安(化名)的事,我对他的情况非常熟悉,因为他的母亲是我们家的老朋友。

据我们所知,朱利安开始干坏事时仅仅10岁左右,那时他就偷父母的钱。后来偷的数目越来越大,频率也越来越高。每次父母找到他头上,他就道个歉了事,但过后照偷不误,技术也更加高超。为避免父母起疑心,他开始去偷朋友和玩伴以及这些孩子的父母的钱。

稍大点之后,他开始偷葡萄酒和伏特加,家里的处方药买来之后很快就没有了,有一次甚至被他换成了阿司匹林。你指责他的偷窃行为,他早就准备了一大堆说辞。他的父母不管他,他说什么就信什么,或者也是不想太为难他;据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认为等朱利安长大了这些毛病就都改了。

后来朱利安学会了开车,这下头疼的换成了交警。他的汽车不是今天刮花了,就是明天凹个坑。有一天他开车回家,车上的挡泥板少了一个,一个小时过后,警察找上门来,说朱利安涉嫌肇事逃逸,把人撞伤了。当然,朱利安还是不承认。这是他第一次触犯刑律。应该还有别的类似情况,但考虑到他年纪尚小,每次都被从轻处罚了。

到了21岁时,朱利安已经精通于用伪造的支票或在ATM机上从父母账户上取钱了。他偷的钱数目越来越大,而他的父母年纪也大了,对他没什么威慑力,甚至对其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他们是被这样一个儿子—掠夺者、小偷、满口谎言的骗子、瘾君子,对他们和社会来说都是个危险分子—早已身心疲惫死了心。

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出现了。朱利安偷走了父亲的汽车,拆掉卖了零件。也在同一周,他拿走了家里最后一笔钱,说“一定是被老鼠吃了”,因为那些钱是被藏在屋椽上的。朱利安的父亲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了沉重打击,几个月后就黯然离世了。据说,在他父亲的葬礼上,朱利安还问能不能把父亲手腕上的手表拿走当掉,还问父亲在遗嘱上有没有给他留点钱……

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没有。朱利安又逼着母亲把退休金账户的账号和密码给了他,随后就把他老母亲洗劫一空。他母亲已经年过七旬,现在竟然被迫出门打工谋生,因为她没有了退休金,房子也因为还不起贷款被银行收回去了,再加上儿子的“诸多事情”……

这就是掠夺型人格的可怕之处。朱利安从未杀人,但他却给一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之前他曾多次被警方调查,却常常逃脱法律的制裁。随着时间的前行,他犯罪的手法也在进化,但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他满嘴谎言、欺诈偷盗,像个寄生虫一样榨取别人的劳动果实。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了他,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微笑。为什么不呢?别人都是他的宿主啊。也许你也是其中之一呢。

综上所述,虽说掠夺型人格在细节上存在差异,但他们也有一些共性:他们只知索取,从不付出;置他人于危险之中;麻木无情、冷漠傲慢,对别人,甚至亲人都毫不关心。

不懂同情,不知懊悔,没有良心

大家可以去找丹尼斯·雷达13—BTK(“绑、虐、杀”)连环杀人凶手的视频,听听他自述是如何杀死那些受害者的,然后你就能明白心理学家为什么会用“情感缺乏”来形容他了。在很多掠夺型人格身上都能看到这种冷血、“平淡”的语言和腔调,甚至在他们自述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经过时也是如此。

掠夺型人格的情感系统跟正常人不一样。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也没有同情心。他们的情感是肤浅、做作、自私自利的。正如例子中的朱利安那样,这种人竟然能对爱着他们、保护着他们、为他们付出一切的人下手。别人的单纯或不幸正是他们的机会:一个伤心的离婚女人或一个悲伤的寡妇就是他们的“饭票”;一个没有戒备之心、无人看管的孩子就是可以用食物和小玩意儿骗来的性玩具;旅客和移民就是可以偷窃、收取保护费的“冤大头”;对他们来说,每个淳朴或处境不佳的人背上都写着“不骗白不骗”五个醒目的大字;任何自然灾害都是他们设立冒牌“财物捐赠处”的机会……

这种人知道是非对错,也知道什么是坏事,但他们非要去做。奥地利人约瑟夫·弗雷茨(Josef Fritzl)把18岁的亲生女儿囚禁在地窖里24年之久,其间共强奸她3000多次,生下了7个孩子,并且不论大病小病,从未带她或孩子去看过医生。他是这样对心理医生说的:“我的性格里有魔鬼的成分。”约瑟夫·弗雷茨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24年里,他有8000多天时间可以停止施虐,但他就是停不下来。

即使掠夺型人格能够感觉到愧疚,这种愧疚感也是短暂的、没有约束力的,他们不会因此而悬崖勒马、改邪归正,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理解自己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他们毫无懊悔之心。要产生负罪感,前提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掠夺型人格活着就是为了榨取别人、利用别人,而不是去承担责任。他们总是能把责任推到别处:或者是他们的成长经历,或者是上司不好,或者是受了“黄毒”的毒害……任何能帮他们摆脱罪责的人或事都能成为其“替罪羊”,甚至会归咎于受害者本人。以前文曾提到的朱迪·阿里亚斯为例,她跟踪前男友、给他打骚扰电话、找到他、连刺他27刀、一枪爆头,还差点儿把他的脑袋割下来;但她说,这都是被他逼的,反正跟她这个受不了被人抛弃、反复无常、自私自利的掠夺型人格无关。是的,只要是跟掠夺型人格有关的恶行,错都是受害者的。还好,朱迪一案的陪审团并未上她的当。

冷血无情,精于算计,控制欲强

掠夺型人格都是冷血无情的,因此我们常常把他们比作爬行动物。在审讯中,这种罪犯通常对情感无动于衷,跟悲痛欲绝的受害者亲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凶手亨利·李·卢卡斯14是这样说的:“杀人就像出门散步,想杀人了,就出去随便找一个。”这就是掠夺型人格的思维方式。

对他们来说,人生就是一场“夺宝游戏”,所以就要精于算计、瞒天过海。前文提到的“杀人小丑”约翰·维恩·盖西,他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社区慈善活动中打扮成“高跷小丑”,逗孩子们开心;但他也狡猾地诱骗男孩到他家里并虐杀掉他们—前后总共33个人。想必这些年轻人死前都曾苦苦哀求过约翰·维恩·盖西,但他照旧无情地杀了他们。

还有前文提到过的哈罗德·西普曼,这个在英格兰海德小镇受人尊敬爱戴的医生,他泰然自若地将恶行隐藏了数十年之久。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他无情地杀死了那些最需要他帮助的人。要不是因为他的病人死得太多,真相还不知要掩藏多久;如果这样的话,不知道又有多少病人死在他的手上。他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一点儿都不在意,已经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了。

出于必要,掠夺型人格会精心编造各种谎言。正常人利用语言来进行交流,这种人则是利用语言达到控制他人、逼迫他人、勾结他人的目的。他们对诙谐、劝说、诱惑、恳求、道歉等语言了若指掌、应用熟练,就像工匠手里的刻刀、音乐家手下的音符一样。发誓不再欺骗、不再偷窃或不再打你都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他们的话一点儿都不值钱;但甚至连执法人员、法官这样的专业人士都会被他们迷惑、愚弄,出于社会惯例,会再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也是屡犯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为了免受牢狱之灾或早点出狱,他们信誓旦旦地说要痛改前非、好好表现,可一转身照旧祸害四方。

杰克·亨利·阿尔伯特因伪造罪和刺死一名囚友而在狱中服刑,他根据自己的服刑经历写了一本书《野兽腹内:狱中来信》(In the Belly of the Beast:Letters From Prison),随即成为写作界的宠儿。他说服知名作家诺曼·梅勒为他争取提前释放,而假释裁决委员会也听信了梅勒的恳求,同意提前释放阿尔伯特。假释出狱六周之后,他就在一家咖啡馆刺死了一名男子,后来他说,因为那个人一直在盯着他看。所有曾经赞成对他提早释放的人都大吃一惊,他们不敢相信这么一个文笔华丽的人竟然会杀人。这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花言巧语与“善行”一旦结合起来,是很难令人抵挡的。性侵15名男童的球队教练杰里·桑达斯基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还加上了常挂在嘴边的微笑。但是,当他把阴茎插入那些男孩的肛门时(是的,这就是受人尊敬的好教练对受害者所做的),就无情地漠视了孩子们的权利和尊严。

掠夺型人格还精通于恐吓的语言。约翰·高提或者詹姆斯·巴尔杰的一句话就能让别人掏保护费或被杀害。我在FBI工作时曾审问过黑帮的一个走卒,他说,为了收取保护费,只需要跟店主“谈谈话”就行了。否则的话,“说不定”昂贵的店面玻璃一夜间就会变成碎碴。这种“谈话”可不仅仅是热播美剧《黑道家族》中的情节,它背后是一个数百万美元的敲诈勒索产业。

即使是在死囚牢房里,泰德·邦迪也在戏弄案件调查员,不肯说出全部受害者的名字。就在执行死刑前几个小时,他又透露了一名受害者,想以此争取到缓期执行。他用这种方法将司法体制玩弄于股掌已经很久了,这一次他没能如愿。而这个指认出的受害者名叫苏珊·柯蒂斯,正是本书前言中提到的、我在杨百翰大学执勤的那晚从校园里失踪的女孩。

连环杀人凶手克利福德·奥尔森15每指认一名受害者及其埋藏地点就让加拿大政府付给他10000美元,作为“配合调查”的回报,他的妻子共收到10万美元;而他也“高尚”地“免费”交代了第11名受害者的情况。多么慷慨大方的绅士啊。

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掠夺型人格之一就是德国纳粹党的二号人物、陆军元帅赫尔曼·戈林16。他协助成立了盖世太保17在德军轰炸伦敦的同时,他还忙于残杀犹太人,收敛其艺术收藏和其他财物。二战结束后,他被同盟国拘押,准备以战争罪接受“纽伦堡审判”18,在此期间,他屡次巧妙地摆布美国的守卫们。他用赠送签名、合影等方式换取一些“照顾”,最可恨的是,他哄骗了至少一名美军士兵归还了他的随身物品,从中取回了一小瓶毒药。在判决(绞刑)之前,他服毒自杀了,以此拒绝接受审判,也拒绝还受害者一个公正。

但掠夺型人格绝非仅仅操纵、控制别人那么简单,对很多掠夺型人格来说,这是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造物主一样的能力,令人陶醉、欲罢不能。泰德·邦迪说,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给人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伊斯雷尔·凯耶斯,当局认为他在2001—2012年间杀害了11条人命,其犯罪地点包括美国的多个州:华盛顿州、佛蒙特州、纽约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等,其作案手段是—徒手掐死受害者。他自封为受害者生命的仲裁者,喜欢在近前、面对面地“看他们死前痛苦挣扎的样子”。

这种人的冷血从吴志达19身上可见一斑,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某段录像中,他跟同党伦纳德·雷克在自建的地牢中虐杀了一名女性,录像中他是这么说的:“……你可以哭,可以叫,就跟他们一样,但是一点儿用都没有。这么说吧……我们是很……哈哈哈……无情的……”

行事冲动,自控力差,不懂反思

掠夺型人格喜欢控制别人,自己却没有丝毫道德或伦理自控力,同时又冲动、肆无忌惮。“邦尼克莱德雌雄大盗”中的邦妮·派克就是这样:她追求刺激、不顾后果,最终成了一个银行劫匪和杀人犯。现代的很多银行劫匪、商店窃贼、拦路抢劫者也都是这样。既能获得刺激,又有财物收获,这就是掠夺型人格最美好的一天了。

对很多掠夺型人格来说,在冲动之下行事就是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哪怕他们的行为会将自己和别人置于险地也毫不在乎。比如说,努尚·威廉姆斯因蓄意将艾滋病传染给13名女性而被判有罪,他同时还是一个职业罪犯20,犯下多起强奸案。按照法庭的说法,他是故意危害别人的生命,他的行为就像是把枪口抵在别人太阳穴上玩“俄式转轮”一样21。与此类似,安东尼·E.惠特菲尔德—据他的辩护律师说—是一个“吸食冰毒的‘性爱机器’,周旋在多个女人中间,攫取庇护、金钱和性”。在被捕之前,他一共将艾滋病毒传染给了17名女性,事发后既没有道歉也没有愧疚,其头脑已经失控了。

跟自恋型人格一样,掠夺型人格也不能容忍丝毫挑衅和一丁点侮辱。他们往往不能抑制自己的情绪,或是缺乏自控力。在监狱里,掠夺型人格都尽量避免眼神对接,因为他们知道,走廊里一个侵略性的眼神都足以激起争执,甚至是致命的报复。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影片《好家伙》中由乔·佩西饰演的汤米·德维托—喜怒无常、高度敏感、心胸狭窄、毫无良心。你们以为这种人只会出现在电影中吗?不,现实中就有。“冰人”理查德·伦纳德·库林斯基脾气暴躁、伤害别人不择手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黑帮才会雇佣他作为杀手。他在被捕后对当局交代说已经记不清到底杀了多少人,大概是200个。他总是先杀人,后问问题。情况常常如此,现实生活中掠夺型人格的行为要比电影中凶残恶劣得多。而以上面两个例子而言,库林斯基令汤米自愧不如。

掠夺型人格往往会酗酒或滥用违禁药物,而此举令他们更加不稳定,也更危险。或者,他们是故意为之,通过酒精和毒品来释放被抑制的本性,或将其用于诱惑麻醉他人。原先在FBI工作时,我曾审问过很多类似的案子,某个继父甚至生父设法让未成年少女(甚至包括他们的女儿)摄入酒精或毒品,从而达到强奸她们的目的。“杀人小丑”约翰·维恩·盖西的作案手法就是用酒精使受害者变得顺从(特别是在他实施强奸或残杀之前)。

掠夺型人格常常会说自己冲动压抑不住,或说他们管不住自己,但这都不能当成他们罪行的借口。如果他们也懂得反思的话,那一定是为了完善其掠夺手法。永远都不要相信他们会反省悔过。狗改不了吃屎。

掠夺型人格的特征词汇

以下词汇是受害者对掠夺型人格的描述,未经任何改动。大家也许会注意到,其中很多词与自恋型人格的描述很相似,但跟其他三种危险人格相比,掠夺型人格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不正常、辱骂、好斗、没有目标、没有道德、禽兽、违背社会公德、自大、口才好、坏蛋、小人、坏人、野蛮、王八蛋、畜生、迷人、轻视、好战、令人困惑、飞车帮、黑寡妇、粗野、胡说八道、欺凌弱小、精于算计、无情、有魅力、有女人味、骗子、聪明、冷淡、冷血、欺诈、骗术精湛、诡诈、纵容、鄙视、控制欲、堕落、谄媚、恐怖、罪犯、没教养、狡猾、危险、虚伪、流氓、侮辱人、卑鄙、疯狂、有害、邪恶、妄自尊大、令人不安、不和谐、令人厌恶、不诚实、不老实、捣乱、盛气凌人、利己主义、令人震惊、空虚、魔鬼、剥削、煽风点火、弄虚作假、歹徒、男妓、油腔滑调、不敬神、浮夸、窃贼、无罪、草率、狠心、凶恶、可怕、怀有敌意、皮条客、淫荡、冒名顶替、冲动、矛盾、轻率、不可救药、下流、冷漠、没有信仰、残忍、没有人情味、神经病、贪得无厌、冷漠、伪善、紧张、有趣、吓人、不可靠、急躁、惹人生气、凶手、有盗窃癖好、贼、犯法、好色、吸血鬼、说谎、不懂爱、不择手段、恶毒、好支使人、刻薄、善变、有吸引力、盗匪、情绪化、怪物、令人羞愧、自恋、游荡、声名狼藉、败坏道德、讨厌、古怪、寄生虫、水蛭、恋童癖、性变态、挑剔、老鸨、花花公子、占有欲、捕食者、掠夺成性、易怒、混乱、操纵、暴躁、强奸犯、爱冒险、强盗、垃圾、粗鲁、破坏、虐待狂、嗜虐、尖刻、野蛮、恐怖、玩弄女性、性感、狐狸精、自我中心、自私、肤浅、诡诈、可鄙、肮脏、优雅、浅薄、笨拙、喜怒无常、小偷、找刺激、恶棍、狠毒、脾气拧、两面三刀、暴君、不关怀他人、不可信赖、绝情、肆无忌惮、寡廉鲜耻、没有同情心、蓄意破坏、邪恶、怀恨、暴力、不稳定、庸俗、恶劣、野蛮、诙谐。

掠夺型人格对他人的影响

做好心理准备,掠夺型人格会将你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粉碎你的梦想、湮灭你的志向;因为他们始终把自己放在首位,不喜欢被人妨碍。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他们聪明、迷人、有趣,但当你发现他们过去的所作所为,或当他们跟你翻脸的时候(这个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你的震惊和心痛一定是难以形容的。

跟这种人在一起你会变得身心疲惫,因为你得时刻保持警惕,你得藏好自己的珍贵物品,你得放弃抵抗,你得挣扎着活……他们会一直折磨着你,慢慢地把你磨光耗尽,这就是他们的本性。大家还记得前文提到的朱利安的父母是什么下场吗?

艾琳诺是一个非常好的女士,我在罪犯侧写研讨会上几次见过她。多年以来,她一直在防备着自己的儿子,却一点儿用都没有。上次我见到她时,她对我说,40岁的儿子现在还赖在家里,一无是处,还把她的钱都卷走了。她还说,“时时处处、事事防着他,身累心也累”。她出于母爱和善心供养着她的儿子,却落得身无分文。这位临近退休的老护士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却要去打两份工才能偿还债务,对儿子的信任和爱也都枯竭了。

有些掠夺型人格会让家人和朋友与他联名借贷,或投资一个毫无前景的项目。他们不会关心自己造成了什么样的麻烦或令你损失了多少钱,只要他们没事就行。随便一名保释代理人都见过太多这样的事:某个职业罪犯保释后逃跑了,家人为此损失了数万美元的保释金,家族的名声也受到玷污。这种事多如牛毛。

这些危险人格根本不把因自己的行为给你造成的危害看在眼里。他们借你的车,却开着去抢银行;或让你开车送他们去某个朋友家,却背着你在后备厢里塞满了毒品;或让你在上班时为他们撒谎遮掩,自己却跑去犯罪,甚至让你为他们提供不在场证明……就因为你帮了他们一个小忙,替他们撒了一个谎,却在不经意间成了他们的共犯,触犯了法律。

作好心理准备,掠夺型人格的打量、探问、亲近都会令你心神不安。他们的友好之情来得太快,一下子就跟你亲密无间起来,这会让你很不舒服。在影片《天才雷普利》中,马特·达蒙就饰演了这样一个“捕食者”。一旦找到“猎物”,他就紧紧吸附在上面,不把对方榨取干净绝不松开。与此类似,掠夺型人格会对你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或者不管你是否愿意、是否需要,单方面亲近你或侵犯你的隐私。这些都不是意外,而是他们蓄意为之。

跟某些掠夺型人格在一起时,你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异样:发抖、汗毛竖立等,就像本章开始部分我的经历一样。著名学者、作家、哲学博士J.里德·梅洛伊发现,甚至连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在面对这些人时也会产生这种本能的应敌反应。在《害怕是一种天赋》一书中,加文·德·贝克尔也叙述了这些恶人会激活我们的原始反应能力—这是我们进化出的一种潜意识预警系统,在危险到来时给我们提醒。可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却是“人都是善良的,要与人为善”,叫我们关闭这个预警系统。于是,你敞开心扉信任别人,别人却在寻找你身上的可乘之机,处心积虑占你便宜。他们将你的友好、美德、慷慨当成应得之物—这就是掠夺型人格的本性。

而在互惠主义方面,掠夺型人格只有在自己感觉有必要的时间和地点才会与人互惠,甚至从不利他。2013年,迈克尔·查得·博伊森的家人热切地等待着他出狱归来,先前他因盗窃罪入狱。他的外祖父母为他准备好了卧室,到监狱门口把他接回来,带他去办理了新的身份证,还陪着他去缓刑犯监督官那里报到,以确保一切顺利。而就在当天晚些时候,他把两位老人杀害了。这就是他们的好心所得到的回报。

当我们帮助、妥协、附和这些人的时候,其实是在鼓励他们变本加厉地剥削我们或他人。不要幻想他们会变好,或自我安慰说“这次不会再那样了”;毒蛇会因为你喂养过它就不咬你吗?不要幻想能从毫不利他的人那里得到善待,他们只有在有所企图的时候才会善待别人。而这种伪善也会蒙蔽家长们的双眼,将孩子送到杰里·桑达斯基这种恋童癖的魔爪之中。

在他们得逞之后,你不仅会感觉受到伤害和背叛,还会因其影响而不敢再去信任别人。掠夺型人格的恶行常常会使人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22,而自己或亲人所受的伤害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极深的伤痕。我曾跟很多受害人交谈过,他们很多年之后都无法调整心态、抚平心理创伤、重建对别人的信任。有些受害者仍需心理治疗,有些人整日与药物为伴……还有很多家长因为女儿跟一个掠夺型人格的人私奔或结婚而陷入焦虑,不得不去接受治疗。

在前文中我曾说过,掠夺型人格所到之处,都会给人留下极深的伤害。伤害的时间和方式会因人而异,但是只要你跟他们有了牵连,你及亲人的幸福安乐就陷入危险之中。对掠夺型人格稍不留心,无妄之灾随即而来。请不要冒这个险。

掠夺型人格的人际关系

跟掠夺型人格在一起,是绝对不会有平等可言的。他们谋求的是别人的信任和“养育”,像寄生虫一样将别人当做宿主。他们通过压榨你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不要幻想他们会去找工作挣钱或为家里出力。他们总有理由不去工作:或者是才华得不到赏识,或者是那些工作太低劣、不值得做,或者是老板太差劲,或者是工作时间太苛刻……他们就这样压榨着你,直到你一无所有或对你厌倦才会放手,接着再换一个新的宿主。

伊丽莎白是我在行为分析培训班上认识的一位女士,她是个聪明能干的职业女性,却不幸嫁给了一个掠夺型人格的寄生虫。她丈夫外表英俊,体格健壮,性格开朗,却整天无所事事。伊丽莎白曾为他安排工作,曾到婚姻咨询、职业咨询寻求帮助,甚至亲自为他寄送求职简历,但她丈夫就是不出家门。她在外工作挣钱养家,他却待在家里看色情片度日。在嫁给他的3年时间里,一共用掉了40000美元,这些钱都是她挣来的(衣服、首饰、度假、高尔夫俱乐部、搬家费用、电脑、相机……)。终于有一天伊丽莎白再也受不了了,要跟他分手;他却匪夷所思地提出要分得伊丽莎白的部分退休金。这就是掠夺型人格的寄生虫本性:贪得无厌。

婚姻关系中的掠夺型人格常常会给另一半带来致命的危险。在所有公之于众的照片中,拉琪·彼得森都是一副阳光快乐的样子,2002年,怀有八个月身孕的她与斯科特·李·彼得森完婚,他却背着拉琪在外偷情。这一年的平安夜,他杀死了拉琪和八个月大的胎儿(他把拉琪杀死、肢解,并与胎儿一并抛尸到海里)。这个禽兽早已决定要除掉她了。

另一个例子。2003年,史黛西·安·凯尔嫁给了德鲁·彼得森,此时德鲁刚刚与第三任妻子凯瑟琳·萨维奥离婚。一年之后,凯瑟琳·萨维奥被发现死在一个空浴缸里。起初凯瑟琳的死亡被定性为“意外事故”,在德鲁因被怀疑与前妻之死有关而被警方调查时,史黛西是第一个站出来维护丈夫的人。但她的信任和忠诚用错了地方,因为她的丈夫是掠夺型人格,对他而言,别人的生命一文不值。4年之后,史黛西失踪了。她的家人伤痛欲绝,而他们一直对德鲁心存顾忌。因为史黛西的失踪,再加上史黛西、凯瑟琳两个家庭所施加的压力,警方重新对凯瑟琳的死亡进行了审查,结果发现,凯瑟琳的死根本不是一次意外。这次德鲁没能逃脱法律的惩罚,2013年,他因谋杀了凯瑟琳·萨维奥而被判入狱38年。令人痛心的是,史黛西的尸体至今都没能找到,她的失踪成了悬案,她的家人也迟迟得不到公正。

这就是与掠夺型人格共同生活或结婚的残酷现实。事实上,平均每天会有三名女性死在“亲密恋人”手上,其中就有掠夺型人格。据美国司法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在所有杀人案中,30%的女性被害者和5%的男性被害者都是被其“亲密恋人”杀死的。这些数据发人深省,而事发前往往有各种危险迹象,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明白该对什么样的迹象多加留意。

德鲁·安德森的前妻们都曾提到过他是多么残虐无情,这都是危险到来的信号。忽视了这些线索或略有迟疑,你及亲人就会付出沉重代价。时间在无情地流逝,到了明天这个时候—根据上面的数据推算—又将有三名女性失去生命。

掠夺型人格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很好,但其内心仍是个禽兽。柯莱特·史蒂文森嫁给了一个名叫杰弗里·罗伯特·麦克唐纳的内科医生。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是美国陆军军官,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的成员。1970年,柯莱特对她和孩子们感到厌烦了,就杀死了他们,并说是吸毒的嬉皮士们干的。案件的调查人员和陪审团都没有被他的谎言蒙蔽—犯罪现场被“布置”得很像是一次入室抢劫,他也只是受了一点儿皮外伤。杰弗里·麦克唐纳至今还被关在监狱里,仍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无辜的,并寻求上诉。真是毫无人性。

跟掠夺型人格在一起,你就置身于一个充满了危险行为、心理虐待,甚至丢掉性命的处境之中,危险无处不在。我们常常读到或听说这样的事:某个女人对自己的安危心怀恐惧,在日记中写下,或对朋友和家人说过—如果自己死了或失踪了,凶手一定会是她的丈夫或男友。她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不祥预感,正是因为她们近距离地看清了掠夺型人格的本性。

有些掠夺型人格过着双面人的生活:他们在外捕食,而家人却被蒙在鼓里;或者其家人有所怀疑,却不敢开口问。想象一下,如果你发现父母买房子的钱是偷来的,你是什么感觉?你怎么去爱那样的父母?他们口口声声说着爱你,同时却在身体上、情感上、经济上伤害着别人?如果你还爱着这样的人,那么你变成了什么?掠夺型人格就是这样兵不血刃地毁掉了他们的孩子。

不要幻想掠夺型人格会时时处处照顾孩子,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只有漠不关心和置身事外,有时候则是粗暴、不讲理,甚至会嘲笑、伤害孩子,置其于危险、犯罪行为之中或被幽禁起来。

最可怕的是,掠夺型人格还会将全家人带入犯罪活动中。丈夫利用妻子实施犯罪的事在报纸上随处可见:2002年,布莱恩·大卫·米切尔和妻子旺达·巴兹在犹他州绑架了伊丽莎白·斯玛特,并将其囚禁了9个月。加利福尼亚州的杰西·李·杜嘉德11岁时被强奸犯菲利普·克莱格·加里多和妻子南希·加里多绑架,杰西成了菲利普的性奴,在被囚禁的18年时间里受尽虐待,还为其生下了两个孩子。被解救之后,杰西·李·杜嘉德将自己的悲惨经历写成一本书:《被偷走的人生》(A Stolen Life:A Memoir)。这是一个被掠夺型人格伤害之后重生的故事,大家可以深吸一口气,忍住眼泪去读一读。

掠夺型人格的恶劣之处还有,他们会教孩子去偷、骗、撒谎、逃避责任、打架、破坏社会规则。我曾跟这样的掠夺型人格交谈过,他们也会惩罚孩子,但不是因为后者犯了罪,而是因为犯罪被人抓到了。约翰·沃克曾是一个海军通信专家,几十年来他都是俄罗斯的间谍。他向俄罗斯提供情报,不仅出卖了自己的国家,还让儿子迈克尔·沃克参与到他的犯罪中来。最后,约翰·沃克被判终身监禁,迈克尔·沃克则是25年监禁。还有一个例子,美国黑手党甘比诺犯罪家族的教父约翰·高提把儿子约翰·A.高提也带进了黑帮。约翰·A.高提于1999年因放高利贷、外围下注、敲诈勒索被判入狱77个月。在2004—2009年,他又成了另外四起敲诈案的被告,虽然案件以无效审判结束,但给他带来了巨额律师费用和舆论压力。大多数人是不愿让孩子过这样的生活的,只有掠夺型人格才会这样,他们对家庭的伤害具有传承性。

还有些掠夺型人格,他们将魔爪伸向自己的家人。他们虐待继子、继女,甚至自己的亲生孩子。他们还会残害父母,比如莱尔·梅内德斯和埃里克·梅内德斯兄弟,1989年,他们一个21岁,一个18岁,有一天,他们的父母在家里看电视,他们用猎枪把父母杀死,然后去看电影以制造不在场证明;在案件调查期间,他们大肆挥霍父母的遗产,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双双被判终身监禁。梅内德斯兄弟的父亲是个富翁,他们俩原本什么都不缺—贵族学校、零花钱、名牌衣服、豪车、网球课……可掠夺型人格是永不知足的。

有时候掠夺型人格会非常狡猾,他们会先试探一下家人是什么反应然后才会下手。卡拉是个迈阿密人,她告诉我说,自从跟第二任丈夫结婚时起,他就开始对卡拉14岁的女儿关注太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卡拉发现丈夫与女儿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甚至包括呵痒、在地板上摔跤闹着玩;然后发展到他拥抱和亲吻女儿持续的时间太久。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丈夫竟然带着女儿去“维多利亚的秘密”23买内衣,这时她才感到事情不大对劲,而当女儿告诉她说这种事经常发生时,她更加确信了自己的感觉。

接着,卡拉发现了丈夫在上班时发给女儿的短信,那些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玩笑话。她的直觉是对的。卡拉质问女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女儿开始时支支吾吾地不愿回答,因为她不想破坏家庭的和谐状态,也不愿毁了母亲的幸福;后来才对卡拉说了实话。原来,她的丈夫对女儿做的不仅仅是拥抱而已,他甚至在开车时将手放到女儿的大腿之间,而其亲昵下流的行为也与日俱增。

卡拉去跟丈夫对质。他则早就准备好了各种解释:他只是想融入家庭,与孩子加深父女感情,而把手伸到腿间那种事只是个意外或从未做过……反正他没有错。他甚至无情地将卡拉的女儿拉来对质,问她:“我对你好不好?我是不是给你买了很多东西?告诉你妈妈这都是误会。”她一个小女孩能说什么呢?卡拉说,女儿当时明明是在瑟瑟发抖。而她丈夫的结束语是:“看到了吧?根本没啥事嘛。”

卡拉把手机抓在手里,对他说道:“我给你一小时时间收拾东西离开这里,否则我就打电话报警了。”说完她就把女儿带到屋外,让一个邻居帮忙照看着女儿,又通知家人过来接她们。

她丈夫还想跟她辩解,而她只是指了指墙上的挂表。卡拉告诉我说,当时她头皮发麻、浑身战栗,一想到曾让女儿跟这个禽兽单独在一起那么久、一想到他发给女儿的那些短信,她就不寒而栗。真正令她吃惊的是,她丈夫还在辩解,说那都是卡拉的胡思乱想—这是掠夺型人格常用的伎俩。直到这时,卡拉才真正明白过来,她面前的这个人是掠夺型人格。而此时她更加愤怒,因为,用她的原话来说:“他还想骗我,还把我当傻瓜。”

继子、继女常常是再婚的掠夺型人格的性虐对象。我很赞赏卡拉,她的做法是对的,并且一发现就立刻采取了行动,未有丝毫迟疑。即便如此,她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时间、金钱、法庭供词、离婚诉讼、律师费……这件事让她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也因此常做噩梦;还有女儿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她感觉自己被出卖了,她妈妈将一个禽兽带到了家里。很多年过去了,她们还未完全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就是掠夺型人格所造成的危害。

不管怎么说,卡拉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和家人,但有些女性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有些人是未能逃离危险,有些则是没能及时发现危险,还有一些惨剧是因为受害者年龄太小、太无助、太信赖别人。玛丽贝斯·廷宁的9个孩子都在其单独照看期间死去,遗憾的是,警察找到的证据只能证明她杀死了他们中的一个。还有黛安·唐斯,她认为三个孩子妨碍了她与一个不喜欢孩子的有妇之夫的感情,于是,在1983年,她朝孩子们开了枪,打死了一个,重伤两个,随后朝自己前臂开了一枪,伪造成受到持枪抢劫的样子24。这些孩子经历的都是什么样的事啊。

1999年,我曾应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希尔斯博罗县警察局的邀请,参与调查一起案件。案件的主角是克丽斯塔·德克尔,她有三个孩子,她告诉警察说,在她去取购物车时,她六个月大的男婴被人从车里偷走了。

我跟克丽斯塔谈话时,距离她声称孩子被偷只过去了几个小时,我说想听她谈谈孩子们都是什么情况。而听她对三个孩子的不同描述,我大吃一惊。在谈到两个大点的孩子时,她的话语里充满温情,而在说到失踪的这个婴儿时,她的言语中明显带着某种冷漠。我们对她的陈述起了疑心,而真正让她露出马脚的是—她的小儿子仅仅失踪了几个小时而已,她在谈到他时却使用了过去时态:“He was always a good baby.”(他总是很乖的)而谈到两个大点的孩子时,她说的是“are good kids”(他们都很乖)。其冰冷的语气、使用的过去时态,都令我们相信—这个婴儿已经死了,并且,她知道。(如果对孩子的生死不知情,或认为孩子仍然活着的话,应用is,而非was)事实的确如此。最后克丽斯塔承认是她用一个塑料垃圾袋闷死了孩子(这孩子的生父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另一个男人),因为“他老是在哭”。看到了吧,掠夺型人格就是这么冷酷。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如果你的家人中有掠夺型人格,或者你与掠夺型人格搭上了关系,就绝无安全可言。

与掠夺型人格相处

在一生时间里,我们会遇到很多数掠夺型人格,但大多数都是仅有短暂的接触,如在运动会上、在酒吧里、在工作中、在音乐会上,或是在别人介绍下寒暄几句。他们在我们身边来了又去,对我们没什么伤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安排。然而,还有些掠夺型人格之所以会与我们相遇,是因为他们已经将我们锁定为“猎物”,或我们的职业、生活与其有交集。他们正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人。

他们之中,有盗用公款者,有银行劫匪,有扒手,有偷车贼,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恶人。所以我们才制定了《亚当沃尔什儿童安全保护法》《梅根法》《杰西卡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因为有太多掠夺型人格是将未成年人当成猎物。有些人是监狱里的常客,屡教不改;有些则数十年为患作恶未被发现,如天主教牧师虐童丑闻。

能得到这些法律的保护,我们十分幸运;但即使有了这些法律,还是有杰里·桑达斯基这种禽兽向孩子们伸出魔爪。性侵犯始终是社会的顽疾。再比如说,英国人怎么都想不到,著名的BBC电视明星、儿童节目主持人吉米·萨维尔25会强奸少年儿童。但是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并且持续作恶数十年之久;然而,所有对他的指控都因其名声和地位而以“证据不足”收场。所以,不论这个人是谁,只要他们是掠夺型人格,让孩子跟他们在一起是绝无安全可言的。

女性也常常是他们的猎物。20世纪60年代,外号“波士顿行凶客”的阿尔伯特·亨利·德索沃26就在波士顿市游荡,四处寻觅机会。他用各种借口—他是一个模特经纪人、他的车抛锚了、他需要打个电话等—骗得女性开门,让他进到房子或公寓里。这些女人都觉得在自己家里是安全的,但是,我在前文中曾提到过—不论在哪里,只要是跟掠夺型人格在一起,就绝无安全可言。

有时候我们会无意中走进掠夺型人格的“狩猎区”,这样他们就更容易捕食了。2005年,娜塔莉·赫罗薇跟高中同学一起去加勒比海的阿鲁巴岛度假,在那里她结识了乔兰·范德斯鲁特,几个小时之后她就失踪了,并且极有可能被害。但她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

从表面上看,范德斯鲁特英俊潇洒,风趣幽默。遗憾的是,娜塔莉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他的本来面目。娜塔莉失踪5年之后,范德斯鲁特在秘鲁一个赌场里认识了斯蒂芬妮·塔蒂阿娜·弗洛里斯·拉米雷斯,随后又抢劫、杀害了她。你也许会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也是娜塔莉的父母要问的。不幸而可悲的是,掠夺型人格作恶时从不考虑原因,这只是他们的本性27

有时候,厄运降临仅仅是因为你生活在某个掠夺型人格旁边。2013年5月,就在我写作本章的同一周时间里,阿里尔·卡斯特罗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被捕,之前他绑架了三名少女,将她们囚禁了10年之久,并与其中一个女孩生下了至少一个孩子。她们之所以遭此厄运,仅仅是因为她们跟一个掠夺型人格生活在同一个街区。后来,阿里尔·卡斯特罗在监狱中吊死了,没能参加审判。他用自杀击败了法律的公正。

此外就是那些工作中的掠夺型人格,他们将捕食生活与职业合二为一。查尔斯·卡伦28是一名夜班护士,他承认自己共杀死40位病人,但这个数字只是冰山一角。他把救人的工作变成了杀人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克莱德·李·康拉德也把犯罪活动融入周围环境中。当时,他是美军驻扎在德国的一名陆军中士,他一有机会就偷窃军用物资,将汽油、香烟等配给物资拿到黑市上出售;更有甚者,他还偷窃美军的军事机密卖给华约组织国家29。他的行为将数万驻德士兵和数百万欧洲平民的生命置于险境,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钱。

有些掠夺型人格是社会或社区的栋梁—退伍老兵、虔诚的教徒、志愿者、童子军领袖、教练、公务员等。比如前文曾提到的丽塔·克朗德维尔,她是伊利诺伊州迪克森镇的审计官,也是著名的美国夸特马养马人30。她在22年时间里一共贪污了5300万美元。还有前文提到的“BTK杀手”丹尼斯·雷达,他是一个教会领袖,同时也是一名可靠的市政员工,但他利用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利用工作的便利性去四处狩猎。

最后要说的是那些企业中的掠夺型人格,不论在大型公司还是只有两个人的小公司,都有他们的身影。有人曾说过,现在的商业环境,特别是高风险、残酷的金融世界,都吸引着掠夺者,也对其掠夺行为报以丰厚的奖赏。这种人也许魅力非凡、引人注目,但他们冲动、好胜的行为也可能将公司毁于一旦。安然公司的肯尼斯·雷和杰弗里·斯基林就是其中的例子。安然公司于2001年破产,它不仅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案,还造成了很多人丧失生计、一贫如洗。安然公司破产案始终提醒着我们:一旦道德沦丧的人掌管了公司,大范围的“捕食”即将发生。2008年的金融危机31,其中一部分起因,就是由金融产业的掠夺型人格造成的:他们一方面大搞高风险借贷,一方面又因其反复无常的性格而套期保值32

在商界,进取心和韧性是一回事,而犯罪行为和蓄意诈骗就是另一回事了。商界人士也渐渐明白,若是高层存在掠夺型人格,那将给公司、投资者和员工带来严重危害,他们或者做出高风险的举动,或者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安定、安稳和安危。

跟掠夺型人格共事已经够糟糕的了,而若是他们掌控了政府,那么其影响将是令人恐怖的。问一问那些曾经历过阿道夫·希特勒统治的人,你就能明白其中大概。有“波斯尼亚屠夫”之称的拉多万·卡拉季奇33也好不到哪里去,与之相似的还有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34,他用酷刑和毒气对待库尔德人民。

身为领袖的掠夺型人格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择手段保住权位。对他们来说,痛苦和死亡无关紧要。

读到这里大家想必已经明白,跟掠夺型人格相处总是危险的。有时候,我们与其遭遇仅仅是因为我们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又或者,他们就是我们的上司或身旁的同事。不论是什么情况,只要了解了这些人的行为方式,我们还是能保护自己的安危的。通过观察其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判断出他们到底是心性恶毒,是丝毫不负责任,是自私自利,是个危险的侵扰,还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这是我们对自己、对亲人的责任所在。

危险人格清单:掠夺型人格的征兆

在本书前言中我曾提到过,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根据危险人格的行为方式制定了一份清单,以此来辨别危险人格。下面列出的这份清单将帮助大家辨别某人是否属于掠夺型人格,以及其情绪不稳定的程度如何:工于心计、投机取巧;冷酷无情;没有道德感、极度危险。在这份清单的帮助下,大家能够对如何与其打交道有个清晰的脉络,能够更为确切地判断其恶劣程度及是否会给你或他人带来威胁。

本章的这份清单,以及本书中其他“危险人格清单”,其设计目的都是供你我这种没有专业心理知识的人日常使用。它不是心理诊断工具,其设计宗旨是教给大家一些实用的知识和信息,并对大家目睹或亲身经历的某些事情进行验证。

请大家仔细阅读每一条陈述,在符合他们特征的条目前打上对号。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回想一下他们的言行,或别人是怎么对你描述这个人的。当然,最可靠的还是第一手资料:想想你亲眼目睹到的,以及你在其左右或与其打交道时的感觉。

只选符合特征的条目,不要猜测,也不要想当然。如果感觉模棱两可,就不要勾选。有些陈述看起来与其他条目重复或意思相近—我是故意这样安排的,因为经历和描述会因人而异,存在细微差别。

《FBI危险人格识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