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把话说清楚了吗?

不管你的谈话对象是否喜欢你,如果不能把话说清楚,你所做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想想看,不管他们多么喜欢你讲话的语调,对你个人有多么好的印象,如果他们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试问他们怎样才能按照你的建议采取行动呢?

在讲话过程中,我建议你先退后一步,暂时远离自己,注意留意谈话对象的反应。对方是真的明白你在说什么,还是只是出于礼貌才留在这里的?有时对方会假装在听你讲话,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在等你把话讲完而已。

嘿,请注意!

书面语言一句话最多可以超过二十五个词,但在讲话时,最好最多不要超过十个词。短句子不仅可以让你调匀呼吸,而且可以帮助你保持精力充沛,你的谈话对象也更容易听明白你在讲什么。

你的谈话对象是否真正听懂了你讲的话题?一定要记住,尤其是在工作场所,很多人都会不懂装懂,即便是自己根本不关心的事情,他们也可以假装很关心,很专注地听你讲。哪怕他们根本没听懂你在说什么,他们也不会请你解释——没有人喜欢被人看成笨蛋,如果其他人都不提问,那个根本没听懂的人也不会提问。

你跟他们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吗?比如你是在用同样的技术语言跟他们交流吗?想想看,你是否在跟一群英语系的学生大谈计算机专业术语?你是否在跟一群计算机专家大谈普鲁斯特?别忘了我们在第一章当中所讲的内容,一定要先了解你的谈话对象,设法用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来传达你的信息。

专家提示

客户就是我们的上帝,所以在跟他们沟通时一定要思路清晰。维护双方的关系,服务就是一切。

每次跟一位新客户开会之前,我都会鼓励大家去Google上搜索关于客户的一切信息,了解对方所有参与会议的人。

我们会通过团队作业的方式来为会议做准备,我们认真了解所有可能来参加会议的人,我们还会考虑我们中的哪个人可能会最容易赢得对方的好感。如果对方参加会议的人数很多,我就会先扫视一下所有人。我会在对方走进房间时留意他们在说什么,然后我会思考我的团队中有哪个人最适合跟他们沟通,并按照我的思考结果来安排座位。

——迈克尔·普拉特

一旦跟对方建立了关系,我就会从以下几方面鼓励我的员工:

· 每天跟客户保持沟通,增进双方之间的关系,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始终站在行业最前沿。想想看,如果客户感觉自己比你了解得还多,他们还会需要你的服务吗?要想提供有效的服务,你一定要比对方了解更多,讲话的时候要展现出你的专业性。

· 无论是讲话还是聆听,都一定要保持思路清晰。在聆听时要学会提出适当的问题,尤其是当你在某个问题上没有听清的时候。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时不时地就会碰到很多让人云山雾罩的方言和习俗,所以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比如是否应当在正式谈话开始前问候一下对方的家人。日本人会用一个小时才能跟自己的谈话对象产生化学反应。他们喜欢先跟对方“暖场”,等到双方关系密切了再进入正题。而美国人则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一定要记住,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他通常是不会帮助你的。你必须先跟他们培养感情,建立良好的关系。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如果你是在跟来自另外一个文化的一群人讲话,一定要先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交流时一定要避免使用那些只会让交流变得更加困难的字眼。比如:

· “马上就办”请问你的意思是立刻就动手吗?下个星期,还是下个月?

· “刚才”在有些地方,“刚才”的意思是“不久之前”;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它的意思可能是“一个小时”之前,甚至是昨天。

· “一分钟就到”真的是一分钟吗?六十秒?因为一分钟就是六十秒——不是十五分钟,也不是一个小时。

· “待会儿见”“待会儿”是多久?几分钟?明年?对方到底应该等你多长时间?

如果你感觉对方谈话过程中有太多神秘的字眼,而你又不太清楚对方究竟是什么意思,一定要直说。

除了不要使用一些对方不熟悉的术语和模糊字眼之外,在谈话时尽量使用积极、正面、强烈的字眼。尽量用主动语态,不要用被动语态。不要说“我从这项研究中发现……”而要说“这项研究让我相信……”多使用名词和动词——正如我前面所说,尽量少用形容词。

记住,语言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所以谈话中尽量用一些比较能引发人共鸣的字眼,比如不要说“我觉得你应该接受这个建议”,而是要说“该研究让我坚信你应该接受我们的方案……”然后再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

专家提示

如今大众市场已经远不如五年之前了,现在我们很难把握大众的心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和内心的信念都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学会聆听和沟通要远比简单地发表声明更加重要。俗话说“只有先理解别人,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今天更是如此!

——卡波特·帕尔森

《如何实现有效社交:做一个高段位的沟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