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欺骗行为建立了合作关系

每一个谎言都是罪行。——圣奥古斯丁,公元5世纪

数百年来,父母、伴侣、宗教领袖都一再重复这一点。但是真的总是如此吗?试想一下,当祖母问你她做的肉糕味道如何,当朋友问你在她的婚宴上有没有尽兴,当孩子问你对他的合唱表演是否满意,或者当伴侣问你新买的牛仔裤是不是显胖,你要如何回应?在这些情境下,谎言可能是最正确的回应。这时候的欺骗能帮助人们维系友谊,或者防止点头之交变成敌人。换言之,人们需要利用欺骗来建立合作关系。

在沃顿商学院的艾玛·莱文主持的项目中,我们研究了亲社会欺骗行为的益处。亲社会欺骗行为就是能够使人受益的谎言。在一些实验中,参与者要评判不同类型的谎言是否道德,其中有一些就是亲社会谎言。在另外一些实验中,实验者会在听取同伴的意见后进行判断。判断完成之后,他们会得到两条信息:第一,同伴有没有误导他们;第二,他们能够得到多少奖金。结果很有趣,在同伴撒谎的情况下,实验参与者总共获得的奖金更多。这也就是说,有些谎言是亲社会性质的。

我们又进行了不同版本的同类实验,结果如出一辙。和诚实的人相比,人们所讲的亲社会谎言反而被认为更合乎道德规范。这些讲亲社会撒谎的人也赢得了更多信任。

当考虑利用谎言时,要记住两点:预期与意图。在许多竞争性情境中,人们早有预期对手会欺骗自己。例如,在扑克游戏或者谈判中,如果对方没有耍猫腻才会令人吃惊。

相反,在很多合作情境中,人们会期待对方表示谦和友好。当一个人受到邻居邀请去吃饭,并被询问饭菜口味如何时,其实这时候邻居并不是在期待得到诚实的反馈。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艾莉森·弗格尔发现,有时候欺骗甚至被视作一种尊敬。当一位同事不能参加你所举办的聚会时,他可能会解释自己身体抱恙(这是一种礼貌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告诉你他其实情愿在家里补看电视剧。

有时候欺骗甚至对健康有好处。试想一下,如果医生夸大一种实验性药物的药效,这可能具有欺骗性质,但往往出于好意。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丽莎·依宗尼发现,55%的医生告知病人的病情预测要比实际情况更加乐观。很多医生希望通过给病人传递不真实的信息,增强病人的自愈潜力,也就是通过安慰剂效应和积极乐观的情绪促进康复。

换言之,人们确实在意诚实可靠的品质(这也是应该的),但有些时候,人们在意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例如善意和关心。

虽然在传统的教育中,撒谎违背道德、带来危害,但在现实中,谎言有时候能让人们结成更紧密的关系,加强彼此的信任。所以,亲社会谎言是否道德,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将这个观点再推进一步。人们不应该禁止自己的孩子说谎,而应该教导孩子以善为先。当坦诚相待与谦和友好产生冲突时,孩子们应该学会谨慎地做出选择。

当然,有时候说出事实,伤及他人情感,也可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坦诚从长远上是对他人有利的。如果一个人表现不佳,而你撒谎掩饰了这一点,那么他就失去了从这次失败中学习的机会。没有坦诚的反馈,人们往往会在平庸之中碌碌无为。如果一个人在执行某次任务中表现平平,你既可以让他感觉良好,也可以让他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两者之间需要权衡。在这种情况中,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增强自尊心对这个人来说有多重要?诚实的反馈会不会打击他?第二,对于这个人长远的发展来说,这个反馈的作用如何?如果这一反馈对其将来任务的成败起到重要作用,可能坦诚相待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如果这个任务并不是很重要(例如你的祖母做了肉糕),那么亲社会谎言可能就是正确的选择。包括老师、家长、教练、经理在内的很多人都需要不断地在这两者间进行权衡。

有时候欺骗行为可以建立合作关系。还有些时候,人们会遭到行骗者的利用与伤害。需要关注什么问题才能防范被愚弄和利用呢?

《怪诞关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