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工具箱

比起听,我们更多是通过看来学习的。我们倾听言传,但我们更容易接受身教。我们是通过观察身边最重要的人来学习沟通的,看他们如何应对生活的种种际遇。不管他们说些什么,遇到困境的时候,他们在压力之下卸掉防御,我们就能看到他们的真实品格。

这是事实,不仅仅体现在婚姻生活的交流中。我记得当女儿还是个小不点儿的时候,有一次我走进她的房间,看见她正在管教自己的娃娃们。她用的不是我们在她面前试图表现得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时的那些技巧,她用的是我们失去耐心时的那一套。

多么痛的领悟!

谁把我们养大,我们就跟谁学沟通。无论我们是成长在单亲家庭还是双亲齐全的家庭中,抑或是在多重监护、寄养家庭或是某种非正常的环境中长大,我们都在观察自己的养护人怎样对待他人——伴侣、兄弟姐妹、朋友、上司还有陌生人,然后有样学样。我们就这样逐步打造自己的“沟通工具箱”,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当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沟通不畅的时候,我们就会自动开启默认设置,使用从养护人那里继承来的“沟通工具箱”。我们通常不会停下来去质疑一下这些工具的有效性,因为我们对它们都太熟悉了。当这些工具没有效果的时候,我们只会试图变本加厉,然而这就像拿橡皮去擦钢笔字一样,根本不管用,但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要么拿着橡皮更使劲儿地擦,要么在挫折面前放弃。

实际上,我们能够获得新工具和新技能,没必要陷在默认设置的窠臼里一成不变。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些全新的沟通模式,哪怕是最艰难的对话,也能灵活应对。

我和黛安娜的孩子现在也30多岁了,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所有好的以及不好的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通过各种选择成为了他们自己,他们不是我们。他们在大千世界中甄别出健康的沟通模式,并且去适应这些新的模式。他们的“交流工具箱”里依然有我们传递给他们的那些工具,但他们还收罗进来一些更有用的,而且他们还用高效的新工具去替换低效的旧工具。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 :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