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如何获得帮助

答案是……尽管开口!

看上去这简直就是明摆着的大白话,但我们先来看看社会科学家弗兰克·弗林和瓦妮莎·博恩斯(Vanessa Bohns)的研究。他们认为,想要求助的人往往低估了对方愿意帮忙的程度。他们设计了一组实验来验证这个想法。

在一组实验中,受试者的任务是询问陌生人是否愿意填写一份调查表。执行任务之前,他们需要对陌生人答应这个请求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具体点儿说,就是估计一下自己总共要询问多少个人,才能遇到5个愿意配合的陌生人。受试者们的平均估算是20个,但实际上,大家平均只问了10个人就完成了任务。也就是说,受试者低估了一半。

弗林和博恩斯把请求的内容更换了多次,比如请陌生人送自己走到附近的健身房,或是借手机打个简短的电话。实验的结果都是相似的。在另一项格外有趣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选中了一组准备为慈善筹款的受试者。筹款活动开始之前,弗林和博恩斯请受试者估计一下多少人愿意掏钱。再一次,大家的估算差不多低了一半。事实上,他们对捐款数目的估算也低了大概25%。

为了解释人们为何会如此轻易地低估他人愿意帮忙的程度,研究人员收集了额外的数据。简言之,他们发现,提出帮助请求的人会把着眼点放在对方同意帮忙后所花的成本上(时间、精力、金钱),同时却较少考虑对方要是拒绝提供帮助的话,会产生哪些社会成本(比如尴尬、磨不开面子、隐隐的内疚感)。

这里面的启示很明确。当你纠结着要不要开口求助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你很可能低估了对方愿意帮忙的程度。这样一来,你的工作效率或目标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再深想一步。对于管理者和团队领导来说,这些研究结果格外令人心惊。因为可能有这种情况存在:你的团队成员在一件重要的工作任务上需要你的帮助,可他们错误地以为万一开口求助,你也不大可能帮忙。为了消除这种状况,你最好跟下属、同事和团队成员们先说明白: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很愿意帮忙。怎么做呢?把弗林和博恩斯的发现讲给大家听,然后告诉大家,你可不希望让这种误解破坏大家的绩效。

在另一组研究中,博恩斯和弗林提出了得不到帮助的另一个原因。不仅是求助的人低估了对方愿意帮忙的可能性,那些做好了准备、愿意帮忙的人也会高估了别人开口求助的可能性,这就造成了一个双重的障碍。需要帮助的人不好意思开口,能帮得上忙的人又没有伸出援手——因为他们错误地以为,既然没人开口求助,就是人家不需要帮忙呗。

因此,管理者和团队领导在表明自己很愿意帮忙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一个常见的陷阱:不要只是强调开口求助的“实际好处”。他们应该想办法事先缓解人们在求助时的尴尬和不自在。聪明的做法是,管理人员可以提起一段自己开口求助的往事,告诉大家,幸亏当初找人帮忙了,同时也明确地告诉大家,开口求助绝不像想象中那般尴尬。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都希望患者能够不断地向他们寻求帮助和信息,他们可以在提供帮助时加上一个小小的、却令人安心的信号,比如一句“世上没有傻问题”的话,结果就会大为不同。

你可能想要把这一章复印下来发给大家看吧,那要记得做一个小小的、个性化的举动:把收件人的名字写在纸页端头。这么一个小举动,会为你带来更加显著的收效。

《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