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强大的环境暗示

20世纪90年代,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和美国其他地区的一些政府官员采纳了社会科学家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和乔治·凯林(George Kelling)提出的“破窗理论”。这项理论表明,即便是一个象征杂乱的微小讯号——比如住宅区里有一扇窗户破了,或某个店面的门坏了没修——都有可能为范围更广的负面行为推波助澜,原因就是它传达出的社会规范意味。

接受了这个理论的朱利安尼、纽约市市警察局长以及其他政府官员,开始重点整治那些关于混乱无序和轻微罪行的微小但强有力的讯号。他们的做法包括清理涂鸦、打扫街道,对一些看似极小的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比如乘地铁时逃票的行为。虽然这方面的科学证据还并不充分,但政客们认为这些举措有效地遏制了更为严重的罪行和违规行为。然而,行为科学家基思·凯泽(Kees Keizer)、西格沃特·林登伯格(Siegwart Lindenberg)和琳达·斯蒂格(Linda Steg)的研究似乎揭示了确凿无疑的证据,说明这些看似微小的、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确实会对环境中的其他行为造成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指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商业机构运用一些微小的改变,就能得到显著的收效。

在现场实验中,凯泽和同事们测试了在某个环境下,一些关于混乱的微妙讯号会在多大程度上引发其他负面行为。在一项测试中,研究者们找到一个完美的场景:在一家荷兰购物中心外面有条小巷子,前来购物的顾客常常把自行车停放在里面。趁着车主们都待在购物中心里的时候,研究者们把购物中心的广告单页用橡皮筋套在自行车的车把手上。第一种情况下,研究者们什么也没动就离开了小巷子;第二种情况下,他们往小巷的墙上喷了涂鸦。由于附近没有垃圾桶,从购物中心出来、发现自己的自行车把手上被人放了广告的顾客们面临一个简单的选择:取下广告纸之后,是把它带回家呢,还是随手扔在地上?

结果显示,当小巷的墙上没有涂鸦的时候,33%的自行车车主把广告纸扔在了地上;墙上有了涂鸦之后,这个比率达到了69%。

在另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中,凯泽和同事们找了一个有好几个入口的停车场,他们用临时围栏把其中一个入口堵上,在上面张贴了一张告示,说此门不开,想要取车的话请走另外一个入口(大约在180米开外)。然而,研究者们故意在围栏上留了一个开口,人要是真想从这里进去的话也能过得去。他们还在围栏上放了另一个“禁止把自行车锁在栏杆上”的告示。实验中唯一的变量就是四辆自行车:第一种情况下,这几辆自行车只是停靠在围栏旁边;第二种情况下,它们全都锁在了围栏上。

结果如何?当自行车只是停靠在围栏旁的时候,27%的行人违反了指示,径直穿过围栏进入了停车场。然而,当四辆自行车全都被锁在了围栏上,即违背了第二个告示的时候,穿过围栏的行人比率竟然高达82%。

到目前为止,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当人们看到其他人违反了某条社会规范之后,他们不但更有可能亲自去违反一下,而且还更有可能去违反另外一条相关的社会规范。例如,一个遛狗的人允许他的狗在公园里便溺,或许并不是因为他看到另一个遛狗的人这么做,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公园里其他的混乱迹象,比如有人随地扔垃圾或烟头。当办公室里的职员经过复印机和碎纸机旁边,发现那儿乱糟糟的,随处散落着碎纸片的时候,他们就更加有可能违反办公室里的其他规定,比如把用过的咖啡杯随手留在桌子上,或是在厨房吃饭时洒了食物也不收拾。

可是,看到一个貌似不起眼的脏乱场面,真的会让平时不会顺手牵羊的人去偷东西吗?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研究者们把一个贴了邮票、写了地址的信封半塞半露地放在邮箱里,好让路人看得到也拿得到,那信封里明显放着一些钱。凯泽唯一改变的因素是地上是否有乱扔的垃圾。地上没有垃圾的时候,只有13%的路人偷走了信封和里头的钱。然而,当地上扔了垃圾的时候,偷窃率几乎提高了一倍——大约25%的人偷走了它们!

这些发现显示出,环境中的细微线索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如果你有责任(或有兴趣)鼓励人们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时,你不但应该对要传达的信息做一些小改动,也要对环境来一点儿小小的改变——要知道,改变人们所处的环境往往比改变他们的想法容易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更进一步说,上述研究工作显示,默许人们违反看似相对来说并不重要的规范,而且违反的迹象清楚可见,这很可能会导致人们在更加重要的问题上违规。比如说,商场或许会认为,试衣间里或洗手间里偶尔有点儿垃圾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这项很有说服力的研究显示,那点儿垃圾很可能会导致商场里的偷窃率上升。在职场中,如果管理者默许办公环境一直脏乱,或是东西坏了也不修理,那么这些迹象渐渐积累起来,很可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让人变得懈怠,更糟的是可能会导致某种渎职行为。

那么,经理人、市议会成员,甚至是政策的制定者可以运用哪些“四两拨千斤”的方法高效率地影响人们,让大家在社区和公共区域做出他们所倡导的行为?

前文提到的那些研究者们最近做了一项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得出了一个较新的结论,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方法。与大家都认为的相反,让人生活在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中(员工厨房里没有脏杯子、公园里没有随手丢弃的垃圾、人行道干干净净),并不能塑造出最强有力的、能让人做出受鼓励行为的背景环境。实际上,最强有力的背景环境就是,要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其他人都在遵守规范。因此,最有效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并不是让人们置身于一个已经井然有序的环境中,而是让人们置身于一个能够看到他人遵守秩序的环境中。换言之,在办公室里,最好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或许是把收拾厨房和员工更衣室的时间段调整一下。与其让保洁工在大家全都下班之后来干活,还不如让他们提前来,好让员工们看到办公环境恢复整洁的过程。

政府官员们可以采用的一个类似方法是,倡导市民们不要只是简单地“不去做糟糕的行为”,而是以一种公开的方式,去纠正他人的糟糕行为。市政当局可以拨出资源,把那些希望公开表达对脏乱环境的不满的市民们组织起来,去清理湖泊和海滩上的漂浮物,清除楼房上的涂鸦,打扫街道上的垃圾,通过这些手段来倡导民众维持整洁。本书作者之一与雷蒙德·雷诺(Raymond Reno)和卡尔·卡尔格伦(Carl Kallgren)同做的一项研究显示,这样做的效果好得出乎意料。观察结果显示,在正常情况下,38%的路人会把手上的广告宣传单随手扔在街上。但是,如果路人看到有人把别人扔掉的宣传单捡了起来,扔垃圾的人数比率就降到了仅仅4%。

《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