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灵性的觉醒

从我撰写《意识光谱》至今已经快20年了,而这20年让我越来越确信这卷书基本信条的正确:存在和意识都是以光谱的形式存在的,涵盖了从物质到肉体到心智再到灵魂、灵性的一切。而且,虽然从某种观念上讲,灵性是存在光谱中最高的维度或者阶层,但它也是整个光谱的基底或者条件。灵性仿佛既是存在阶梯中最高的台阶,也是制作整个阶梯所使用的木材。灵性既是全然内在的(就像木头一样),也是全然超感知的(就像最高的阶梯一样)。灵性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从内在角度来看,灵性是所有条件的条件、所有存在的存在、所有本质的本质。就这点而论,它既不会演化也不会退化,既不会成长也不会发展,既不会增进也不会消退。它只是表象世界中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完美的自性。你无法与内在的灵性交流,也无法触及它、无法与它交换思想,因为它无所不是。它全然出现在时空中的每一点上、全然存在于此时此地,因此我们的双脚在哪里,内在的灵性就在哪里。

可是,从超感知的角度来看,灵性则是我们自身成长和演化的最高阶梯。它是我们必须努力领会、理解、联系、认同的东西。只有在经历了大幅度的成长、发展、演化以及内在努力之后,我们才能够开始理解灵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一开始便因达成圆满,而理解终极认同,并实现终极认同。换句话说,只有站在阶梯中最高的台阶上,我们才能意识到制作整个阶梯时所使用的木材为何物。

这就是灵性的悖论:既完全展现(就像存在的根基一样),又有待认识(就像我们的最高目标一样),而它就隐含在这句矛盾的禅语背后:如果领悟灵性的过程中需要任何戒律的话,那么遵守戒律之时,便意味着灵性的崩坏。但是,如果领悟灵性不需要任何戒律的话,那么一个人就永远只能这样懵懂无知。换句话说,虽然从内在角度看,灵性就是“是”或“在”,但从其超感知的角度来看,灵性却是演化或发展的。虽然整个表象世界依然全然根植于灵性,但它也努力地唤醒它自身的灵性,努力以灵性的方式认识灵性,努力从时间的梦魇中苏醒过来,立足于永恒。在全然世界中,这种成长和发展的艰辛努力一如进化一般,而在男女个体之中则表现为他们自身意识的成长和发展(而这种意识只是宇宙演化的大场域下人类的那一支而已)。演化是灵性运动、朝着灵性发展,灵性是所有人终极认同的意识复兴,这种认同始终表露无遗,但又似乎被表象所掩盖着,仿佛身处较低的台阶,因而视野有限而显得朦胧不清。当一个人凭直觉领悟到存在阶梯中较高甚至最高的台阶时,灵性便展现出灵性的本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自此,也只有这样以后,整个阶梯就已经完成它表象的目的,可以解脱了。而在整个过程中,那个人就会明白,他不只是一个单一。

《意识光谱》基本上把灵性作为根基,将灵性阶梯的基础台阶作为目标。《意识光谱》认同的基础台阶分别称为(按升序排列):外部世界、感官层、阴影层、自我阶层、生物社会带、存在阶层、超个人带以及灵性层(或者称为宇宙大心)。这只是对长青哲学中的大存有链(Great Chain of Being)的补充罢了,这一巨链通常指物质、肉体、心智、灵魂以及灵性。在我尝试论证时,意识的光谱总是和长青哲学以及世界上伟大的智慧传统保持着完全的一致。

但是《意识光谱》也是一次将多种形式的(西方)心理学和心理疗法整合起来的尝试,不同学派强调光谱的不同阶层、存在阶梯的不同台阶,因此各色学说并不似相互敌对而是互补的:它们可以由此合理地整合起来,形成更为有序的综合体。我比二十年前更加确信:这整合理论中存在绝对根据的本质,以及其宗旨中基本的合理性。进一步的研究或多或少已经让“光谱心理学”比它在本书中首次出现时更加合情合理了。

正如我说过的那样,《意识光谱》倾向于关注存在和意识阶梯的基础台阶,从而将各式东西方心理学和疗法整合并综合起来。但是,为了完成光谱心理学的总体模型,我们需要更仔细地观察各个台阶本身的实际发展(或者成长和演化)。不过在《意识光谱》中已经清晰地阐明了其总体概念和基本理论。

有一处语义要点我需要简要地提一提。“上溯空性”(evolution)和“下及万有”(involution,亦作回溯)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有着不同的意思,有时具有截然相反的含义。不过其总体概念是很简单的:灵性一开始“将自体暴露在外”,“失落”在表象的玛雅[1]世界之中(黑格尔将它称为“相异的灵性”或者“隔离的灵性”),然后灵性开始缓慢而曲折地转变回其本质,最后以其本质的形式而觉醒。灵性从未真正地“失落”:一切都只是盛大的表象罢了。

无论我们如何称呼它们,我们都应该注意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幻觉的)灵性运动:一种是失落(lost),另一种是找回(found);前者从“一”(oneness)变为“多”(manyness),而后者则从“多”变为“一”。所谓的“演化”和“退化”就是这个概念。

从灵性的角度看,还是从个体灵魂回归灵性的角度来描述个中过程,这两个词语皆有着截然相反的含义。例如,“上溯”的意思只是“展开、铺开或者打开”。那么,从灵性的角度来看,“上溯”可以用来表示灵性在表象世界、在玛雅之中的展开。整个表象世界来自灵性的“展开”,因此表象世界的样子,与灵性在世间的“失落”,就可以被称为一种灵性的演化、灵性的铺展。而回归其本质的灵性则可以称为“回溯”,即一种循序、回归灵性的灵性。

但我们也可以丝毫不需改变这些情况的实际意义,而轻易将这两个词的含义颠倒过来(这就是我想要指出的问题所在)。“回溯”也意味着“牵涉、纠缠、深陷”。而这样说来,回溯即灵性“陷入”表象世界,并“失落”或者“卷入”其间。在回溯的过程中,灵性从自性中脱离出来,与自身疏离,产生了充满他者(otherness)与万物的表象世界,变成幻觉世界之中的纠缠与牵绊。接着,灵性开始以灵性的形式回归于灵性;它成长、演化并发展起来,从物质到肉体到心智到灵魂再到自性。这样的运动就应该称为“上溯”了:灵性,就是从你我之分的幻觉中觉醒。

正如我说过的那样,不同的作者会按照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来运用这两个词语,这样所产生的结果会令人相当困扰。但是它们所讲述的无非是这样两种简单的“运动”:从灵性中脱离和回到灵性之中。如今,我在这卷书中用“上溯空性”表示“脱离灵性的运动”(玛雅的“展开”),而用“下及万有”表示“回到灵性之中”。这样一来,我就和库玛拉斯瓦米(Ananda Coomaraswamy)的表述一致了。而在后来的写作中,我转而采用了与阿罗频多相一致的另一种用法:“下及万有”指从灵性中脱离、在玛雅中失落与陷入,而“上溯空性”则指以灵性的方式回到灵性之中的成长,于是,玛雅中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明光表象中的灵性而已。

但是,这完全是一个语义上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使用这些词语,只要它们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即可。由于这个问题造成了诸多显见的困扰,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此指出。

在本书的第一版前言中,我表达了我的期望:希望通过将各种(西方的)心理学和心理疗法融入大存有链之中,让西方有关灵魂的科学能够与伟大的智慧传统、与长青哲学重新联系起来。这一变化如今真的已经发生了,多亏了众多相互独立但又有着类似想法的研究者的努力,而且其规模已经发展得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多亏了这些多少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的研究者,西方有关灵魂的科学再也不会断然否认人类的灵性了。

肯·威尔伯

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

1991年夏

[1] 玛雅(maya),在印度教中意为世界的起源。

《意识光谱》