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分开抚养的双胞胎比共同抚养的双胞胎相似度更高?

汤姆·帕特森在堪萨斯州长大,他的养父母是门卫,信仰基督教。汤姆的双胞胎兄弟史蒂夫·田积在费城长大,他的养父是药剂师,信仰佛教。在出生后不就,兄弟两人的生母去世,他们便分开了。他们自幼就知道对方的存在,然而因为出生记录早已遗失,将近40年他们都没有联系上彼此。

但是,史蒂夫和汤姆竟然拥有完全一致的兴趣爱好,甚至有过同样的事业。史蒂夫就说:“真是太神奇了。他曾有一家健身中心,我也曾拥有一家健身中心。我们俩直到现在都是健身的忠实爱好者。”汤姆说:“从见面开始我们就非常合得来,真的太像了。”

基因对于身份特征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比较能够更好地解释这个奇特的反常现象:对比从出生起就由不同家庭抚养长大的双胞胎与同一家庭抚养长大的双胞胎,相似程度其实不分高低,有时候前者的相似程度甚至更高。许多人都认为,共同抚养的双胞胎应该比分开抚养的拥有更多相似之处。毕竟,他们有着同样的社会经历,接受着同样的家庭教育,在同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但是有一个潜在问题:共同抚养的双胞胎处于一个不断比较的环境中。当他们参与同样的活动时,名次肯定会有先后之分。而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身边不存在一个同胞作为比较对象,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担心双胞胎中的另一人有更加优越的表现,让自己黯然失色。

社会比较的概念也对收养机构的方针有很大影响。在儿童收养领域,有一个词叫“人为双胞胎”,指的是收养家庭收养一名和家中已有的孩子年龄差距较小的孩子,乍一看,“人为双胞胎”是个不错的选择。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容易成为玩伴。对于父母来说,这也是一种规模经济效应——孩子能够一起接送上学,一起接送参加足球训练等。但是,儿童收养方面的专家山姆·沃伊尼洛尔解释说,收养机构认识到“人为双胞胎”所带来的问题。当一个家庭中有了“人为双胞胎”,社会比较就会持续不断地产生,其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因此,收养专家力求从一开始就避免这种现象。

社会比较的力量甚至会延伸到已经成年的同胞兄弟姐妹之中。试想有一对姐妹,其中一人是家庭主妇,另一人在外工作。她们是否参加工作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出人意料的是,家庭总收入水平的绝对值并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家庭总收入是否和姐妹的家庭总收入相当。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戴维·纽马克发现,如果妻子知道自己丈夫的工资比同胞姐妹丈夫的工资低,她很有可能迫切地想要出去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她不工作,自己的家庭总收入就会比姐妹家的少!人们总是不想过得不如邻居,更不想过得不如姐妹。

《怪诞关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