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神奇的四种体液

题记: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得病比知道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更为重要。

——希波克拉底

有很多我们以为历史很长的事物,其实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比如说现在遍布城市每个角落的新疆“传统美食”大盘鸡,其实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的;比如说我们旅行的时候都会用到的拉杆箱,其实出现于1991年,距今还不到30年;再比如说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大脑是人用来思考的器官,但是在古代却并非如此。

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素问》中明确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君主,大家都懂,就是统治者、话事人。“神明”大致上可以理解为我们上一章所说的“灵魂”。也就是说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心脏是人类用来思考的器官,所有器官中的No.1,是灵魂的栖居地。其实我们看看那些和心理学有关系的汉字就能很容易发现这一点:“思想”两个字都是心字底;“情感”的“感”也是心字底,“情”则是竖心旁;“记忆”的“忆”是竖心旁——当然最好玩的是,就连这门学科本身都叫“心”理学,而不是“脑理学”。

顺带一提,头部在中国传统医学里是脏腑经络交会的地方,但是地位跟“五脏”相比,相差甚远。网民们今天挂在嘴边上的“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你也能有一个”,如果回到中国古代去说,大概会变成“心者佳物也,愿汝亦有之”。

中国最早认识到大脑作用的很可能是明代晚期的大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说“脑为元神之府”,“元”有首领的意思。李时珍认为大脑是主管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的器官,所以称之为“元神之府”。那么李时珍到底是怎么知道这一事实的呢?有科学史专家认为是受到了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也有专家认为是李本人通过解剖发现的。不过通过这些争论我们也可以获知,西方在李时珍之前就已经发现了大脑的真正作用。

在古希腊,最初的情形和中国差不多,亚里士多德在详细论述了灵魂存在的形式和定义之后,又坚定地指出心脏是人类用来思考的器官,也是知识和生命力的源泉,因为心脏每时每刻的跳动都可以散发出激情。而灵魂,毫无疑问就栖息在心脏中,至于大脑,只是心脏的一个降温散热器——笔者想,可能亚里士多德是因为每次心跳加快时往往会伴随着大脑的“发热”才会这样猜测的吧。

很显然这次他又猜错了,亚里士多德啊,为什么错的总是你……

不过比亚里士多德稍早一些,古希腊就已经有人提出“大脑思考中心”说,这个人就是被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如你所知,希波克拉底最大的贡献是在医学领域,他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古代西方从医人员首先要遵循的职业道德,一直到今天也还是医科学生们上课第一天就要学的重要内容。不过他对心理学做出的贡献同样十分重要,被尊为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希波克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代还处在蒙昧与文明的分界点上,人们生病时第一个想要求助的对象是宗教,第二是巫术,第三才轮到医生。同样是由于宗教与巫术的影响,那个时代的人体解剖还是一种被禁止的行为。那么医生靠什么了解人体的构造呢?靠猜。为了获得人体的第一手资料,更为了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希波克拉底勇敢地冲破了禁令的束缚,开始秘密进行人体解剖,不但包括五脏肺腑,甚至连头颅和大脑也包括在内。在希波克拉底的传世之作《头颅创伤》中,他详细描述了人体遭受到头颅创伤和大脑受损的情形,甚至提出了给病人进行开颅手术的详细方法。当然,在当时的卫生条件下,这种开颅手术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

希波克拉底像

研究头颅创伤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希波克拉底发现当头颅受伤特别是大脑受损时,人的精神状态和意识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变成精神病患者。于是他大胆断言,大脑才是人体的最高思想和精神中枢,相比心脏来说,更适合作为灵魂的栖居地——不过作为唯物主义者的希波克拉底并不相信虚无缥缈的灵魂之说,他更愿意相信“体液”。

希波克拉底写道:“人应该知道,我们的快乐、喜悦、欢笑和玩笑以及我们的悲伤、痛苦、哀伤和眼泪都来自大脑,而且只来自大脑——我们经历这些东西皆因罹病的大脑,因为这时候,它处于不正常的高热状态、寒冷状态、潮湿或者干燥状态——疯狂即来自它的潮湿状态。当大脑处于不正常的潮湿状态时,它会因为需要而移动,当它移动的时候,视力和听觉都不能够安定下来,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又变成那个,舌头讲话的时候与任何时候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东西相一致。可是,当大脑处于安静状态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大脑的毁坏不仅仅是因为粘液,也是胆汁作用的结果。你不妨按这个办法来区分两者:那些因粘液而疯的人多半是安静的,既不喊叫也不瞎闹;那些因胆汁而罹病的人多半会吵吵闹闹,干些坏事,而且躁动不安;在大脑已经冷却下来,并与常规不同地收缩下来的时候,病人还遭受不明原因的压抑感和苦闷。这些病情是由粘液引起的,而且正是这些病情引起了记忆的丢失。”

体液学说是希波克拉底的独门绝艺,他这套理论最初是为了用来抵制当时流行的“神赐疾病说”——即认为疾病来源于众神的旨意,无须医治也无法治愈。希波克拉底批驳了这种谬论,他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流淌着4种不同种类的体液,即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汁(yellow bile)和黑胆汁(black bile),由于四种体液在人体内所占的比例不同,人类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身体状态和气质类型,疾病正是由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那么四种液体为什么会不平衡呢?因为人体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啊!

四种体液和四大元素的对应关系扇形图

从哲学上讲,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继承自另一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的“地火水风”四元素理论——四种体液和构成世界的四种元素一一相对应:血液对应空气,粘液对应水,黑胆汁对应土,黄胆汁对应火。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无论四元素学说还是四体液学说都是荒诞不经的谬论,但在两千多年以前,他们能认识到世界和人体由物质组成,并且还构建出一整套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啦!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不只是一种医学理论,也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他老人家认为不但身体状况,就连人的“气质”和“性格”也是由体液来决定的,正是由于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人有了四种不尽相同的气质类型:

血液占人体比例最高的人,性格比较热情活泼,但是比较反复无常,做事粗心且浮躁,称作多血质;黑胆汁占人体比例最高的人,性格比较敏感忧郁,容易伤春悲秋,但是往往会有比较高的文艺才华,称作抑郁质;粘液占人体比例最高的人,性格比较冷静,不容易出现情绪起伏,称作粘液质;黄胆汁占人体比例最高的人比较直爽暴躁,精力旺盛且不易疲劳,称作胆汁质。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希波克拉底的这套理论当然是荒诞不经的,他所认为的四种体液对人性格的影响更无从谈起。但是它至少有一点是正确的:人体的生物学基础会影响性格和精神健康。希波克拉底之前,从来没有人用“人体内物质的变化”来解释人的精神世界。在希波克拉底之后的西方世界,体液学说也一直经久不息,直到18世纪才被更为精确的解剖学事实所证伪。他所归纳出的四种人格特征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残存在人们的口头语中直到现在还被不断提及。原因何在?当然是因为这四种人格实在是太典型,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能建立一个能比它更为直白易懂的人格分类体系。

比如说《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组,就完美契合了希波克拉底归纳的四种人格特质:直爽暴躁的孙悟空是胆汁质,粗心热情的猪八戒是多血质,敏感忧郁的唐僧是抑郁质,至于沉默冷静的沙和尚,当然就是粘液质啦。

再比如说当年的经典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四大主角,吵吵闹闹的小燕子无疑是多血质,总是哭鼻子的紫薇显然是抑郁质,冷静可靠的大哥哥福尔康多半是粘液质,而直率又能干的五阿哥,当然就是胆汁质了……

你看,那些人物性格刻画比较鲜明的故事中,不管是古今中外,我们通常都会看到这四种典型的人格。如果说琼瑶奶奶还有可能是受希波克拉底学说影响的话,那么生活在明代的吴承恩就不太可能接触到了。时至今日,我们早已经忘记了这四种人格的名字最初代表的含义,而把它们本身作为四种最典型的人格特征。

到了近代,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巴甫洛夫在自己“虐狗实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他认为人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基本神经过程,这两种神经过程又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3种属性。它们的不同结合可以构成多种神经类型,但最常见的有4种:①弱型;②强而不平衡型;③强而平衡灵活型;④强而平衡惰性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四种神经类型,竟然可以完美对应于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中的4种气质:抑郁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

巴甫洛夫在数千年后证明了希波克拉底到底有多么伟大。

顿悟瞬间:血型能够决定性格?

题记:每个人都有三重性格:他所显露出来的;他所具有但却未显露出来的;他认为自己所具有的。

——阿方索·卡尔

随着医学的进步,希波克拉底的气质体液学说本来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毕竟直到今天我们用尽先进的生物和化学检测手段也无法从人类的体液中检测到“黄胆汁”“黑胆汁”这些神奇的物质,体液学说的存在基础就被打破了。但是令人惊异的是,从20世纪初开始,体液学说却又死灰复燃了,借尸还魂的体液学说以“血型性格学说”的名义走俏了八十多年,至今依然风靡全世界。

我们随便翻开某些明星的档案也常常会看到“血型”作为一项赫然与身高、体重、籍贯等并列的指标。我们知道,血型不是外显的,除非做检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的血型。那为什么明星们要把血型挂出来呢?难道这些明星们害怕自己输血时粉丝们输错血型吗?显然不是,在这里血型实际上和他的“星座”一起,体现了这位明星外在包装出的性格。

如果说血型性格学说在中国基本只限于娱乐领域的话,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根据日本最大经销公司东贩集团统计,2008年末日本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中,就有四本谈的是血型如何决定个性!大多数日本人根据血型选择朋友和恋爱对象,许多日本公司,包括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如三菱电机等都根据血型招录员工,甚至在招聘广告中明确规定只有哪种血型的人才能应聘。就连政治人物都会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公布自己的血型并且煞有介事地分析为何这种血型有助于自己执政。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血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呢?我们要想弄清楚血型性格学说的来龙去脉,不妨先从血型本身说起。1902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输血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人的血清导致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凝集,但在某些组合却又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由此深究下去,他和学生们发现了人类的四种血型,即我们早已经熟知的A型、B型、O型和AB型,不同血型的血液有着不同的特性。兰德斯坦纳也凭借这一重大发现斩获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被誉为“血型之父”。

兰德斯坦纳是一位纯粹的医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血型的研究完全是出于医学目的,事实上血型理论创立后便立刻被运用到了实际临床输血检测中,一直到今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千千万万病人的生命。然而兰德斯坦纳想象不到的是,他的研究成果也为后来的种族主义者和死不改悔的分类癖们提供了论据。既然人类可以按照血型天然划分为不同的族群,那么这些不同的族群是否有高低优劣之分呢?不同的血型是不是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呢?

关于血型学说在种族主义方面的滥用,我们这里不多说,毕竟本书不是一部关于人类学的书,你只需要知道现代人早已抛弃了血型种族主义就可以了。抛弃的原因也很简单,人们发现很多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表现出的血型差异,竟然会远大于不同民族间的血型差异。比如说北京人和广州人的血型差异竟然会高于日本人和波兰人的血型差异,在这种确凿无疑的统计结果面前再谈种族主义显然就非常尴尬了。

20世纪初血型种族主义在欧洲的纳粹德国风靡一时的同时,血型性格学说也在东方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出现了。1927年,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一个名叫古川竹二的哲学讲师在《心理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血型与性格学的研究》的系列论文。论文中,古川竹二根据自己日常观察和对1245名对象的研究调查,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的假说。

在古川的论文中把人按照血型划分成了4种不同的性格:A型血的人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感情、缺乏果断性、容易灰心丧气等;B型血的人外向积极、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好管闲事等;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等;AB型的人则兼有A型和B型的特征。

如果你还记得前面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体液气质,就不难看出来古川竹二有多么偷懒了!A型血人的性格特征不就是希波克拉底所说的抑郁质性格吗?B型血人的性格特征不就是多血质吗?O型血人不就是胆汁质吗?AB型血人虽然跟粘液质有一些不同,但是本质还是差不离啊!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说“血型性格学说”本质就是体液气质学说借尸还魂了吧?因为两者在最基本的设定上,几乎就没有区别呀!

心理学外行古川竹二的这篇论文在心理学学术界并没有造就太大波澜,一些传统的心理学家还对这一观点进行批驳和嘲讽。然而对身为军国主义者的古川竹二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自己的血型学说能够运用到日本的国家战略中去。举个例子,日本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就窃据了我国的台湾岛,此后三十多年间台湾群众反抗斗争不断。在古川看来,根本原因是台湾居民O型血人数过多,日本政府应该多用本国居民与台湾人通婚,以减少台湾人O型血人的数量。

古川竹二的野心在时代大潮中就像一朵小小的浪花,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战败,血液性格学说渐渐便被大多数人淡忘了,只有很少的一些心理学家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血型和性格有关”这个论断就像种子一样埋进了日本社会的深处,等到了合适的机会就会开始发芽、长大。

1941年,也就是太平洋战争开始的那一年,一个日本高中小男生从自己姐姐那里得到了一份图表,上面展示的正是古川竹二的血型与性格对应关系。小男生对这份图表深信不疑,开始用血型来区分自己周围的人们,选择不同的处世准则与他们交往并且在暗中细细观察。就这样,一直过了三十年,小男生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记者和作家,他决定把自己的研究成功公之于众了。

这个小男生就是日本“血液型人间学”的创始人能见正比古,他在1971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以血型了解缘分》的书,在书中,能见正比古以自己和各种不同血型的人物交往的过程和体会为论据,重新构筑了血型与性格的关联,特别是不同血型的人物会怎样彼此交往,他构筑了一个血型之间的“行动牵引—守望扶助”学说,即A—O、O—B、B—AB、AB—A四对组合,前者是在精神上扶助、支持后者,并主导二者的交往;后者是在行动上自发、牵引前者,并对交往提出创意。

跟古川竹二的血型决定论相比,能见正比古的学说一眼看上去就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原本孤立的四种血型族群被他巧妙地联结成了一对对组合,两个人的交往过程被简化成了两种血型的连接对撞,不但简单明晰,更具备十足的可操作性。而且书中的那些人物有很多本身就是大家熟知的公众人物,作为血型代言人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把作者的理论诠释得淋漓尽致。再加上能见正比古优美细腻的文笔和如话家常的写法,《以血型了解缘分》一经出版就引发了日本全社会的轰动,血型性格学说也就此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视野。

写到这里笔者必须指出,能见正比古老爷子并不是心理学家,他关于血型与性格相关的研究并不具备心理学学术价值。然而当“血液型人间学”成为一门显学之后,大量心理学的研究者也投身到了这个领域,这就更刺激了这门学问发展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理论大厦。今天,血型性格学说已经成为日本通俗文化的一部分,渗透进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想要质疑这门学说正确性的人,都会面对民众的怒火。

那么我们摆开车马说话,血型性格学说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血型和性格直接相关的研究报道。在2002、2003和2005年,有心理学家在著名的心理学期刊《人格与个性差异》(Personality and Inpidual Differences )上发表了3篇论文,采用目前心理学界普遍承认的人格理论大五人格测试(NEO-PI),均未发现血型与性格相关。

我知道我这样说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服,一般的反驳是这样的:“我是A型/B型血,我觉得自己的性格跟血型性格学说说的完全一样啊。”那么为什么那些关于血型和性格的论述总是会让人觉得很准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很多流行的血型性格说都是为了逗你开心而设计制作的,当你见到描述自己个性的词语都是你爱听的话时,你会很自然的认为这种描述是真实的。比如说A型血的人乖巧可爱,有谁会觉得自己并不可爱呢?

在血型性格的描述中,即使有好的性格和不好的性格,人们还是可能认为说的挺准。这是因为这种关于弱点的描述往往是关于人性格中的普遍弱点,使一种描述用在谁身上都行。而每个人的性格又都不只有一个剖面,有趣的是,那些表现出和血型所说的性格相反性格的人,弄不好反倒觉得血型把自己最深的一面都揭示出来了呢!举个例子:一个性格柔弱的B型血人看到B型血的特征是“胆大妄为,固执己见”,他并不会觉得理论错了,反而会回想起自己生活中有数的几次“固执己见”,反而更加认同这种学说!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和这个血型的性格特点之后,就会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这个描述的影响——如在遇到困难时给自己鼓劲“我是O型血,我要勇敢我要坚强”,让自己表现地更符合这个血型的性格特征,因为人是可以伪装和改造自己的性格的,所以看上去就会觉得血型性格学说实在是太准确啦!

这种情形很像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属相命运学说”(我给取的名字),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相信属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左右两个人的婚姻幸福,比如说“羊年生的女孩儿命不好”,比如说“鸡鼠不到头”。相信这一套的人总会举出一些符合这些“论断”的依据,而把那些不符合的情况无视和忽略掉。

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用实验证实,人们很容易相信一种一般性的模糊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哪怕自己并不是这种人,也会深信不疑。福勒管这种效应叫“巴纳姆效应”,也叫“福勒效应”,他认为这反映了人们的一种从众心理。

其实在我国年轻人群中,日本传入的血型性格学说这一套市场并不太大,相信的人也只是泛泛而信。但是西方传入的占星术和“星座性格学说”就不一样啦!在笔者的年轻朋友中,相信星座的人几乎占到一半以上,甚至8岁的女儿也会经常说自己是双鱼座,性格如何如何。每年总有那么几天,会有人在自己做事情做不成时抱怨“水逆”(即水星逆行)。那么星座学说的科学性是不是比血型性格学说要高一些呢?为了验证,笔者亲自做了一个实验,从网上找到了双鱼座的性格:

性情温柔,易于相处,双鱼的身上有一种令人难以抵御的奇异的魅力。这是一个浪漫而富于幻想的人,对生活充满热望,但缺乏应变的能力。这一星座的人有点乌托邦的思想倾向。生活上也经常得过且过。在困难或矛盾面前双鱼不喜欢让步,总渴望有奇迹般的解决办法,而当需要双鱼做出抉择时,双鱼又常常束手无策。

天哪!实在是太准确了!简直要把笔者的内心完全看透了一样,甚至把那些难以启齿的缺点也说得一模一样!

唯一可惜的就是,笔者是白羊座。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