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的让步型策略

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

俗话说:“和气生财。”我们与别人语言交锋的时候,即便对方不够讲理,我们也要能忍则忍,适当做出让步。

的确,在谈判的时候,在宾主双方一团和气的气氛下,交流更容易继续下去。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大家在个性、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求同存异,和气地对待每个人。所以,我们要尽量与其他人保持和气。即便有人对我们不够礼貌,我们也要能忍则忍。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比如在鸿门宴上,刘邦还没有与项羽抗衡的实力,只能暂时让步。言语间不与项羽争锋,即使自己先得了咸阳,也不据理力争。

正是这样的让步帮助刘邦保存了实力,最终一步步发展壮大,打败项羽。如果当初刘邦一气之下与项羽硬碰硬,哪里还能成就丰功伟绩?也无异于弃鸿鹄之志而与燕雀争高下。做人大度一点又何妨?俗话说得好:“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所以,不要争一时之短长,应该能忍则忍。

学会让步也是助你征服谈判另一方的黄金法则之一。当然,这里的“让步”可以是一种心态,也可以是一种策略。但无论是从策略层面讲还是心态层面讲,“让步”实际上都是一种迂回的进攻策略。譬如,从纯粹的技术层面来分析,你可以事先提出一个或者数个高于你期望值的要求和条件,而通常这也会超出对方的承受能力。之后,你再在对峙过程中,逐步地降低己方的要求和条件,这将使你们的条件更具诱惑力。

不过,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让步,如果客观条件允许,对方又在原则性问题上侵犯了我们,那我们就应该寸步不让。虽然我们注重以和为贵,不说损人的话,不做伤人的事,只要能忍就忍了,但是如果对方太过分,我们也不会总是刻板地秉持“和为贵”的原则,如果有必要,一定反击,而且一击即中,彻底解决问题。若是在原则性问题上让步,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那是麻木不仁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凡事能忍则忍,不能忍时无须再忍。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到处攻打别国,赵国也未能幸免。赵军打退了秦军的三次进攻,暂时遏止了秦军的攻势。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集中兵力攻打楚国,又怕赵国借机报复,于是派使者出使赵国,请赵惠文王到西河外的渑池进行友好谈判。

赵惠文王担心有诈,不敢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了一番,都认为赵惠文王应该去,于是劝赵惠文王:“秦王请您去和谈,大王若是不去,会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使赵国沦为其余六国的笑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大王还是冒险去一趟比较好。”

赵惠文王听了,只好答应赴约。蔺相如随行,保护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到了渑池,双方行礼,然后赴宴。

酒到中巡,秦昭王假惺惺地对赵惠文王说:“寡人听说赵王精通音律,尤其喜欢鼓瑟。今天大家喝得如此尽兴,不如请赵王鼓瑟,为大家助助兴吧!”赵惠文王不敢推辞,只好接过秦国侍从递来的瑟,弹奏起来。

这时,秦国的史官拿着竹简和笔走上前来,在竹简上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宴饮,秦昭王命令赵惠文王鼓瑟。”

赵惠文王身为一国之君,被迫为别国君主奏乐,还被史官当场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无疑是奇耻大辱,赵惠文王虽然满心抑郁,却无计可施。

蔺相如见状,很不高兴,忽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到秦昭王面前,恭敬地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还请秦王为大家击缶助兴。”

秦昭王听了,勃然大怒,拒绝了蔺相如。蔺相如没有屈服,捧着缶来到秦昭王面前,跪下来恳请秦昭王击缶。秦昭王依然不肯击缶。蔺相如威胁秦昭王说:“我现在距离大王只有五步之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就算拼了命也要溅大王一身血。”说完,就要上前跟秦昭王拼命。

秦昭王大惊失色。秦昭王的侍卫连忙拔刀,要杀蔺相如。蔺相如临危不惧,瞪大双眼朝侍卫大吼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昭王知道蔺相如言出必行,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

蔺相如如愿以偿,转身让赵国史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惠文王和秦昭王在渑池宴饮,赵惠文王命秦昭王击缶助兴。”

秦国大臣为了取悦于秦昭王,说:“请赵王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给秦王当礼物!”

蔺相如不甘示弱,回答:“请秦王献出秦国国都咸阳,送给赵王当礼物。”

直到宴席结束,秦国也没有占到便宜。

与此同时,廉颇率大军驻扎在赵国边境,提防秦国。

秦昭王知道了此事,不敢轻举妄动,只好跟赵王达成停战协议,然后放赵惠文王回去了。

谈判有时候更像一场暗流涌动的较量。收到对手发出的挑衅信号时,如果忍无可忍,不妨勇敢地还击,这样才不会处于被动地位,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总之,让步并不是无条件的。事情要办好,有时候不能不让步。但是如果对方不知趣,得寸进尺,我们也要学会主动出击,保护自己的利益。

《强势谈判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